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他被譽為清朝“無冕之王”,文武雙全,戰無不勝,立下汗馬功勞

菜單

他被譽為清朝“無冕之王”,文武雙全,戰無不勝,立下汗馬功勞

公元1614年萬曆四十二年,在赫圖阿拉城的汗宮裡,努爾哈赤剛剛結束對烏拉,葉赫等部的征伐,他的第十五個兒子多鐸降生了。五十五歲的努爾哈赤老年得子,非常高興,趕忙跑到中宮,看著心愛的大妃阿巴亥懷中抱著的小嬰兒,

努爾哈赤給了他起了一個萌的名字叫“小不點”(胎兒),漢語音譯叫作多鐸。

他被譽為清朝“無冕之王”,文武雙全,戰無不勝,立下汗馬功勞

的確,愛新覺羅多鐸的哥哥太多了,他的大哥褚英足足比他大了三十四歲,剩下的代善,阿巴泰,莽古爾泰,湯古代,皇太極等兄長也早已策馬揚刀成為主將征戰沙場,甚至他的侄子嶽託(大他十五歲),薩哈廉等也已跟隨父兄浴血拼殺,而多鐸這個“小不點”才剛剛開啟他的人生。

小多鐸和他的兩個同母哥哥阿濟格和多爾袞從小深受父親努爾哈赤的喜愛,尤其是多鐸,

作為嫡幼子他六歲的時候就被父親封為了和碩固真,成為了鑲黃旗十五個牛錄和旗份的小旗主(具體分封請看大清十二鐵帽王之五,文治武功,無冕之皇-大清和碩睿親王繫上篇)。

多鐸小的時候天真無邪,努爾哈赤在百戰之中只要回到赫圖阿拉汗宮就會陪著多鐸玩耍,散步(皇太極繼福晉被休和此有直接關係,請詳見豪格篇),並親自教他騎馬拉弓,拉著他的小手在雪中奔跑。

他被譽為清朝“無冕之王”,文武雙全,戰無不勝,立下汗馬功勞

多鐸幼年的命運是幸運的也是不幸的,他的幸運是因為年紀小,避開了建州初創時期的艱辛,沒有像他的兄長一樣在九死一生的戰場上與敵人拼殺,甚至父親在繁忙的征戰中還給他安排了“文化教育”,在眾多功勳卓著的叔輩和兄長面前,因為父親的愛寵,他的身份可以排到第七。

在他父親去世的那一年,他十二歲,就被努爾哈赤按照滿人照顧小兒子風俗,晉封為正白旗(當時為正黃旗)和碩貝勒,並分得了三十個牛錄的“遺產”,成為了一旗的大旗主。

與代善,皇太極,濟爾哈朗,莽古爾泰,嶽託等同掌八旗旗權,這足以表明努爾哈赤對這個嫡幼子的喜愛之情。

他被譽為清朝“無冕之王”,文武雙全,戰無不勝,立下汗馬功勞

不幸的是同樣在這一年深愛他的父親率軍攻打寧遠城時,被大明薊遼督師袁崇煥所阻,炮擊導致重傷,隨後不治而逝(或病亡)。

不久他的母親阿巴亥就被他的八哥皇太極逼著為他的父親努爾哈赤殉葬。(詳見大清十二鐵帽王之五,文治武功,無冕之皇-大清和碩睿親王繫上篇)

小小的多鐸和他的同母大哥阿濟格,二哥多爾袞只能眼睜睜的看著母親被弓弦勒死,然後和父親埋在了一起,可想他心靈受到了怎麼樣的強烈打擊,

幼年親見母親被逼而死使他嚴重的缺乏安全感,強烈的影響了他今後人生道路,使他以後成為了清朝初年最血腥殘暴,手段狠毒的滿清親王之一,著名的“揚州十日”就是出自其手,與秦代白起並列稱為中國歷史上的六大“殺神”之一。

他被譽為清朝“無冕之王”,文武雙全,戰無不勝,立下汗馬功勞

年少父母雙亡的多鐸受到了兄嫂們的照顧,可能是皇太極對於逼死多鐸和多爾袞,阿濟格的母親阿巴亥心有愧疚,所以對多鐸和多爾袞可以說是達到了放縱溺愛的程度,多爾袞年紀大多鐸三歲,自我已經有所約束,可是多鐸卻養成了貪圖享樂,飲酒好色的壞毛病,以至於因此鑄成“大錯”,還差點被革爵圈禁。

天聰二年,年僅十五歲的他跨上戰馬,拿著比他還高的長槍跟隨他的大汗八哥皇太極爭伐蒙古多羅特部,

他和正紅旗瓜爾佳氏勞薩

(後面還會提到)

兩人征戰有功,多鐸賜號額爾克楚呼爾。這個稱號也是巴圖魯(勇士)的一種,漢語含義為“驍勇英智的勇士”。

他被譽為清朝“無冕之王”,文武雙全,戰無不勝,立下汗馬功勞

天聰三年,他又跟隨皇太極伐明,從河北遷西(龍井關)破城牆而入,皇太極分兵莽古爾泰和多爾袞,多鐸跟隨這這支部隊先逼降漢兒莊城,和皇太極的大軍匯合後攻克遵化,抵近明都北京,從而打響了著名的北京廣渠門之戰(大清十二鐵帽王之五,文治武功,無冕之皇-大清和碩睿親王繫上篇)。在八旗兵與袁崇煥率領回援的關寧軍的血戰中,多鐸因為年紀小被留在了後軍,但他隨後軍擊潰了陸續前來增援的明軍,又同嶽託,多爾袞等人率軍在薊州擊敗了明前來勤王的援兵,立了軍功。

他被譽為清朝“無冕之王”,文武雙全,戰無不勝,立下汗馬功勞

要說多鐸經歷的第一場大戰應該是大淩河之戰了,前邊幾篇文章皆提到此戰,比如莽古爾泰御前露刀,多爾袞率軍阻擊,豪格野戰明軍等,都與大淩河之戰有關,幾乎改變了後金的政壇,那麼這場扭轉當時明清雙方態勢的大淩河城會戰是怎麼打的呢?本篇就來詳細地說一說:

大淩河城,今稱遼寧凌海市(錦縣),原為大淩河中左千戶所,屬錦州守備管轄,明宣德三年建城,城牆周圍三里十二步,闊一丈,明軍在戰前緊急搶修。此城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南臨遼東灣,北依松嶺山餘脈,地處遼西走廊的咽喉地帶,一旦攻下此城,就可以繼而控制錦州以北地區,側翼穩定後,就可以發兵直指山海關外的錦州,松山,從而得到全部關外之地。

天聰五年,皇太極率五萬八旗軍準備攻擊明錦州前線的大淩河城,農曆七月二十七日,大軍從瀋陽出發,渡過遼河,八月六日到達大淩河城外。

皇太極可能是吸取了當年寧遠之戰的教訓,這次沒有采取硬攻的戰法,而改成了圍城,他命軍隊環城挖壕溝,壕溝圍繞大淩河城一圈,總周長達到將近三十里,城與壕之間留出三里之地,壕深一丈,寬一丈,壕外砌牆,高一丈,牆上有垛口,還多設陷馬坑,陷阱等深坑,整個把大淩河城圍成了密不透風的鐵桶陣。

他被譽為清朝“無冕之王”,文武雙全,戰無不勝,立下汗馬功勞

防守做好了,皇太極開始部署進攻力量,命令如下;

正黃旗兵馬圍北面之西,自己親自在後率軍策應。

鑲黃旗兵馬圍北面之東。貝勒阿巴泰率護軍在後策應。

正藍旗兵馬圍正南面,貝勒莽古爾泰、德格類兩貝勒率護軍在後策應。

鑲藍旗兵馬圍南面之西,貝勒濟爾哈朗率護軍在後策應。

蒙八旗右翼兵馬南面之東。固山額真吳訥格摔護軍在後策應。

正白旗兵馬圍東面之北,貝勒多鐸率護軍在後策應。(可以看出年輕的多鐸在皇太極心中的地位很高)

鑲白旗兵馬圍東面之南,貝勒多爾袞率護軍在後策應。

正紅旗兵馬圍西面之北,大貝勒代善,率護軍在後策應。

蒙八旗左翼兵馬圍正西面。固山額真鄂本兌率護軍在後策應。

鑲紅旗兵馬圍西面之南,貝勒嶽託,率護軍在後策應。

蒙古其他諸部落貝勒,各率所部兵圍其隙處。

總兵官額駙佟養性, 率八旗漢兵炮隊在同往錦州的大道紮營,準備炮擊和封鎖錦州援軍的來路。

並嚴令諸將各固守本地,勿縱一人出城。

這是歷史上除了當年垓下之戰,劉邦的漢軍圍困楚王項羽之後有記錄的一次實打實的十面埋伏。皇太極的戰略目的很明確,一是逼城裡的明軍因斷糧而突圍,與八旗軍野戰於城外,二是“圍點打援”,避開耗時費力的攻城戰,發揮滿洲騎兵優勢,在平原地區殲滅前來解圍的明軍,以到達消耗關外明軍有生力量的目的。

他被譽為清朝“無冕之王”,文武雙全,戰無不勝,立下汗馬功勞

此時,袁崇煥早已被崇禎下令凌遲處死,新任督師孫承宗命明軍主將祖大壽駐守大淩河,祖大壽看出皇太極圍點打援的計策,他也趁還有糧草之時連續在八月九日,十日組織明軍突圍,經過幾次試探後,被後金軍強烈的炮火反擊逼回城內。

怎麼後金軍的火力會突然這麼強悍呢?這是因後金軍當年血戰寧遠被明軍的紅衣大炮重創,努爾哈赤重傷兵敗而亡。所以繼位的皇太極吸取了寧遠之敗的教訓。很重視火炮的使用,認為僅靠弓弩和輕型火器很難與明軍的大炮相抗衡,於是下令命額駙佟養性為督造,並率遊擊丁啟明等一批漢官鐵匠參與並仿製西洋大炮,鑄成後,賜名“ 天佑助威大將軍”,並開始大量地鑄造火炮。皇太極考慮到滿人不熟悉使用,便把將八旗漢人軍士,組成漢軍“炮兵”,此戰命佟養性為昂邦章京,統領四十門仿製的紅衣大炮前來助戰。

他被譽為清朝“無冕之王”,文武雙全,戰無不勝,立下汗馬功勞

但祖大壽也不愧為一代名將,十二日他繼續組織“突圍”,

這一次他假裝佯敗後退走回城,引誘清軍兩黃旗追趕,兩藍旗緊跟黃旗隨後前行,四面八方的八旗軍一看兩黃兩藍四旗兵馬衝入壕溝抵進大淩河城下,以為開始攻城了,爭先往城下趕,連多爾袞都親自率鑲白旗衝入城下壕溝準備開始攻城。結果“突圍”轉移到壕岸的明軍與城上明軍炮矢突然齊發,後金軍大敗,死傷嚴重。

他被譽為清朝“無冕之王”,文武雙全,戰無不勝,立下汗馬功勞

對於這次失敗,皇太極極為惱怒,處罰了相關責任人後,他下令加緊包圍大淩河城並不許各部再接近城池,而祖大壽也利用城防上西洋火炮的射程優勢與後金軍仿製的火炮對轟,並派小股部隊偷襲清軍正藍旗等營地,也給予清軍不小的傷亡,而清軍以後則看見“突圍”明軍部隊採取擊退而不追的策略,防止再中計。反正戰場主動權在後金一方,皇太極採用圍點打援的戰法,對大淩河城圍而不攻,雙方就這麼僵持下來。

他被譽為清朝“無冕之王”,文武雙全,戰無不勝,立下汗馬功勞

但城中的糧食日漸減少,正在研究對策的祖大壽不斷接到皇太極寫的勸降信,但祖大壽並沒有理會,他當時還是認為此次一定會轉危為安的。因擔心大淩河城失守,松錦防線會完全暴露的督師關外總兵孫承宗也從山海關到達了錦州,親自組織兵馬前往大淩河解圍,分別在八月十六和二十三日分兩次解救大淩河城,但由於兵馬有限均被“打援”的後金軍擊潰。

他被譽為清朝“無冕之王”,文武雙全,戰無不勝,立下汗馬功勞

同在八月十六日,

多鐸率所部護軍二百、營兵一千五百和佟養性率領炮兵和盾車保護皇太極前往錦州阻擊明朝赴大淩河的援兵。

皇太極遠遠的見錦州城外塵煙四起,懷疑是援兵已經出城,他令眾軍停止前進。命勞薩(前文提到的)前往偵查,多鐸率護軍陪同皇太極隨後,這時見到錦州明軍七千人正在追擊先前前往偵查的勞薩等部,幾乎快把他們趕進了小淩河。皇太極見此情形,與多鐸率親隨護軍二百,衝入明營,將明軍擊潰,逃回錦州城中。

他被譽為清朝“無冕之王”,文武雙全,戰無不勝,立下汗馬功勞

孫承宗在錦州城得知皇太極前來,便重新重整軍馬,再一次下令明軍殺出錦州城,但被隨後趕來的阿濟格率領的後軍和盾車,炮隊和鳥槍兵阻擋,隨後再與跟來的八旗騎兵嚮明軍步兵發起衝擊,明軍陣腳大亂,再次大敗回城。

皇太極隨後命令部隊迅速回歸大淩河前線,並大造煙塵飛土。這讓祖大壽誤認為是錦州援兵將到,他整兵備馬後殺出大淩河城,並準備收復丟掉的外圍墩臺,哪知代善的兩紅旗和蒙八旗右翼兵馬突然殺出,祖大壽方知中計,趕忙又撤回城中。雙方又開始了你來我往的大炮互轟。

他被譽為清朝“無冕之王”,文武雙全,戰無不勝,立下汗馬功勞

從農曆八月六日一直到八月二十四日日,祖大壽被圍困了十八天之後他終於盼來了朝廷的援軍,誰來了呢,他

就是大名鼎鼎的吳三桂的父親明關外總兵吳鑲,和監軍張春等所率的四萬明朝支援兵馬。他們馬不停蹄地趕往大淩河,二十五日即度過了小淩河,開始挖溝築壕,搭建陣地,槍炮上膛,列陣迎敵。

但八旗軍並沒有發起進攻,這讓援軍白忙活一場,二十七日明援軍拔營起寨,繼續趕往大淩河城,

但沒想的是在離目的地十五里之時,皇太極和代善所率的兩萬騎兵突然殺出,吳鑲並沒有慌張,他下令馬軍,步軍馬上合營,列陣應戰,一時居然沒讓皇太極佔到便宜。

他被譽為清朝“無冕之王”,文武雙全,戰無不勝,立下汗馬功勞

皇太極馬上命令八旗軍左右翼的騎兵加入戰鬥,面對突然出現的夾攻,吳鑲老爺子面不改色,要不說怎麼說老子英雄兒好漢呢,吳鑲指揮部隊面對八旗兩翼騎兵列陣,吶喊衝擊毫不退卻,

滿文老檔中記載“明兵竟巋然不動,從容應戰,齊發槍炮,聲震天地,鉛子如雹,矢如雨霰。”明軍頑強地頂住了後金軍的進攻,但他側翼的張春部卻被八旗右翼軍衝散,導致潰敗,中途又被左翼軍截殺。吳鑲立刻收攏張春部的潰軍,並紮營準備堅守,但是皇太極卻搬出來佟養性的漢軍炮隊,一陣炮擊過後,吳鑲營寨俱毀。但明軍依然頑強抵抗,並縱火牆抵擋敵軍的進攻,但天助後金而亡明,這時大雨突至,淋滅了火牆。而皇太極秘密地斷了援軍的歸路,然後開始嚮明軍衝鋒,明軍仍列“陣堅,施火炮鳥槍力戰”。

他被譽為清朝“無冕之王”,文武雙全,戰無不勝,立下汗馬功勞

隨著戰事的程序,明軍漸漸不支開始潰敗,可恨的是大淩河城中的祖大壽還以為這又是皇太極的“誘敵之計”居然沒有一人一馬出城,坐失了突圍的大好時機,此戰除了吳鑲,鍾緯等將逃脫外,四萬援軍幾乎全軍覆沒。督師孫承宗也放棄大淩河城返回了山海關,祖大壽在外無援兵,內無糧草的情況下堅守到殺馬充飢,甚至兵民相食的境地。走投無路,突圍無望的情況下,祖大壽答應了皇太極的勸降,派其子祖可法為質,前往勒濟爾哈朗、嶽託營中投降,祖大壽則立誓降金。

他被譽為清朝“無冕之王”,文武雙全,戰無不勝,立下汗馬功勞

皇太極命祖大壽舊部為先鋒,多爾袞,嶽託,阿巴泰,德格類的四千人馬換成明軍的軍服,準備趁夜色賺取錦州城,但當晚大霧,根本無法分清敵我。但祖大壽及舊部兵馬以到錦州城,皇太極決定放祖大壽二十六人回錦州城,然後準備讓祖聯絡組織人馬“起義”獻城。但祖大壽回到錦州後,以明軍防守甚嚴,無法起事為由違背了投降的誓言,皇太極也表現出了豁達的胸懷,他不僅沒有責備祖大壽,反而還表示了理解和安慰,並善待了祖大壽部下子弟,言明等候他的歸降,並相約再會。淩河之戰的失敗,使得明在遼西走廊的防禦完全崩潰,明軍只得退守松錦防線,錦州城則完全暴露與八旗鐵蹄之下。

他被譽為清朝“無冕之王”,文武雙全,戰無不勝,立下汗馬功勞

多鐸在此戰中表現得十分英勇,他當時隨皇太極的二百人馬在小淩河衝殺明軍軍營時,不小心墜於馬下,他奮勇的奪了一匹軍校的馬才得以返還。天聰六年,他又跟隨皇太極出征察哈爾,他獨立率領右翼兵,取得了戰鬥的勝利並俘獲了察哈爾林丹部的千餘人馬和牛羊牲畜。

隨後在天聰八年,連續跟隨皇太極,多爾袞等進犯明宣化,大同一帶,並進兵山西朔州,五臺。天聰九年(1635年),皇太極遣諸貝勒攻打明朝,命多鐸率軍隊入寧、錦攻打明軍。多鐸從廣寧(今遼寧北鎮市)進入,遣固山額真阿山、石廷柱率兵四百為前鋒。

“當年的降將”祖大壽集結了錦州、松山的三千五百人的部佇列陣在大淩河以西。多鐸率所部迅速發動攻擊,祖大壽的軍隊潰散,多鐸遣軍分道追至錦州,松山。斬殺並俘虜的明軍大部,第二天日又攻克了一座衛所,才回軍廣寧。

回軍的時候,皇太極出懷遠門五里迎接慰勞,賜良馬五匹、盔甲五幅。皇太極拍著多鐸的肩膀對諸貝勒大臣們說到:“

朕的這個老弟第他剛剛統軍就能獲勝,真是值得嘉獎啊!”

崇德元年皇太極建清開國,大封諸王貝勒,愛新覺羅多鐸受封和碩豫親王,和薩哈廉同掌禮部之事。

多鐸的親王爵位並不完全是因為戰功,相對於他的兄長和他的侄子,他那點戰功還是顯得過於“單薄”,皇太極給多鐸的親王授封詔冊上寫的是:“考核爾功罪,雖無大功於國家,以父皇太祖之少子封為和碩豫親王”。

所以多鐸這個和碩親王有點“水”,主要還是因為太祖的嫡幼子的身份,才得以授封親王爵位。

他被譽為清朝“無冕之王”,文武雙全,戰無不勝,立下汗馬功勞

但多鐸終於成為了統帥一軍的重要將領,也不斷在建立功勳。在清朝建立之後他跟隨太宗皇太極徵朝鮮,伐錦州,率軍入明境,攻城克寨,掠奪人畜,一時正白旗和碩豫親王多鐸之名號也響徹關外。

年輕的多鐸此時志高意滿,身為八旗最年輕的旗主和親王,開始覺得自己的人生已經到達了高潮。崇德三年(1638年)九月,皇太極令“奉命大將軍”睿親王多爾袞、克勤郡王嶽託分兵兩路二路進入明境,另派鄭親王濟爾哈朗和豫親王多鐸在寧錦一帶策應,已達到牽制關外的明軍的目的。

多鐸的親二哥睿親王多爾袞率軍先行出征時,太宗皇太極親自率眾人到城外送行,結果唯獨少了幼弟多鐸。皇太極馬上派人去詢問多鐸的情況,回覆說是多鐸在家裡“避痘”(怕得天花),皇太極聽聞後很不高興,但隱忍未發。

在同年十一月,多鐸所部在攻克大興堡(今葫蘆島市東北)後,途徑中衛所時,又被祖大壽率軍從側後偷襲。此戰雖然損失不大(傷九人,戰馬丟了三十多匹),但太宗皇太極卻想借機好好教訓一下這個任性而狂妄的小老弟。

崇德四年五月,皇太極在盛京皇宮崇政殿朝會上,當著滿朝諸王貝勒,文武百官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對多鐸進行了嚴厲的訓斥,細數其罪,罪名主要有“臨陣敗逃,對屬下約束不力,酗酒妄行,行軍攜帶妓女為樂”等,處罰結果是降親王爵位為貝勒,罰銀萬兩,剝奪了他旗內所屬三分之一的人口給他哥哥睿親王多爾袞,廢禮部主事之權,協管兵部。

各位請注意,臨陣敗逃那點損失和統兵不力,酗酒妄行這些說法是可輕可重的罪名,但唯獨這

率兵打仗還攜帶妓女的罪名,確實是沒有冤枉多鐸,多鐸人生最大的敗筆一個是好殺,另一個就是貪玩好色。他貪玩好色到什麼程度呢,那耍起來簡直是不管不顧:

前邊說到多爾袞出征他不送行,是以“避痘”為由,要真是這樣的情況,皇太極可能最多也就是申飭一下,說多鐸無禮不懂事就算了。

可是實際情況是他當時不僅不送行,更不是在家避痘,而是一邊摟著歌女一邊聽著絃樂在飲酒作樂,皇太極得知後那是真的惱怒了。

他被譽為清朝“無冕之王”,文武雙全,戰無不勝,立下汗馬功勞

再有多鐸在清朝歷史上是第一位大戲迷,他不但愛聽戲愛看戲,還愛票戲愛演戲。他全然不顧親王身份,也不管他當的差事,塗脂抹粉,身著戲裝,又唱又扭,經常引得眾人的大笑,甚至不琢磨所在的時間地點,有時甚至在盛大的朝會時也來上那麼一段。所以從多鐸的性格上來看應該是屬於及時行樂,不管不顧的那種。

另外

就是好色了,多鐸不管是八旗女子,漢族女子,有夫之婦,歌舞伶妓全都不放過(不挑食),甚至連朝廷命官都老婆也要強搶過來。清初最重要的漢臣范文程是連皇太極都極為尊敬的人,平時執以師禮,口中要稱“先生”。可就是范文程的老婆也被多鐸強行霸佔,奪到府裡當了他的福晉,引得朝廷上下一片譁然。但多鐸毫不理會,反而帶兵又闖入了戶部衙門,查起了八旗適齡女子,居然準備為自己“選妃”,這色好起來真是驚天地,泣鬼神,引起了諸王貝勒的強烈反對。

他被譽為清朝“無冕之王”,文武雙全,戰無不勝,立下汗馬功勞

所以皇太極藉此機會,好好的敲打了一下多鐸,也讓他也知道天高地厚。但畢竟多鐸是太祖少子,太宗老弟,還是留了情面的,這要是換了普通的宗室估計可能要革爵去民,甚至圈禁了。

崇德五年(1640年)三月,為了實現長期圍困錦州的目的,皇太極命“變老實了”的多鐸隨鄭親王濟爾哈朗率軍屯駐義州城(遼寧義縣),並襲擾明山海關外,毀壞農田劫掠牲畜,破壞明朝的糧食生產。五月,他率軍經過錦州、杏山時,多鐸遭遇了明軍的突然進攻,但被多鐸擊退。圍困錦州時,他趁夜伏兵桑阿爾齋堡,又大敗明杏山軍隊的攻擊。

他被譽為清朝“無冕之王”,文武雙全,戰無不勝,立下汗馬功勞

崇德六年,著名的明清錦州大戰爆發,多鐸率軍設伏於杏山與松山之間的高橋,令杏山明軍全軍覆滅。根本上扭轉了松錦戰役的局勢。隨後,多鐸與豪格揮師直趨松山,圍困親自坐鎮松山城指揮作戰的明薊遼督師洪承疇城達六個月之久。崇德七年(1642年)三月,多鐸與“侄子”豪格率軍攻破松山城,生擒洪承疇,祖大壽舉城投降,因戰功卓著,多鐸被複封為多羅豫郡王。

(此戰詳見大清十二鐵帽王之八 平定川陝,錯失帝位—清.和碩肅親王繫上篇)

他被譽為清朝“無冕之王”,文武雙全,戰無不勝,立下汗馬功勞

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九日,清太宗皇太極突然去世,肅親王太宗長子豪格與太祖十四子睿親王豪格雙方為帝位展開了爭奪,當時豪格受到了八旗中的六旗和很多朝廷重臣的支援,優勢很大。這使得只有兩白旗支援的多爾袞一度猶豫不決。這時豫王多鐸和英王阿濟格這兩個同母兄弟站了出來,在朝會上明確表達了支援多爾袞繼位的態度,並在睿王府跪下來勸多爾袞繼承大統,使多爾袞豎立了與豪格一爭皇位的決心。由於豪格的“臨陣退縮”,多爾袞採納了折中方案,共同擁立皇太極第九子福臨即位,由他和鄭親王濟爾哈朗輔政,此建議最終得到了各方認同。八月二十六日,福臨在盛京繼帝位,次年改元順治。此後,多爾袞以攝政王之尊掌握了兵政大權。(

詳見大清十二鐵帽清和碩睿親王系中篇)

他被譽為清朝“無冕之王”,文武雙全,戰無不勝,立下汗馬功勞

多爾袞執政後視多鐸為羽翼,而多鐸也因為其兄掌握大清的軍政大權,地位不斷上升。他被多爾袞委以重任,成為清軍中重要的統兵主帥之一。在順治元年的山海關擊敗李自成是大順軍後,多鐸與阿濟格為左右翼緊隨平西王吳三桂的“大清前鋒軍”,護送著大清攝政王多爾袞,統兵十八萬兵發北京城。多爾袞在薊州得知李自成以率軍撤往西安放棄北京訊息後,馬上命令多鐸和阿濟格摔左右翼追擊李自成,一直追到了山西平定才撤軍進京。

他被譽為清朝“無冕之王”,文武雙全,戰無不勝,立下汗馬功勞

順治元年九月,順治帝抵達北京,決定把都城從盛京遷到北京,十月初一,順治帝親詣南郊告祭天地,遣官告祭太廟、社稷。上太宗尊諡,告祭郊廟、社稷。順治帝御皇極門(後改稱太和門),舉行入關後的登極典禮,頒詔並大赦天下。多爾袞功勞第一,樹碑表贊,加封皇叔父攝政王。

多羅豫郡王豪格晉封和碩豫親王

,多羅武英郡王阿濟格為和碩英親王。多鐸從此聲名顯赫,成為明清之際的風雲人物。

他被譽為清朝“無冕之王”,文武雙全,戰無不勝,立下汗馬功勞

此時的多鐸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豐富,他由一名貪玩好色的紈絝子弟逐漸走向成熟,在太祖諸子逐漸老去,退出領兵征戰而轉向治理朝政後,多鐸,豪格等年輕的諸王接過了大清的戰旗,開始了一統天下的征程。多鐸也開啟了他一生中最輝煌的戰鬥——-率軍南征,為清朝一統華夏建立最大的功勳。

參考資料

《清史稿》

《正說大清十二王》

《清宗室系列》

《八旗通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