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這幢乾隆年間的藏書樓!走出了活化保護新路

菜單

這幢乾隆年間的藏書樓!走出了活化保護新路

這幢乾隆年間的藏書樓!走出了活化保護新路

位於黃浦區的上海老城廂,弄堂里巷犬牙交錯。

就在巡道街旁一條L型摺疊、總長不過百米的天燈弄裡,“藏”著一幢老建築——書隱樓,“明清江南三大藏書樓”之一,也是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在這裡紮根了250多年,歷經風吹日曬,書隱樓外雜草叢生,多數建築搖搖欲墜。去年11月,經過主管部門、上海黃浦城市更新建設發展有限公司及專家反覆論證,書隱樓的搶險維護工程完工,宅內的殘件也得到有序管理。下一步,黃浦區還將進行後續的“修舊如故”。

這幢乾隆年間的藏書樓!走出了活化保護新路

放眼上海,老城廂深處文脈蜿蜒,史蹟星羅棋佈。在舊城改造中保護、活化歷史文化風貌,將文物保護、推動社會經濟發展與改善民生三者有機結合,書隱樓探索出了一條新路,“其意義遠遠超出一座建築、一片街區”。

一磚一瓦間是歷史的迴響

天燈弄77號,書隱樓。五進70餘間房,佔地面積達2000餘平方米。

據介紹,書隱樓相傳為清乾隆年間陸氏家族所建,後為郭萬豐船號主人購得,其後裔居住至去年。這裡曾是唯一被列入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的私宅。

這幢乾隆年間的藏書樓!走出了活化保護新路

木雕作品中還有一部分是郭俊綸老先生收藏的

“書隱樓以栩栩如生的磚雕、木雕而聞名。”上海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城市更新設計研究院90後建築師孫迎喆,去年夏天參與了書隱樓的搶險維護工作。他告訴記者,從東側正面屏風雕“三星祝壽”,西側正面屏風雕“八仙遊山”上,都能看到雕刻的人物臉部形態各異、神情逼真,“一磚一瓦間是歷史的迴響”。

“房子不住人會壞的,住在這裡也是為了保護屋子。”在書隱樓納入舊改徵收前,郭譽文曾是該樓唯一的居住者和看護人。憑著信念,她守護著這幢大宅子近20年。在她的記憶中,書隱樓一直沒有得到徹底修繕,房屋多數已經搖搖欲墜,四處蔓延的爬藤植物將破損的屋頂、牆面掩蓋,院子裡雜草叢生。有的樓梯早已腐朽坍塌,“爬都爬不上去了”。還有不少雕花木部件也陸續破裂,散落在地。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土木系結構專業的父親郭俊綸一直為保護書隱樓奔走呼籲、付出巨大心血,但高昂的維修經費一度是“攔路虎”。

這幢乾隆年間的藏書樓!走出了活化保護新路

2019年,書隱樓所在的喬家路地塊啟動了舊改徵收,書隱樓也被納入徵收範圍。

“儘管之前對祖宅的處置方案意見不統一,但這次徵收全家人達成了共識——希望這座祖宅能夠完整地保留下來。如果方案是要將老宅拆除,即便給予豐厚的補償款項,我們這些人也不可能簽字同意的。”獲得全體郭家人首肯後,去年2月,郭阿姨搬離,順利交房。書隱樓產權收歸國有,由政府負責進行修繕保護。

在“小尺度”上做好文章

“看到極負盛名的古建築破敗成這樣,我既敬畏,也很吃驚。”去年夏天,孫迎喆和同事們頭一回踏進這個院子,是為了搶險維護。

這幢乾隆年間的藏書樓!走出了活化保護新路

徵收工作一結束,相關部門立即開始著手書隱樓的修繕保護工作。即便是搶險維護,也不容馬虎,力求全面把握建築原有完整面貌和歷史資訊。黃浦城市更新公司透過最佳化設計方案及施工方案,經歷多輪專家評審後,最終確定書隱樓搶險維護工程主要包括搭設鋼結構雨棚、殘件管理、支撐補強、蟻蛀處理、疏浚與除草、消防及安防6個方面的內容。“徹底修繕前的‘空窗期’內,對書隱樓需要立即進行搶險維護,以免進一步‘惡化’,這是當務之急。”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這幢乾隆年間的藏書樓!走出了活化保護新路

維護過程中,施工團隊始終遵守的,就是不改變文物原狀、堅持最小干預、安全性與可逆性原則。譬如為防止書隱樓的木結構建築儲存狀況進一步惡化,在存在嚴重安全隱患部位新增了臨時木支撐,也會與原有木樁間脫開一定距離;為老房子“搭雨棚”避雨,施工人員也會在現有的地面底部墊置槽鋼,保護地坪;即便是加裝監控探頭,也是固定在新增木支撐上,“都是為了不破壞原有建築本體”。

精細還體現在點滴細節上——颱風“煙花”過境,施工團隊出於人身安全與文物保護需要,將後樓屋頂的350多片瓦片一片片卸下,整齊碼好。

最難的是鋼結構:72根鋼結構,最長的有13米,卻要從逼仄的只有三四米寬的小弄堂裡借角度,一根根人工搬進來,再一根根人工安裝。“在這樣的‘小尺度’上想要做好文章,無疑考驗的是規劃、設計水平”。

會以本真風貌重現老城廂

大木作構件,細分到牌科、梁枋、擱柵、檁條、椽子等;磚石構件,細到磚雕、石雕、砌塊磚等;就連瓦構件中的屋面鋪瓦,都有老瓦、新瓦、滴水、望磚等細緻分類。這是一張詳細的殘件分類統計表。四大類下,是數不清的小類目。

這幢乾隆年間的藏書樓!走出了活化保護新路

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由於書隱樓為市級文物保護建築,散落著不少有價值的殘件。搶險施工之前,黃浦區相關部門對保護建築做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包括其現存的原始圖紙、文件、資料照片等。對老樓內的一些殘件都作了細緻分類和收納。書隱樓的殘件主要分佈在5個區域,大部分為室內,少量處於室外,識別整理難度極大。

對此,在提前準備好儲存措施,採用底部架空形式與地面進行隔離,防止潮氣影響木構件的基礎上,施工人員對現場構件一一進行識別,還建立了殘件分類統計表,根據統計表對現場殘件與一般生活垃圾進行仔細分類識別;對物件進行登記,做好各自的編號標識;對構件表面進行浮灰清理,同步跟進防蟲防腐防火措施,方便此後的進一步修繕。

這幢乾隆年間的藏書樓!走出了活化保護新路

“建築、街區是‘活’的,未來在功能上也會關聯當下的城市生活,對映城市軟實力。”記者採訪時,隔一條馬路的老街坊說,天燈弄之所以得名,是因為舊時每當夜幕降臨,巡道衙門高掛的煤油燈好似天燈,把弄堂照得如同白晝。他們堅信,修復後的書隱樓也一定會以本真的風貌重現老城廂,“毗鄰的高樓大廈燈火交織,也一樣照著這條小小弄堂,讓‘歷史的上海’與‘當下的上海’交相輝映”。

作者:王宛藝

圖片:袁婧

編輯:佔悅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