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關羽“土山約三事”,由於他和曹操理念不同,導致了雙方分道揚鑣

菜單

關羽“土山約三事”,由於他和曹操理念不同,導致了雙方分道揚鑣

關羽“土山約三事”,由於他和曹操理念不同,導致了雙方分道揚鑣

在官渡之戰前夕,劉備奪取了徐州。曹操對形勢進行了判斷,認為劉備剛得徐州,還處於立足未穩的境地。如果給了他喘息之機,讓他團結徐州的民心,對自己威脅太大。袁紹雖然兵力強,但是做事猶豫不決。因此曹操抓住戰機,親自率軍攻打徐州,在短時間內就擊破劉備,解除了自己側背的威脅。

在這場戰鬥中,劉備逃到袁紹那裡,張飛則流浪江湖,唯有關羽保護劉備家眷,死守下邳。曹操喜愛關羽的武藝人品,採納了程昱的計謀,用誘兵之計把關羽圍困在土山之上。隨後張遼前去勸降關羽,關羽提出了三個條件,如果曹操答應方肯投降。

關羽“土山約三事”,由於他和曹操理念不同,導致了雙方分道揚鑣

這三個條件分別是,一者,吾與皇叔設誓,共扶漢室,吾今只降漢帝,不降曹操;二者,二嫂處請給皇叔俸祿養贍,一應上下人等,皆不許到門;三者,但知劉皇叔去向,不管千里萬里,便當辭去。三者缺一,斷然不肯投降。

曹操在得知關羽的條件後,感到有些躊躇。不過在張遼的勸解下,再加上對關羽十分喜愛,最終答應了關羽的要求,將關羽收入營中。這就是“土山約三事”的始末。

關羽“土山約三事”,由於他和曹操理念不同,導致了雙方分道揚鑣

作者所寫的內容中,關羽所提的這三個條件裡,每一個條件都有著它的實際意義。這三個條件分別包含了大義名分,君臣之義和兄弟之情。這樣就完美地給了關羽一個合理的解釋,讓大家對關羽降曹之事可以接受。

首先,關羽提出降漢不降曹的要求。關羽在這裡表明了自己的態度,那就是自己投降的是漢獻帝的朝廷,而不是曹操。這樣,關羽投降之後,就是漢獻帝朝廷的臣子,而不是曹操的部下。這就使得關羽的投降擁有了大義的名分,把投降變成了為漢室效忠。

關羽“土山約三事”,由於他和曹操理念不同,導致了雙方分道揚鑣

其次,關羽提出優待劉備的眷屬,不得有任何騷擾。這樣就讓劉備的眷屬受到關羽的保護,不至於遭到曹操和他部下的凌辱。這樣,關羽對劉備盡了君臣之義,用最大的可能來為劉備效忠,不負劉備的重託。

第三,關羽提出日後得知劉備的下落後,就要去追隨劉備。這就向曹操明確表白自己的心意,自己雖然投降曹操,但是仍然不會背叛劉備。在將來得到劉備尚在的訊息後,關羽還是要重回劉備麾下的。這是因為劉備和關羽的兄弟情義,不容外界因素阻隔。

關羽“土山約三事”,由於他和曹操理念不同,導致了雙方分道揚鑣

在書中,曹操對關羽的這三個條件,反應不一。他對關羽的所謂降漢不降曹毫不在意。在曹操心目中,自己已經掌握了漢獻帝的實權,降漢就是降曹,只是名義上不同罷了。至於優待劉備家眷,曹操也不覺得是什麼難事。自己原本對劉備的家眷就沒有覬覦之心,為了收服關羽捨棄也算值得。

唯有對關羽的第三個條件,曹操感到為難。他費盡周折就是為收服關羽,可是關羽明確表示自己不能捨棄兄弟之情,不會背叛劉備。還說將來得知劉備的下落,就要去追隨劉備。曹操認為這樣一來,自己收降關羽就失去了意義。最終在張遼的勸說下,曹操抱有用恩義籠絡關羽的希望,還是答應了關羽的條件。

關羽“土山約三事”,由於他和曹操理念不同,導致了雙方分道揚鑣

其實我們看關羽和曹操的談判,就會發現雙方著眼點的不同。其實關羽最看重的是第二個條件,而曹操最看重的是第三個條件。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雙方看待事物的矛盾,這些矛盾,最終導致了雙方的分道揚鑣。

關羽最看重的第二個條件,就是要優待劉備的家眷,保證她們的安全。關羽之所以會重視這一點,是出於他自身的原因。當年張飛守徐州的時候,被呂布襲擊丟了城池,同樣把劉備的家眷丟棄給了呂布。

關羽“土山約三事”,由於他和曹操理念不同,導致了雙方分道揚鑣

當時關羽為此責備張飛,使得張飛羞愧難當,要以死謝罪。幸虧劉備出手阻擋,還用那句“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來勸解,才讓張飛下了臺階。可是今天這一幕降臨到關羽身上,關羽如果如同張飛一樣丟下劉備的家眷不管,他又有什麼臉面去見劉備和張飛?

就是因為這個原因,在下邳失陷後,關羽雖然有突圍而走的機會,卻拼命要殺回城中,最終被圍困。關羽在與曹操談判的時候,特別把這一點提出來,如果曹操不答應,關羽絕對不會投降。在關羽的保護下,劉備的家眷才得以保全,最後隨著關羽千里走單騎,回到了劉備麾下。

關羽“土山約三事”,由於他和曹操理念不同,導致了雙方分道揚鑣

而對於曹操來說,他更重視的是關羽的歸降。如果關羽能夠加入自己陣營,那些物質條件他都可以予以滿足。因此當關羽提出自己不會背叛劉備,終究會離開曹操的時候,讓曹操感到了失望。他說如果這樣,自己收降關羽又有何用?

從關羽和曹操的反應來看,我們就會發現兩人的不同。關羽更加重視的是情義,而曹操更加重視的是利益。雙方的處事理念完全不同,最終是難以走到一起的。這也是最後兩人分道揚鑣的最根本的原因。

關羽“土山約三事”,由於他和曹操理念不同,導致了雙方分道揚鑣

至於說關羽提出的第一個條件,則都被雙方無視了。因為這個條件只不過是給關羽投降一個大義的名分,雙方都感到十分牽強。如果真的追究起來,根本就無法自圓其說。由於空洞而沒有實際意義,才使得雙方一帶而過。

關羽說自己是降漢不降曹,他是把曹操與漢獻帝的漢室朝廷分割開來。這樣就把自己放在了漢室的一方,指斥曹操為漢賊。可是他被曹操包圍,並且如曹操所言,自己是漢相,代表了漢室朝廷,那麼關羽對抗的不正是漢室朝廷嗎?這豈不是說關羽成了反叛朝廷之人了嗎?

因此關羽的降漢不降曹的條件是難以自圓其說的。曹操對於這個條件也是一笑置之,不予理會。因為雙方都心知肚明,這只不過是為了給關羽投降一個臺階罷了。所以關羽鄭重其事提出的這個條件,反倒成了雙方最容易達成一致的條件。

關羽“土山約三事”,由於他和曹操理念不同,導致了雙方分道揚鑣

在《三國演義》中,關羽“土山約三事”,對勸降的張遼提出了三個條件。曹操在張遼的勸說下同樣了這三個條件,把關羽收入自己的陣營。在白馬之戰中,關羽斬顏良誅文丑報效曹操,隨後千里走單騎回歸到了劉備的麾下。

在對待這三個人的條件上,關羽和曹操的態度不盡相同。關羽最重視對於劉備家眷的保護,曹操則重視關羽為自己效力,兩人一個為情義,一個為利益,最終還是沒有能夠走到一起。至於降漢不降曹的條件,雙方都知道只是為關羽投降尋求大義名分,雖然難以自圓其說,反倒成為雙方沒有爭議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