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遼國滅亡後,150萬契丹人消失無蹤,900年後一封密信揭開真相

菜單

遼國滅亡後,150萬契丹人消失無蹤,900年後一封密信揭開真相

盛世大唐滅後,北方草原的契丹人建立了

遼國

在北方建立強悍政權的主要少數民族除了契丹還有蒙古和女真,他們分別建立

元朝和金朝

。遼國幾次被打敗都與這兩國有關。

遼國滅亡後,150萬契丹人消失無蹤,900年後一封密信揭開真相

遼國907年建國,直到1125年被金國滅,佔據北方218年

。這次被滅後,契丹人並沒放棄,繼續建

立北遼政權,二次被金所滅

。第三次,契丹人西遷,建立

西遼、東遼和後遼,均被蒙古所滅

但就是一個如此強悍且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契丹政權,被滅國後,150萬多的契丹人竟然一夜消失不見,難道是被滅國者

全部屠殺

了?還是有其他不為人知的秘密呢?

遼國滅亡後,150萬契丹人消失無蹤,900年後一封密信揭開真相

契丹王朝興起

907年耶律阿保機登契丹汗位

,正式開始發展他的野心,

916年,國號契丹

,定都蒙古赤峰的巴林左旗。政權穩定三十多年後,耶律阿保機的兒子

耶律德光南下攻中原

契丹大軍先攻下開封,再滅後晉,接著耶律德光在開封登基稱帝,

國號大遼

遼國滅亡後,150萬契丹人消失無蹤,900年後一封密信揭開真相

佔了河南這個中原地區的核心地區,契丹開始統治漢人。但契丹人並不尊重漢人,收入了囊中,卻沒給平等待遇,實行的是“

胡漢分治

”,劃了分界線,分成南、北兩面,北方用契丹的制度統治契丹人,南方用漢人的制度統治漢人。

遼國滅亡後,150萬契丹人消失無蹤,900年後一封密信揭開真相

民族矛盾激化

胡漢分治看起來井水不犯河水,實則加深了民族矛盾。

耶魯德光剛改年號的那年,民間就接連不斷地出現漢人武裝起義,

遼國在中原的統治根本進行不下去,出現了出師未捷身先死的局面。

耶魯德光無奈,

只得退回北方,且病死在了途中。

遼國滅亡後,150萬契丹人消失無蹤,900年後一封密信揭開真相

耶律家後人在北方

復更國號為大契丹

,繼續在原來的地盤上過著遊牧生活。

960年,後周將領趙匡胤經於五代十國的動亂中脫穎而出建立了宋朝,契丹對大宋起了歹心;

與此同時,蒙古也日漸崛起,同樣盯上了大宋;而女真人也不甘示弱,不僅盯著大宋,還盯著蒙古人和契丹人,一場多民族大戰蓄勢待發。

遼國滅亡後,150萬契丹人消失無蹤,900年後一封密信揭開真相

遼國勢力漸弱

女真

在與契丹的長期矛盾中,積怨越來越深,

而隨著大宋的崛起,契丹想再南下進攻也不容易,於是遼、宋締結盟約和平相處。

可遼國不攻中原,自然有其他人動手。金國此時便大舉南侵,這一打,抓了宋朝皇室等一萬多人,北宋滅亡。

打倒了中原政權,金國把戰爭重心都放到了對戰遼國上。

遼國

天祚帝耶魯延禧

並未將已不可同日而語的女真首領完顏阿骨打放在眼裡。他出巡春州,召令附近的女真族首領去拜見,讓眾首領為他獻舞,其中就包括完顏阿骨打

遼國滅亡後,150萬契丹人消失無蹤,900年後一封密信揭開真相

受辱後

完顏阿骨打再不奉召,稱帝建國,天祚帝親率70萬大軍出征,慘敗而歸。

與此同時遼國發生內亂,為了皇位天祚帝不得不殺了自己的次子。父子反目,國內人心惶惶,大量遼軍投靠金國。且宋、金聯手抗遼,天祚帝數次敗走,最終被金軍所俘,病死。

契丹人去哪了

1922年,有人內蒙一座古墓中發現一些刻有怪異文字的石碑,專家研究證明,這些就是失傳已久的契丹文字。是否契丹人後來依然生活在蒙古草原上,只是隱藏了身份?

遼國滅亡後,150萬契丹人消失無蹤,900年後一封密信揭開真相

1986年,內蒙又出土了一座

契丹公主與駙馬的合葬墓,

猜想似乎是對的,直到一封神秘的來信揭開謎底。

寫信的人叫敖拉丘志德,生活在內蒙呼倫貝爾,是達斡爾人,他認為自己是契丹後裔。

而達斡爾人對自己的祖先一無所知,專家研究了

達斡爾人的文化,

發現

他們的服飾既像蒙古又像契丹

達斡爾人還熱愛曲棍球運動,而蒙古人並不擅長。這項運動最早是契丹人發明的,初衷是訓練士兵用。達斡爾人將曲棍球運動視為他們的民族運動,他們用的球棍也是一代代流傳下來的。

遼國滅亡後,150萬契丹人消失無蹤,900年後一封密信揭開真相

當年金國滅遼後,先是對契丹人進行了大屠殺,僥存的人跟著耶律大石往西逃,建立西遼政權,但是西遼後來被蒙古所滅,根據在蒙古發現的契丹文化遺蹟,那些契丹後人應該是散居在了蒙古。

專家又提取契丹古屍的DNA進行比對,

發現達斡爾人的DNA與契丹人的很相似,且在雲南也有相似DNA的人群。

原來,遼國多次被滅,族人為躲避戰亂四下分散,與蒙古或女真族混居,經過多年的民族融合,契丹族再形不成自己的勢力了,本族的文化也遺忘在歷史長河中。

契丹人建國時在蒙古,滅於蒙古消失後仍然生活在蒙古,真是成也蒙古,敗也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