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跟劉備一樣有劉氏皇族血統的劉曄,為何知名度沒有那麼高?

菜單

跟劉備一樣有劉氏皇族血統的劉曄,為何知名度沒有那麼高?

一般來講三國時期的魏國軍師眾人想到的不外乎是荀彧、荀攸、郭嘉、賈詡等人,但有一人知名度稍微低了一點,但能力絕對不在上面這些人之下,沒錯,今天要講的就是跟劉備一樣都有劉氏皇族血統的劉曄,到底這個人有什麼樣的本事又為什麼知名度沒有那麼高,下面會幫大家解析一下。

作者本身以走馬燈的方式來寫文章,但偶爾也想試看看別種寫作方式,這篇文章重點會放在關於劉曄的軍事能力到底如何。

劉曄,字子揚,揚州淮南成德人,曹魏著名政治家、戰略家。

這邊容許我把劉曄比喻成謀聖,因為劉曄跟張良一樣都有良好的大局觀跟判斷能力,而且兩人都曾經當過刺客,雖然劉曄不能算是刺客啦xD,而且人家謀聖刺的是秦始皇,但劉曄畢竟在刺殺的過程中不動聲色,最後成功達成任務也算是非常不容易了,不過劉曄畢竟名聲跟成就不如張良,所以這邊把他比喻成“小謀聖”。

關於劉曄的刺殺記錄有兩個,一個是在13歲的時候,話說劉曄7歲的時候媽媽過世,他媽媽臨死之前跟劉曄和他哥說,兒啊,你老爸他身邊那個僕人有陷害人的性格,你們長大後要記得把他除掉阿!一般7歲的小孩聽到之後可能就是哭哭啼啼的也不知道要講什麼,估計長大會真的去把那個僕人殺掉的大概也沒幾個,但劉曄13歲那年就跟哥哥說,走吧,該去完成母親的遺願了。而他哥哥只是冷回說,喔那你就去吧,他以為劉曄講講的,結果劉曄一把刀拿在手上真的去把那個僕人砍了,要知道人在執行刺殺任務時多少都會因為緊張導致失敗,更何況他才13歲,但劉曄一個手起刀落就成功砍了那個僕人,我的盤谷,這個絕了,一個13歲的國中生砍一個人只是為了6年前母親的遺願,最讓人敬佩的是他的事後反應,聽說他老爸氣的半死要把他抓回來,結果劉曄主動回家自首跟他老爸說他只是為了完成母親遺願而已,沒有來得及跟您通知一聲希望您原諒,結果他老爸就氣消了,從這件事可以看到小時候的劉曄就已經是一個行事敏捷且事後還能保持冷靜的狠小子。

這件事當然震驚整個村莊,當時的天下名士許邵就決定來幫劉曄品評一下,他給的評論是“有佐世之才”,意思就是有輔佐君王的才能,許邵的評比基本上是當時公認的,另外他還有評論過其中一個人,那就是曹操,他給出了亂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的評價,事後證明劉曄跟曹操確實都是非常有實力的人。

而他刺殺的第二個記錄是在大概他30歲左右的時候,當時揚州地方豪強割據,意思就是有好幾個在地角頭老大在揚州當民間霸主啦,其中有一個人叫做鄭寶,在當地實力強大,當時鄭寶聽聞劉曄的名聲想要拉攏他,或許出自於他還在觀望天下或是認為鄭寶不是他的明主,他選擇躲起來了,後來曹操使者來到揚州,劉曄卻去接待使者跟他聊天,果然這個鄭寶又來了,他親自帶了幾百人來找劉曄說要跟他喝酒(劉曄os:你是變態嗎?硬要一直來找我),結果劉曄就決定找人刺殺他,然後他讓鄭寶帶的幾百人站在外面,讓鄭寶獨自進來營帳跟他喝酒,劉曄想說把他灌醉後再刺殺他,誰知道這鄭寶為人謹慎,酒也沒喝幾口,這下搞到連旁邊的人也不敢下手,劉曄心想你不敢動手,那我來!索性一把刀飛過去直接把這個角頭老大砍死了,還順便把他頭給砍下來了。挖靠,你不說劉曄是謀士我還以為他是刺客勒,這跟小霸王孫策刺殺嚴白虎他弟簡直有異曲同工之妙。

但關鍵來了,跟他國中時期刺殺完那個僕人之後的冷靜反應一樣,他刺殺完鄭寶沒有任何緊張,也不是說他不緊張,而是他知道外面還有幾百名鄭寶的部下勒,他立刻拿著這位角頭老大的首級來到營外謊稱說,這是曹操的命令,誰敢亂動就跟他一樣!但幾百人實在是太多了,眼看大家亂成一團,劉曄索性幹第二件事,他立刻衝到鄭寶的大本營跟其他堂口的老大陳說利害,結果,結果劉曄就被推舉為新首領了,我的盤古,這更絕了,但事情還沒完,試想現代一個角頭人物直接把對方老大幹掉然後被推舉為新首領,那當然是爽死了,但劉曄可不這樣想,他知道這些人只是暫時投靠自己,畢竟他殺了他們的老大,不敢保證有一天會不會也被暗殺,索性把這些人交給當時盧江軍閥劉勳了,從這邊也可以看出劉曄是一個非常冷靜,放長遠眼光而不是短視近利的人。而曹操五大謀士之一的荀攸也曾經刺殺過董卓但失敗,不過被關在監獄的荀攸仍然冷靜到可以每天吃飽睡睡飽吃,最後就被放出來了,兩人的冷靜堪稱是一流的。

而劉勳收到劉曄的兵馬後覺得很奇怪,雖然我跟你都姓劉,但實在沒什麼交集阿,你投我幹嘛,而劉曄則是回說我剛剛殺了他們的老大,不敢保證哪天他們會不會回頭來殺我,所以我投你。而當時稱霸江東的孫策為了要剷除劉勳,他送了一堆金銀財寶給劉勳,然後建議劉勳去打富饒的上繚城,這時劉勳底下人都爽死了,只有劉曄淡淡的說,你在前面攻城,然後人家從後面桶你,而且上繚城堅固,恐怕沒那麼好打,但劉勳不聽,結果跑去打上繚然後就被孫策桶了,最後劉曄跟隨劉勳投靠曹操。

順道一提,劉曄其實是有皇族血統的,跟那個大耳賊劉備一樣,都是漢室宗親,那劉曄為什麼投靠曹操不投靠劉備,個人認為當時的劉備還在曹操底下沒有脫離,劉曄投靠曹操也是一個合理的選擇。而劉曄為曹操立下的第一個功勞,是在赤壁之戰後,盧江一帶爆發動亂,當時曹操派人前去平定結果不能成功,眾人都認為應該退兵,只有劉曄認為那是因為派去打的人是偏將資歷不夠,這時只要派遣猛將在前,大軍在後,然後招降他們,恩威並施就能成功了。沒錯,跟那個江東的陸遜一樣,陸遜也提過恩威並施的手段,事後曹操聽從劉曄的意見果然招降了首領陳策,此事宣告一個段落,這邊可以看出劉曄的眼光是很準的,以恩威並施來取代強攻或是撤兵。

而當劉曄跟隨曹操征討漢中張魯時,那時夏侯惇跟許褚在前開路結果迷路了,然後不小心撞到了張魯弟弟張衛的大營,劉曄直接衝回去曹操陣營跟他說,趁現在衝一波!結果曹操聽了,最後曹操成功打下漢中,而這時劉曄建議可以趁蜀地還沒安定趁機南下攻打劉備,雖然曹操最後沒聽就是了,而只是派張合去打巴西,結果最後被張飛打爆,然後,然後張合就升官了

而劉曄除了有行事敏捷、處事冷靜的優勢,他還擅長觀察人物,跟那鬼才郭嘉一樣都很會神預測,當時有個人叫魏諷,這個人很愛出一張嘴,一張嘴滿天飛,偏偏一大堆人喜歡靠在他身邊,劉曄就說過這個人擅長妖言惑眾,日後一定會造反,事實證明他果然在公元219年反了,這件事可能有影響到曹操篡漢的決心,導致時間又要在往後延,而還有一個人叫孟達,當時孟達在關羽死後怕劉備追究於是投靠曹丕,曹丕對他賞識有加,但劉曄就說這個人只愛權術,不懂感恩,日後一定造反,結果最後孟達也反了。

而劉曄自知是漢室宗親身份敏感,所以他在朝中也是幾乎不跟太多人說話,有點像是在走賈詡的路線啦,而當關羽死後,眾臣都認為蜀國只是個小國,名將只有關羽,現在關羽死了,劉備當然沒那個種繼續發動戰爭,但只有劉曄認為劉備一定會為了重振聲威而出兵,而且他和關羽存在著特別的君臣之情,一定會幫他報仇,事後證明劉備果然舉全國之力討伐東吳。而當孫權前來降服時,曹丕封他為吳王,但劉曄覺得不應該封他為王,應該要趁機跟蜀國夾擊打吳國,這樣吳國一定滅亡,吳國滅亡,蜀國就差不多掛了,但曹丕只願意作壁上觀,結果吳國大勝,劉曄說現在吳國士氣大振不能打了,結果曹丕硬要,然後就輸了,之後曹丕惱羞又兩次親征去打廣陵,而曹丕只是坐鎮前線,渡河進攻的是其他將領,劉曄就說孫權不會出來了,果然事後證明孫權也只是派將領迎敵。後來遼東公孫淵取代公孫恭,劉曄認為這時候遼東內部一定不穩定,儘快出兵可以徹底剿滅他們長期割據遼東的隱患,可惜這條計策也沒被採納,事後證明公孫淵最後果然反了。不過綜觀以上幾點,可以觀察出劉曄有良好的判斷能力跟大局觀,這都符合了一名軍師應該具備的條件。

然而劉曄晚年卻搞了一個雙面人事件,當時明帝曹叡想要伐蜀,眾人都說不可以,而劉曄也對大家說不可以,但私底下卻又對曹叡說可以,而當時有另一位大臣楊暨就私底下去找劉曄,劉曄當然跟他說不可以,於是楊暨就跑去跟明帝討論伐蜀的事,然後說劉曄說不可以伐蜀欸!明帝就說劉曄明明說可以!後來明帝把劉曄找來跟楊暨對質,結果劉曄完全不講任何話,事後劉曄就跟皇帝說不應該把他的意見拿出來跟別人說,這是軍國大事,另一方面,他又跟楊暨說跟君王講話應該要婉轉一點。結果有人就看不慣劉曄這樣兩面說詞很假,就跑去跟明帝說下次可以每次都故意以相反意見來問他,如果劉曄都同意的話,代表他是揣摩上意,阿諛奉承。結果明帝一試果然如此,從此劉曄就被疏遠了,最後還發狂而死,兩面手法不可恥,但可恥的是你被人揭穿了,個人認為以一名軍師來講這點會被扣很多分。

但問題來了,為什麼前面曹操曹丕時代,劉曄都敢獻出自己的策略,到曹叡時代卻變成要順從皇帝的意見?我認為可能的原因是當年蜀吳開打時曹丕的想法是先作壁上觀,然後趁兩國相爭必有一傷時,再來攻打吳國,而當吳國大勝,曹丕準備伐吳時,劉曄卻跳出來勸阻,劉曄的觀點非常正確,但他或許沒想到曹丕的立場,曹丕需要藉由對外發動戰爭來增加自己的聲望跟影響力,畢竟曹丕的威望是不如曹操的。所以曹丕自己心裡可能也知道雖然可能會輸,但還是要打阿,我要鞏固自己的地位(就像曹爽也是為了增加自己威望才決定伐蜀,結果輸更慘),另外在公孫淵取代公孫恭時,劉曄提出要立刻發兵剷除公孫氏以絕後患,這顯然是一個上策,但站在曹叡角度,當時諸葛亮已經進駐漢中開始北伐了,如果調動兵力去打公孫淵,然後孔明就上來了,那恐怕會讓曹叡深陷泥濘吧,結果到時候公孫淵沒有打掉,然後孔明也打進長安,恐怕歷史就要改寫了,當然這都只是事後諸葛而已。

而劉曄也許是意識到自己站在了國家立場卻沒有站在君王的個人立場,難免會遭到君王不悅,所以日後當曹叡提出伐蜀時,他才對曹叡說可以阿,你要打就打!畢竟當時曹叡的威望又更不如曹丕了,藉由發動戰爭來增加威望也是很合理的,所以對劉曄來說,或許他的想法跟賈詡一樣,他們都認為只要搞好國家就好,敵國跟自己國家的差距只會越來越大,然而站在君王立場,劉曄還是決定順從曹叡伐蜀決定,當然曹叡主政時間,幾乎都是蜀國主動進攻,曹叡也就幾乎都被動防禦了。

而朝臣不反對伐蜀,劉曄索性就也順從他們,反正自己在朝中本來就沒什麼勢力,倒不如做個順水人情吧,結果他的這個兩面功夫沒做好結果被拆穿了,導致他最後被疏遠,然後發狂而死。但我覺得這也不能全部怪他,這就跟職場一樣,有時候玩兩面手法只是為了省掉一些不必要的麻煩而已,但是你被抓到了,你就是容易被猜忌被人家懷恨在心,也只能怪你雖小或是技巧不夠好又或是職場經驗不豐富了,估計劉曄應該是年紀大一個不小心就栽下去了,畢竟那時劉曄60多歲了。

討論完劉曄的能力跟故事,這邊作者以個人的4個觀點來還原為什麼劉曄的知名度始終不像郭嘉、賈詡那些人來得高。

第一。我認為劉曄錯過了曹操在公元207年前統一河北跟中原那段草創艱辛時期的發揮空間。曹操五大謀士每個人都在統一中原或河北或多或少有不同貢獻,然而劉曄第一次獻計卻是在公元209年盧江叛亂時,顯然比五大謀士晚了一些時間。

第二。自己的計謀很多都沒被採納,都是事後才被證明的。跟第一點比更慘,第一點是說他立功時已經有點晚了,第二點則是說等他真的有機會立功時,結果又不被採納,不過事後證明他都是對的,雖然有點事前諸葛,跟郭嘉一樣的神預測能力,但你的計策畢竟沒有被採用,評價當然低了一點。

第三。皇族後裔的身份。前面有講到劉曄是漢室宗親,這個敏感的身份讓劉曄一輩子都被用一種特別的眼光看待,而且他始終沒表示他是投降曹操還是獻帝,導致對於他的計策或多或少都會因為他這個身份而保持懷疑,加上前面講的他站在國家立場但沒有站在君王立場,所以有厲害的計策也得不到重用,這也呼應了第二點關於為什麼他的計策沒有被採納的問題,而且同時也呼應了第一點為什麼劉曄這麼晚才有獻策機會的問題。反觀賈詡跟劉曄都是官渡之戰前投降曹操的,結果賈詡就被帶到身邊獻策,劉曄就要等到公元209年才有機會獻策,很明顯是被曹操刻意或不小心遺忘在江淮的。

第四。死法太鬧了。身為一名軍師,我認為有沒有善終會影響到評價,劉曄是發狂而死,這點就扣了不少分數,反觀五大謀士,有4個是善終,而荀彧雖然不算善終而是憂鬱而死的,但我認為荀彧是為了整個大漢而不是為了自己,而且他應該早就料到自己反對曹操的結局卻還是要反對,有點像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而不是被自己莫名搞死,所以理論上不會扣太多分。但劉曄就有點像是自己把自己玩死。

總結來說我認為劉曄是一名行事敏捷、果斷、冷靜、膽識過人、機靈巧變、目光遠大、善於分析局勢跟有良好大局觀,且擅長識人的軍師,而且還具備謀聖的刺殺本領xD,他的能力絕對不在五大軍師之下,可惜上面那些原因導致他知名度跟人氣始終稍遜一籌,但身為一名優秀的軍師,我想他是及格的,他是可以被稱為“淮南小謀聖”的。

魏青龍2年、公元234年,魏太中大夫東亭侯劉曄病逝,享年68歲,諡號景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