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竹編貓窩”出圈記

菜單

“竹編貓窩”出圈記

馬上就要過年了,做篾條筐子的師傅們陸陸續續都回了家。1月13日,劉霞冰還在堅持直播,雖然手上的“竹編貓窩”訂單已經排到了很久之後,但她不敢停下來一分一秒。

31歲的劉霞冰是廣西欽州靈山縣人,“靈山竹編”聞名遐邇,遠銷海外,曾經是當地人主要的經濟來源。2008年金融危機後,靈山竹編也受到衝擊,日益凋零。

但劉霞冰念念不忘。她看著竹篾在太爺爺太奶奶的指尖翻轉,用不了多久就成了一個個筐子或者簸箕;她記得父親從編斗笠走上自己手工藝人的路,後來家裡經營竹編制品,放得最多的似乎也是這些常見的家用物。

父親說這是夕陽產業,但一次次走出平南鎮的劉霞冰,總是又一次次嘗試走回來。她經歷過很多次失敗,最慘淡時負債近200萬。有一天,她在網路直播時,在網友評論裡看到了竹編的另一種可能。如果人們不再需要一隻竹編的斗笠,或許人們還會需要一個竹編的貓窩。

竹編貓窩一炮而紅,訂單排到2個月後,每天都能賣出一兩百個。回鄉後歷經多次創業,劉霞冰的第一個爆款商品終於出爐。

圍繞寵物用品模式,貓包、貓窩、貓隧道……諸多周邊產品都在路上。“我不知道熱度和潮流接下來往哪裡走,但我要接住這波關注,讓傳統竹編走出一條的道路。”

“竹編貓窩”出圈記

劉霞冰和她製作的竹編貓窩。受訪者供圖

竹編之鄉的起與落

從劉霞冰記事起,家裡就隨處都是各種竹編物件。水果籃,食籃,簸箕……家裡堆得最多的是斗笠,這是父親“入行”最先學的東西,竹編的東西耐磨、耐用、成本低,也是那年頭最受歡迎的家用品。

在平南鎮,附近的十里八鄉,竹編手藝幾乎家家戶戶都會,也是大部分人養家餬口的活計。在一代又一代手藝人的傳承、改良下,“靈山竹編”遠近聞名,採購商走進平南,靈巧手藝打造出的竹編制品被銷往海外。在劉霞冰的幼時記憶中,家裡也做著竹編的外貿批發生意,日子豐裕,沒有煩惱。

“竹編貓窩”出圈記

劉霞冰的父親劉家盛,從編斗笠走上自己手工藝人的路。

受訪者供圖

但這一切在2008年金融危機時被顛覆了。外貿訂單漸漸沒有了,以前的老闆們或改行或歇業,劉家也失去了80%的收入來源。

“家裡的生活水平明顯下降,日子可以說過得窘迫。父親也每天都很疲累。”劉霞冰屢次提出想跟著學手藝,屢次被父親劉家盛拒絕。“一個是因為辛苦,手工活做起來費眼費手費力。”劉霞冰說,“另外他也覺得,這行已經沒有希望了。”

從這一年開始,平南鎮的竹編行業開始漸漸沒落,到2015年,鎮裡已經不剩下多少手藝人。有些人外出打工,有些人在家務農。山野裡的竹林瘋長的同時,靈山竹編的工藝日漸疏落,鮮有人問津。

“竹編貓窩”出圈記

劉霞冰和父母。

受訪者供圖

“竹編貓窩”帶來的轉機

劉霞冰一直記掛著竹編產業。進入社會後,從2009年到2015年,7年時間裡,她數次試圖回到平南鎮,重振竹編技藝,又數次失敗。

2016年,她再一次回到家鄉,開始嘗試用網際網路重新建構家裡曾經的外貿批發生意,這一次,客源開始慢慢找回來,訂單也慢慢增多。在需求的推動中,劉家成為“靈山竹編”工藝和行業復甦的帶頭人。劉霞冰的父親劉家盛也成為“靈山竹編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代表性傳承人。

這一過程並不完全順利,為了開網店,她步子邁得太大,又失敗了。“靈山竹編”的女兒,從自己人生的巔峰落到谷底,負債近200萬。

2021年3月的一天,劉霞冰正在抖音直播間裡介紹自家的產品。她的直播間人不多,最多的時候也就20多人,突然,直播間裡湧入很多人,都在刷屏說:老闆,做貓窩吧。

“我感覺很懵,完全不知道怎麼回事。”劉霞冰後來去翻網友評論,終於搞清楚了前因後果,“有人隨口建議了一句,說我家這種大水果筐拿來做貓窩不錯,結果火了。影片上了熱門,很多養貓的人看到就找來了。”

這是否只是一場網路玩笑,或者網友的一次玩梗?劉霞冰強烈地感覺到,這可能是一個機會。第二天一早她找到父親,兩人畫了個簡單的圖紙找到師傅,想做個樣品出來看看成不成。

“那天下午我對著樣品,在直播間編給大家看。”她在直播間慢悠悠地編,網友們刷著屏慢悠悠地聊,四五個小時下來,她一共賣出近200個竹編貓窩,這個數字超出了她的預料。“那時候我們是沒有現貨的,全是預售。”

接下來10天,竹編貓窩的銷量始終穩定。10天后她盤點,竹編貓窩賣出去了將近2000個,預售訂單排到了2個月後。她明白,自己的第一個“爆款”商品,出爐了。

重新聚攏的手藝人們

做一個竹編產品,工藝步驟繁雜。

平南盛產粉單竹,節間長而平,韌性極強,最是適合劈篾編織竹器。做竹器,先要去竹林裡砍幾根這樣的竹子。一根竹子幾十斤,力氣大的人背個三四根,像劉霞冰這樣的小個子,每次拖個一根,就已經很吃力。

拖回來的竹子先要刮青,然後鋸成長長短短的竹段。隨後用破竹刀開竹。“為了保持硬度,貓窩不刮青。”劉霞冰說,不同的器物,要選擇不同的材料,比如貓窩必須選擇四五年的老竹,水果籃之類的物件一般三四年的嫩竹就可以。

完整的竹筒被劈開後,還要起篾,分成不同厚度和寬度,最後用均刀勻絲。這些繁瑣的過程,都只是在為後面編織做材料準備。譬如一隻水果籃,最後用到的篾條需6種之多,起頭、經蔑、竹絲、收口……貓窩就是在水果籃的基礎上進化而來,但根據養貓人的需要,還多加了剪毛刺的環節。每天,在劉霞冰家的倉庫裡,總有好幾位大姐坐在凳子上,腿上放一隻貓窩,她們的手一點一點拂過竹片,剪掉刺手的地方。務求光滑整齊。一個40釐米的最小號貓窩,一個熟練工人要做三四個小時,加上準備材料,需要四個多小時。

“竹編貓窩”出圈記

女工們在為竹編貓窩剪毛刺。

受訪者供圖

54歲的黃立大,童年也是在竹篾之間度過的。家裡的經濟來源基本都來自竹編,竹篾翻折間,攢出一家人的吃穿,還有孩子們的讀書錢。竹編式微後,他外出打工,此後的十餘年,大部分時間裡,他都是一名卡車司機。

在靈山竹編重振旗鼓後,他也回到家鄉,撿起老手藝。

“我一天大概能做四五個小號單層貓窩的半成品,一個月能掙兩千多。”黃立大表示,這在當地已經算是不錯的收入,“我媽媽88歲年齡大,也順手做點簡單的。老婆和孩子們在外地,放假回家時也會幫忙做點活。”

像黃立大一樣的手藝人們重新拾起篾條,他們樂於在村裡找到這樣的活計。不離開家鄉,守著老人孩子和祖屋,又能有收入養家餬口。

人力就這樣被重新利用起來。村裡的生活開始改善,出去的人也慢慢回來了。現在,劉家人竹編已帶動當地六百多名手藝人上崗增收,更多年輕人也開始學習“靈山竹編”。一個曾經被劉家盛認為“沒希望了”的行業,煥發出新的生機。

網路帶來的想象力

劉霞冰一直認為,竹編行業是個希望產業。在竹編貓窩“出圈”之後,她感覺自己有了新的視角和思路。

她到現在不能完全確定是哪位網友想出來的點子,“目前還沒人來找我認領。”這可能是這個故事中,最有趣的部分。網路的互動中,一些靈光乍現,常常會帶來一些意想不到的成果。劉霞冰捕捉到了火花,點燃了平南鎮需要的光。

現在她開始轉變思路了。在繼續保持自己線下的傳統竹器批發之外,以貓窩為中心,圍繞著寵物用品的新創意,開始接連出爐。她做出了雙層貓包、竹編貓包、貓窩,甚至用傳統“竹夫人”的思路,嘗試著做貓隧道。“貓隧道也是網友建議,然後我們試著做的。但很多網友覺得價效比不高,所以可能不算太成功。但是沒關係,做產品設計,本身就是一個不停嘗試的過程。”她說。

“竹編貓窩”出圈記

劉霞冰和父親一起直播賣竹編貓窩。受訪者供圖

劉霞冰還記得貓窩剛剛出圈後的那個夏天,她的直播間迎來了有史以來最好的資料。1000多名網友同時線上,四個小時賣了五萬多元的貨。當年,她的抖音店鋪年銷售額翻了6倍。

時間回到2016年,她剛回到平南的時候,在師傅的指導下,她花了大半天時間,編出自己人生第一個小小竹製水果籃。那個籃子不是很成功,又松又歪又不齊。

現在她可以編得又快又好。兩三個小時,精巧結實的小筐子就能在她手下出爐。但她能編好的不止這個——平南鎮往日每家每戶都會做的竹編工藝,正在網際網路的加持下,在人與人的碰撞中,在返鄉創業的年輕人們的努力下,展現一片新的氣象。夕陽之後,有朝陽。

新京報記者 楊雪

編輯 胡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