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這位84歲的“揹包院士”,讓鹽鹼地開出油菜花

菜單

這位84歲的“揹包院士”,讓鹽鹼地開出油菜花

先生,不僅是一種稱謂,更蘊含著敬意與傳承。可堪先生之名者,不僅在某一領域獨樹一幟,更有著溫潤深厚的德性、豁達包容的情懷,任風吹雨打,仍固守信念。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為後生晚輩持起讀書、做人的一盞燈。

總檯央廣中國之聲推出特別策劃《先生》,向以德行滋養風氣的大師致敬,為他們的成就與修為留痕。今天一起回顧“雜交油菜的開拓者”傅廷棟的育種人生。

這位84歲的“揹包院士”,讓鹽鹼地開出油菜花

傅廷棟,1938年出生,廣東人。作物遺傳育種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被譽為“雜交油菜的開拓者”“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種業十大功勳人物”“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 他發現了國際上第一個有實用價值的油菜雄性波里馬不育株,為雜交油菜實用化鋪平了道路。獲得國際油菜科學界最高榮譽獎——“傑出科學家獎”。

每年三月,華中農業大學傅廷棟辦公室裡的一扇透亮玻璃窗,就像一副鑲嵌在大自然裡的風景畫。經過了5個月的生長,200畝油菜在窗外開出了黃燦燦的花朵。在84歲的傅廷棟眼中,今年,這片試驗田的長勢不錯。“60年都是在油菜花地裡邊度過的,大概種過100次油菜。我夫人有時候說我不愛她,我就愛油菜花。”

這位84歲的“揹包院士”,讓鹽鹼地開出油菜花

△2021年,傅廷棟與夫人在油菜田。我國第一位油菜遺傳育種研究生一生致力解決農民的問題

經歷了一百次的花開花落,傅廷棟與油菜花最初的相遇正是在華中農業大學裡的試驗田。

1962年,24歲的傅廷棟成為我國第一位油菜遺傳育種學研究生,師從劉後利教授。

傅廷棟說,“從上世紀四五十年代開始,世界各地的研究者都在尋找雄性不育的變異株,但沒有進展,我也找了兩年了。1970年,我同我老師一起,還有科研處的幹部,在華中農業大學四五十畝油菜地裡,從上百萬株裡一株株去找。”

這位84歲的“揹包院士”,讓鹽鹼地開出油菜花

△1963年,傅廷棟(左)與導師劉後利在田間研究油菜。

和袁隆平在稻田裡的尋找相似,傅廷棟搞雜交油菜也經歷了大海撈針的過程。油菜花的花期只有1個多月,已經留校任教的傅廷棟把所有的時間都用在了和上百萬株油菜的對視中。日復一日的枯燥和一次次的失敗都沒能磨掉他的決心。這份執著早在他17歲時就深埋心底。那一年,珠三角稻田裡鬧蟲災,傅廷棟親眼見到農民們的糧食顆粒無收。

“農民坐在田裡哭,我心裡就很難過。技術員不能解決農民的問題,真的很愧疚,得想個辦法更好地為農民解決問題。”

這位84歲的“揹包院士”,讓鹽鹼地開出油菜花

△1956年,傅廷棟(右一)與廣東省中山縣橫欄區農技站同事合影。在油菜地裡轉了10年

發現“第一個有實用價值的不育株”

1972年3月20日,這是個讓傅廷棟一生難忘的日子,在學校的一處資源圃裡,帶著草帽、挎著揹包的他終於在一個“波里馬”品種中找到了那株特別的油菜花。

傅廷棟回憶,“看到一株很特別的花,雄蕊退化,雌蕊正常,真的很高興,但是能不能用還不知道。”

此時,34歲的傅廷棟已經在油菜地裡轉了10年。當晚他跑到老師家裡,把這個訊息告訴了劉後利。

師徒兩人並不曾想到,那看似平凡的一天,將中國送到了油菜雜交利用研究領域的世界前列。

袁隆平發現水稻雄性不育株後的第七年,中國人又發現“第一個有實用價值的油菜波里馬雄性不育株”。傅廷棟也由此獲得了國際油菜科學界最高榮譽獎——國際油菜理事會頒發的“傑出科學家獎”。

傅廷棟說:“當時,我的學生坐在臺下看到我獲獎,差點流眼淚了。在場的幾乎全是歐洲人,只有我一個黑頭髮坐中間。我學農幾十年來,能從一個普通的中專學生坐到這裡,我很激動。我的光榮不是我個人的,是我的學校的,我們中國全體搞油菜育種人員的光榮。”

這位84歲的“揹包院士”,讓鹽鹼地開出油菜花

△1991年,傅廷棟(中)在加拿大召開的第八屆國際油菜大會上獲得國際油菜科學界最高榮譽獎-GCIRC傑出科學家。

他利用雜交技術培育油菜新品種

被譽為“高品質的東方橄欖油”

現在,傅廷棟培育的油菜累計種植面積超過1億畝。目前,油菜已經成為我國的第一大油料作物,我國每年生產食用植物油約1000萬噸,菜籽油佔一半以上。過去的菜籽油品質差、出油少,芥酸含量高。

如今,利用雜交技術,傅廷棟和他的團隊培育出了低芥酸、低硫苷、高油酸的油菜品種,被譽為“高品質的東方橄欖油”。

傅廷棟帶領的研究團隊已培養碩士博士500多人,師兄弟們都有和老師下鄉下田的經歷,也都知道傅老師永遠帶在身上的六件套:黃草帽、藍大褂、黑膠鞋、綠色的軍用水壺、筆記本和帶著泥點的挎包。

每年油菜開花和收菜籽時,大夥在田裡工作七八個小時是常有的事。暑假會更忙,傅廷棟會帶著學生去更遠的地方——青海、甘肅。

上世紀70年代,有一年暑假,傅廷棟帶著學生們去青海試驗田,那時候武漢到青海西寧坐火車要兩天。買不到坐票,他們就坐在車廂連線處,身上揹著大包,裡面裝著還沒來得及脫粒的油菜,沒曾想被列車上的乘警誤認為了二道販子。

這位84歲的“揹包院士”,讓鹽鹼地開出油菜花

△2008年,傅廷棟在西北農大油菜試驗田。

傅廷棟一輩子圍著田地打轉,圍著農民打轉。他在甘肅和政縣研究推廣雙低雜交油菜,持續了22年。當地油菜種植面積從2。5萬畝擴大到16萬畝,畝產從100公斤增至200公斤。2019年和政縣脫貧摘帽。

學生文靜在傅廷棟團隊已經20年了,現在她也是華中農業大學的老師,回憶起20年前第一次見到傅廷棟時,她總忘不了那個週末在學校油菜田裡邊走邊記的孤單背影。

“幾十年一直都是這樣。前幾天,我們油菜快收之前,每天氣溫都在30攝氏度以上,老師堅持每天下地,到了地裡以後,他都不用看本子上的系譜,就知道這個材料是什麼。”文靜說。

油菜的功能主要是產油,另外還可以做飼料、做蔬菜、當綠肥、採蜜、觀賞旅遊,做工業原料。最近幾年,傅廷棟又開拓了一個新的研究方向——耐鹽鹼油菜品種的改良和選育。

“十多年前,我就搞鹽鹼油菜,鹽鹼地裡不能種東西,種了就死了。耐鹽鹼的油菜,在鹽鹼地種還可以喂牛羊,牛羊糞再回施到鹽鹼地,這樣鹽鹼地就改良成農田了,相當於增加耕地面積,我很有信心。”

記者:有人稱呼您是“揹包院士”。

傅廷棟:每年下田,我都掛在這裡,下田就揹著。揹包都換了幾個了。記者:換了幾個包了?傅廷棟:記不清了,背爛了就換了。

從實現世界油菜雜交油菜零的突破,到培育符合人們需求的油菜雜交種,再到如今配合我國發展需要的飼料油菜、耐鹽鹼油菜,當問到傅廷棟這一切研究的出發點和最終目標時,他的回答很簡單。

“既為了油菜,也為了農民,目的還是為了農民。”

記者手記:

我是記者凌姝,走進傅廷棟的辦公室,一首懸掛在牆上的小詩引發了我的注意,請教傅先生,他笑著告訴我們那是去年油菜花開時,面對湖北沙洋成片的油菜花田寫成——“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沙洋,今又沙洋,大地黃花分外香;一年一度春風盡,處處春光,無限風光,荊楚山河換新裝。”

84歲的老先生吟誦著這首詩,廣東鄉音裡夾雜著湖北口音。他說幾十年前曾有人勸他回廣東工作,待遇好些,也能回到故鄉,但他卻選擇留下,理由很簡單,他舍不下湖北的油菜花。正是這份牽掛讓一朵小小的油菜花開成了許多農民的致富花,正是這份牽掛讓傅老的六十載科研歲月塗抹上金色華彩。

(中央廣電總檯中國之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