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1999年,楊虎城之孫拜訪張學良,張的態度卻十分冷漠:我知道了

菜單

1999年,楊虎城之孫拜訪張學良,張的態度卻十分冷漠:我知道了

1999年,在美國,已是98歲高齡的張學良,在教堂中接待客人。張學良看著一個個上前打招呼的人,使勁在腦海中回憶,回想這人以前的模樣,不由感慨萬千。

1999年,楊虎城之孫拜訪張學良,張的態度卻十分冷漠:我知道了

“我叫楊瀚,我的爺爺是楊虎城。”聽到眼前人講這話,張學良並沒有表現出什麼特別的情緒,而是表現得十分冷漠,淡淡回道:“好的,我知道了。”就跟街上的路人給你發傳單,你直接出手擋住:“不用,謝謝。”

張學良的迴應,讓原以為會得到熱情招待、積極對話的楊瀚大失所望。張學良的冷漠,讓楊瀚望而卻步,沒有勇氣去找他了解,關於自己爺爺楊虎城的往事。楊瀚想不明白,自己的爺爺楊虎城,明明是跟張學良一起冒著殺頭的風險,發動過西安事變,是好友、也是夥伴。為何張學良的態度,卻有一種非常平淡,甚至是十分冷漠的感覺呢?

張學良出於對蔣介石的兄弟情誼的信任,也是對宋美齡的友情保證,不僅對蔣介石放虎歸山,還跟著蔣介石這頭虎“歸山”;張學良與蔣介石相知多年,還不瞭解他反覆無常、不守信用的品性,真是太失敗了。種種原因下,張學良沒被蔣介石痛下殺手,反而活得好好的。

而楊虎城呢,臨新中國成立前,被蔣介石派出的特務殺害;其中還有楊虎城的幼子、幼女、秘書、副官等,一共8人。其實應該再加上楊虎城的妻子,但是在此之前,她已被關押人員折磨致死。相比較楊虎城,張學良無疑是非常幸運的。

1994年,重獲自由的張學良,來到美國定居。楊虎城的兒子楊拯民(曾經隨父親跟張學良見過),本想跟張學良再聊聊,談談西安事變的內幕。1996年,一切準備妥當,突如其來的一場惡病,將楊拯民的生命奪走。拜訪張學良的任務,也就落在了楊家第三代人楊瀚的身上。

1999年,楊虎城之孫拜訪張學良,張的態度卻十分冷漠:我知道了

但在1999年,面露激動神色的楊瀚,自報家門,卻遭張學良這般對待,雙方只是見了一面,沒做過多交談。一年後,楊瀚再次赴美,為張學良慶生,卻見張學良笑臉相迎四方客,完全不像是性格冷淡的模樣。為了追尋張學良對自己十分冷漠,對他人卻非常熱情的答案,楊瀚開始拜訪爺爺的故交,瞭解自己爺爺與張學良的過往。

楊瀚得知,西安事變是張學良和爺爺楊虎城一起發動的,但主要發起人還是楊虎城,是楊虎城提意說:既然“哭諫”、苦諫“等軟諫不行,那我們就用硬諫——兵諫。張學良採取並執行了。也正是因為如此,蔣介石還在退出大陸前,頂著壓力和罵名,殺掉楊虎城。

西安事變時,在處理蔣介石的問題上,張學良和楊虎城也是有爭執、分歧的,雙方進行過爭吵;後來在送蔣介石回京一事上,兩人的關係幾乎破裂。但在張學良臨坐上飛機、離開西安前,曾將東北軍的事宜,全權交給了楊虎城。因此,張學良對楊瀚態度冷漠的緣由,應該不是那幾次爭吵。

直到2001年張學良去世後,楊瀚透過閱讀他已公開的私密日記,才將過去的疑惑徹底解開。原來,張學良對楊瀚十分冷漠的原因,大概是出於愧疚和保護心理。張學良認為楊虎城一家的慘死,離不開自己一意孤行陪蔣介石回南京的行為。

志同道合的楊虎城的不幸遭遇,對張學良而言,完全是“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所以在面對楊虎城的孫子楊瀚時,張學良實在不知該怎麼面對好,所以只能採取冷漠的方式,進行逃避。

1999年,楊虎城之孫拜訪張學良,張的態度卻十分冷漠:我知道了

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張學良不願再談起數十年前的西安事變。最後,楊瀚未能實現與張學良暢談祖父往事的夢想,只能透過張學良留下的冰冷文字,感受那段崢嶸的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