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理論上幾十顆核彈就可以摧毀對方整個國家,為什麼還要造幾千顆?

菜單

理論上幾十顆核彈就可以摧毀對方整個國家,為什麼還要造幾千顆?

凌雲

摘要:冷戰時期,東西方兩大陣營展開了一輪又一輪的軍備競賽,作為戰略威懾的重器核武器,自然也進行了幾乎瘋狂的軍備競賽。從理論上說,幾十顆核彈就足以徹底摧毀對方,為什麼還造了幾千顆?

理論上幾十顆核彈就可以摧毀對方整個國家,為什麼還要造幾千顆?

【公告:本號將遷至今日頭條新賬號“知兵堂老周”,本號將同步更新,歡迎大家繼續關注支援】

冷戰時期,東西方兩大陣營展開了一輪又一輪的軍備競賽,作為戰略威懾的重器核武器,自然也進行了幾乎瘋狂的軍備競賽。從理論上說,幾十顆核彈就足以徹底摧毀對方,為什麼還造了幾千顆?

這個問題本身就錯的離譜,第一,幾十顆核彈既摧毀不了美國,也摧毀不了蘇聯。第二,美蘇不是造了幾千顆核彈,而是幾萬顆!人類的核技術能力,其實還在一個非常低下初級的水平,基本處於完全無法控制下勉強使用其破壞力的階段。對於和平環保衛士,核武器巨大的破壞力和汙染能力,是極其可怖的。對於武器本身,核彈因為技術低下,起爆時核反應效率真的很催人淚下,我們目前所能做的,提高反應效率的進展極其緩慢,主要還是依賴野蠻堆砌物理當量,其中網紅明星,就是被譽為“沙皇炸彈”,也叫“大伊萬”的AN602型氫彈,爆炸當量達到了5000萬噸TNT。

可是這麼說吧:假設二戰丟到日本的是“大伊萬”,日本直接損失顯然還會更大一些,但是其社會效應,對戰爭起到的作用,與爆炸當量只有2萬噸TNT的“胖子”和“小男孩”,也不會有什麼本質區別了,這就跟槍斃一個人犯,是用•38口徑手槍爆頭,還是用12•7毫米高射機槍爆頭,現場效果肯定不一樣,但本質沒什麼區別。

理論上幾十顆核彈就可以摧毀對方整個國家,為什麼還要造幾千顆?

現代鋼鐵水泥森林狀的超大城市圈,從軍事角度看,“大伊萬”的摧毀效果就會遠比“胖子”或“小男孩”強過不是一個等級,但是對人類生存角度看,一座城市捱了一顆“小男孩”,該有的效果也都有了——最終都是城市被廢棄,粉碎和破裂難道真的有區別?即便“小男孩”輻射的波及範圍比“大伊萬”小了好幾百公里,你以為那幾百公里就能很快恢復使用?!

問題在於要講摧毀,假設這個城市圈中隱藏著敵方一個備用指揮中心,沒有確切情報支援,一枚,甚至數枚“大伊萬”,又同樣不能確保摧毀,現代技術支援下的隱蔽工程,深度,爆心距離,都會導致“大伊萬”破壞當量急劇衰減,一旦沒有確切情報支援“大伊萬”直接命中,這個指揮中心得以倖存,那麼無論放了幾枚“大伊萬”,對這個城市圈的摧毀目的都沒能達到。

理論上幾十顆核彈就可以摧毀對方整個國家,為什麼還要造幾千顆?

核大戰有可能導致人類滅亡,就是生態圈徹底破壞,這需要時間,因此“摧毀”本身還需要看是從哪個角度去看,一條毒蛇被斬下蛇頭,是生物學裡典型的死亡,但是對周邊生物的威脅程度,還有數個小時與活著的毒蛇並無區別,對挨咬的人,被活蛇咬還是被斬下兩個小時的蛇頭咬,更無區別。

這就引申出核彈的所謂摧毀,要取決於哪個角度去看,美蘇冷戰時代的所謂摧毀,不是指破壞了多少對方軍事據點、城市、工農業產地、或者是人口,而是要確保對方不再有核反擊能力!

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我們國家的工業水平,經濟能力,都尚處於一個今天看來有點無法想象的落後狀態。即便如此,我國也為核大戰做好了深挖洞,廣積糧的準備,大三線的建設,至今為許多人所津津樂道,僅在我國西南地區的崇山峻嶺中,隱蔽著的戰略儲備倉庫,可以裝備六十個師的武器裝備,隱蔽著的兵工廠,可以在半年內再生產六十個師的裝備……

西南地區的山脈中,同樣有無數戰備儲存,指揮中心,戰略戰術支撐點。那麼當時經濟能力,工業能力,軍事能力遠超我們的美蘇兩國,都是自己要承受對方主要打擊力量的,類似設施,你以為能差到哪裡去?戰場上誰都知道一顆子彈就能打死敵人,然而敵人是活的,他也可以用一顆子彈打死你,因此所產生的變數,就形成了二戰中平均二萬發子彈才能打死一個人!核彈的傷害,眾所周知,對此防禦,隱蔽,欺詐,冷戰雙方都無所不用其極。

然而依然沒有誰有膽子,有把握自己可以搶先在第一輪核打擊中,就哪怕可以基本上摧毀對方的核反擊能力,再考慮對方有可能先對自己展開核打擊,這才有雙方都喪心病狂的研發製造大量核彈,天上戰略值班的“末飛日機”,揹著天基核導七x二十四不間斷在天上巡航。

理論上幾十顆核彈就可以摧毀對方整個國家,為什麼還要造幾千顆?

地面藏有洞庫、發射井隨時待發,有公路卡車機動巡邏,有鐵路火車機動巡邏。水下有戰略核潛艇攜帶核彈在深海巡邏。都是隨時準備發起全面攻擊。美國就曾神經過敏到從衛星照片上判讀我國福建土家圍樓是偽裝核彈發射井的程度,那麼美蘇之間,互相嚇唬和互相恐懼,又要到什麼程度?實在是雙方無論從經濟上,還是精神上,都已經自己覺得再繃下去會出事,才有了核談判核裁軍,表面的虛張聲勢都已經無法遮掩雙方都鬆了一口氣的事實。這種壓力下,談判未成之前,誰敢停止核武建設的腳步?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