每天資訊李白寫下一首詩,皇帝看了都臉紅,唐玄宗看後為何不發現他的才能?

菜單

李白寫下一首詩,皇帝看了都臉紅,唐玄宗看後為何不發現他的才能?

李白寫下一首詩,皇帝看了都臉紅,唐玄宗看後為何不發現他的才能?

天寶元年,李白奉詔來到長安,成為了宮廷的御用文人。後人對此遐想連篇,試想最有權勢的帝王,最美的妃子,再加上最天才的詩人,三人之間就是中國幾千年來前所未有的邂逅。在眾多的野史記載中,描述了他們無數的逸聞趣事,留下了一段佳話。

然而,這段故事實際上的結局卻並不那麼美好。李白並不甘心只為皇室寫應景之作,希望能夠建功立業,唐玄宗卻並沒有發現李白的其它才能。兩人的矛盾日益加劇,最後在天寶三年,李白被“賜金放還”,變相趕出朝廷。最高統治者的意志如此,幾乎也就決定了李白的命運,讓他再無踏入官場的可能。

李白寫下一首詩,皇帝看了都臉紅,唐玄宗看後為何不發現他的才能?

那麼,李白對於這次並不愉快的經歷,到底是什麼樣的感情,他對唐玄宗到底是敬愛還是憎恨呢?想必這首五言古詩《觀胡人吹笛》已經說得清清楚楚:

胡人吹玉笛,一半是秦聲。

十月吳山曉,梅花落敬亭。

愁聞出塞曲,淚滿逐臣纓。

卻望長安道,空懷戀主情。

李白寫下一首詩,皇帝看了都臉紅,唐玄宗看後為何不發現他的才能?

這首詩是說李白在聽到胡人吹玉笛時,大半都是秦地的聲音。十月吳山的清晨,敬亭山中卻聽到了一曲《梅花》。正在愁苦的我,聽到了這首《出塞》的樂曲,涕淚橫流,打溼了我這個被放逐之臣的帽櫻。回頭願望那條通往長安的古道,我卻仍然空懷對君主的眷念之情。

第一、二句“胡人吹玉笛,一半是秦聲”起到了點題的作用,詩人因為聽到胡人吹笛,一半的樂音都是秦地之音而大發感慨。因為唐朝都城長安是秦國故土,詩人的憂國之情被這音樂所撩動,當年長安的經歷也浮現在眼前,與唐玄宗往事歷歷在目。

李白寫下一首詩,皇帝看了都臉紅,唐玄宗看後為何不發現他的才能?

第三、四句“十月吳山曉,梅花落敬亭”則說出了聽笛的時間和地點。天寶十二年,李白從梁園來了宣城,經常和當時的宣城太守遊樂唱和,並在十月深秋吟出此詩。敬亭即敬亭山,詩人曾經多次遊歷此山,極為鍾愛,並在《獨坐敬亭山》中留下了“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的千古名句。

第五、六句“愁聞出塞曲,淚滿逐臣纓”抒發了作者聽到笛聲的感受。他聽到了悲涼的《出塞》曲,自然想到了邊境憂患。此時的唐朝,已經出於開元盛世的末期,安史之亂一觸即發。李白自然沒有預測未來的能力,不會想到短短一年之後,神州將會發生大亂,但是他遊歷四方,一定親身經歷了民間的疾苦,也瞭解到繁華背後的隱憂。

李白寫下一首詩,皇帝看了都臉紅,唐玄宗看後為何不發現他的才能?

以李白的智商,不會看不到盛世已經無力維持,只不過作為一個被放逐之人,他再也無法向唐玄宗進言,因此才會讓眼淚打溼了自己的帽纓。

行文至此,詩人自然而然引出結尾兩句“卻望長安道,空懷戀主情”!雖然他並不得唐玄宗的賞識,也沒有能力挽回大唐的頹勢,但是他依舊無比眷戀地回望那條通往國都的古道,因為那裡有他曾經服侍過的君王。

李白寫下一首詩,皇帝看了都臉紅,唐玄宗看後為何不發現他的才能?

如果說有人非要問李白對於唐玄宗的感情是怎麼樣的,這首詩就做出了正面的回答。他對唐玄宗沒有恨,也沒有怨,只有深深的眷戀和感激,在硝煙即將到來的時候,他還為遠在國都沉浸在花團錦簇之中的唐玄宗而擔憂。這種思想更昇華一點來說,不僅是對君王的憂,更是對黎民百姓、國家興亡的憂。

這首詩在李白許多千古絕句中並不出名,但它的思想境界卻不低。如果簡單理解為抒發不得志的心情,那未免太過簡單。詩仙能在安史之亂前夕,洞若觀火看到潛在的危局,並且憂國憂民憂君,實在是難能可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