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深度】曹魏政權為何快速走向覆滅?從政治、經濟、軍事制度角度分

菜單

【深度】曹魏政權為何快速走向覆滅?從政治、經濟、軍事制度角度分

曹魏政權為何快速走向覆滅?從政治、經濟、軍事制度角度分析

【深度】曹魏政權為何快速走向覆滅?從政治、經濟、軍事制度角度分

一、經濟上的屯田制

(一)屯田制的主要內容曹魏在三國時期有一項十分有特色的政策,那就是屯田制。

屯田制甚至可以算得上曹魏的一項創舉。東漢末年,由於世家豪族勢力的發展,土地高度集中,加上宦官專政,政治極度腐敗,於是爆發了大規模的黃巾軍起義。這場聲勢浩大的農民起義持續了二十二年時間,對中原地區的影響極大,造成了勞動力和土地的分離,嚴重破壞了生產力。

【深度】曹魏政權為何快速走向覆滅?從政治、經濟、軍事制度角度分

曹魏的屯田,分為民屯和兵屯,前者始於建元元年,後者則始於建安十八年。而具體如何“屯”,對於兵屯來說,首先有一個“屯營”或“屯”,周圍有防禦性的圍牆,屯外則是農田。屯營中有士兵,有家屬。士兵既要作戰,又要種植莊稼。一個屯營點大概一兩千人。屯田之民是用軍事編制來進行組織的,屯田之民稱為典農部民。

(二)屯田制的利弊儘管屯田制度的初衷並不是為了恢復生產、休養生息,而是為了生產軍糧。

但是屯田制度初期由於順應了時代的要求,在當時動盪不安的社會條件下起到了積極作用:

第一,屯田組織了生產,很大程度上恢復了社會秩序。而且,在軍閥和黃巾軍的混戰後,留下了大批的流民。曹操運用軍事編制,把流民安置在土地上,使得勞動力和土地結合在了一起。

第二,屯田也增強了曹魏的國力,為北方政權最終戰勝南方政權,實現全國統一奠定了物質基礎。採用屯田的方式,發動典農部民來實施大工程就相對容易得多。另外,屯田也充實了倉廩,使得曹魏對編戶齊民減輕剝削成為了可能。

【深度】曹魏政權為何快速走向覆滅?從政治、經濟、軍事制度角度分

從另一方面來說,這一制度裡軍屯的作用也大於民屯,生產率也是大大高於民屯。但軍隊本身的組織紀律性就很高,軍隊的生活規律和節奏也是普通老百姓所萬萬不能及的,因此,早期征伐時期,以軍屯為主的屯田制度使曹魏的國力大大增強;而社會逐漸安頓後,這一制度存在的客觀條件發生了變化,屯田制度轉變為以民屯為主。由於民屯的生產率低下,屯田制度最終成為曹魏滅亡的助推力。

二、從唯才是舉到九品中正

(一)曹操的唯才是舉曹操出於維護和發展勢力的需要,力圖讓更多的人才為他的統一霸業服務,因此破除了東漢選拔官吏時把封建“德行”和出身門第作為依據的制度,強調“唯才是舉””。

“唯才是舉”制度不論投靠者有沒有封建道德品質、出身是否高貴,只要能夠為其統一霸業助力,都可得到任用和提拔。

唯才是舉,曹操是就是伯樂

【深度】曹魏政權為何快速走向覆滅?從政治、經濟、軍事制度角度分

在“唯才是舉”的選拔制度下,曹操聚集智囊團的具體方式大致分為五種。

第一種是徵辟,即聘請社會知名人士,這其實是兩漢時期選拔人才的正常形式。

第二種是投效。在天下紛亂的時候,許多智囊、奇士主動投效曹操,而且很多都是從袁紹的陣營裡投靠過來的,其中史書上稱為“才策謀略,世之奇士”的郭嘉初見曹操的時候便心悅誠服,對人說:“真吾主也。”

第三種就是推薦,如苟或前後所薦,多曠世奇才,有苟攸、鍾繇、陳群、司馬懿、郗慮、華歆等,皆一代風流人物。

第四種是納降,如許攸、張遼、徐晃、張邰等均為納降所得。第五種是強徵,當然,這是迫不得已的下策。也有些士人以故意拒徵來抬高身價,面對強徵,也就半推半就了,司馬懿、阮璃大都屬於此等人。在曹操的五種人才選拔方式中,以徵辟、投效和推薦三者為最主要的形式。

【深度】曹魏政權為何快速走向覆滅?從政治、經濟、軍事制度角度分

(二)曹丕的九品中正制

曹丕稱帝之後,為了從地主階級中的各個階層選拔官吏,沿襲了東漢選拔官吏時重視“德行”和出身門第的舊傳統,並根據吏部尚書陳群的建議,創立和實行了九品中正制,該制度規定由政府選擇有名望的官員,按他們的籍貫兼任本郡的中正官,或本州的大中正官,品評本郡才俊。品評的依據就是中正官所管地區的人物的德行和家世,據此把候選官員評定為九品,分別是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九品中正制的頒佈和推行表明曹魏政權已向世族地主讓步,使得他們能夠憑藉家世出身參與政權。九品中正制使得在曹操執政期間受到壓制的世族地主勢力得到了發展。而曹丕則用九品中正制來爭取世族地主對自己代漢的支援,維護和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在這樣的制度和風氣下,品評等級的時候越來越重視家世出身,九品中正制度幾乎成了替世族地主服務的工具。而司馬氏正是世族地主的一大支,到了曹魏後期,正所謂“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司馬懿利用權勢和計謀使得曹爽集團垮臺,加上司馬懿父子在掌權之後減免了百姓的一些沉重的負擔,關心他們的疾苦,贏得了民心。這從根本上撬動了曹魏的統治基礎,最終導致司馬代曹。

三、戰事紛繁背景下的世兵制

秦漢時期實行的是“徵兵制”,成年男子要定期服兵役,曹魏時期實行了“世兵制”即世襲兵制,也叫作士家制。“世兵制”是在一定的歷史背景下推出的。東漢末年由於地方豪強勢力的日益壯大,每個豪強都有許多的蔭客、佃戶,他們平時負責農耕,戰時便納入到武裝和半武裝組織裡面。在每個軍閥集團的內部,各個等級的將領事實上就是自己直系部下的宗主,誰的軍力強誰在集團內部的發言權就大。因此各大集團之間對兵員的爭奪就越來越激烈。世兵制就是在這樣的殘酷歷史條件下由曹魏首先推出的。它的主要目的是防止士兵逃跑。

世兵制的內容大致有以下幾點:

第一,兵士的家屬,集中居住,集中管理,實際上是作為人質,使得士兵不敢隨便逃逸,士兵逃走後家屬便淪為奴隸。

第二,兵與民分離。兵士之家即士家,另立專項管理的戶籍,稱為士籍。人士籍後,不允許改為民籍。

第三,兵士終身當兵,父死子繼、兄終弟及,世世代代為國家盡當兵的義務。

第四,為了保證兵士人口的再生產,士家在內部婚配,不與平民通婚。

【深度】曹魏政權為何快速走向覆滅?從政治、經濟、軍事制度角度分

“世兵制”在當時戰亂紛紛的時期也是起過積極作用的。首先就是防止了士兵叛逃;其次,兵戶免除賦稅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士兵的抱怨。但是它的弊端也是顯而易見的,最根本的弊端是世兵制把私兵部曲合法化了。那些出身豪強的將領把士兵變為了他們的私有財產,促進了社會身份固定化的傾向,社會階級分層鮮明:一類是貴族門閥,一類是身份固定的農民和士兵。士兵和農民幾乎無法改變身份,世代都要遭受剝削和壓迫,接受不公正待遇。兵戶時常會有反抗和試圖改變命運的企圖,他們對將領的忠誠度日漸削弱,不願拼命維護自己所屬的集團。於是,一旦該集團遭受征伐,其戰鬥力十分低下,甚至士兵經常會譁變倒戈,因此,司馬懿推倒曹魏也就非常容易了。

四、結論

具體來說,曹魏在亂世時期進行的前述制度創新有如下幾個方面的弊病:屯田制在後期不得民心,導致生產率低下;九品中正制代替了“唯才是舉”後,大權紛紛落人世家大族手中,使得中央空虛並且實權太弱;世兵制使得整個社會階級分層過於固定,兵戶遭受了不公平的對待,導致忠誠度不強,戰鬥力下降。可見,這些制度是把雙刃劍,既加速了曹魏的壯大又促進了曹魏的覆滅。

參考文獻

[1]張大可。《三國史》

[2]葛文傑,朱仰華。《論曹魏屯田興起的原因》

[3]陳壽。《三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