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1920年劉半農發明漢字“她”,遭痛罵歧視女性,如今人人都在使用

菜單

1920年劉半農發明漢字“她”,遭痛罵歧視女性,如今人人都在使用

“天上飄著些微雲,地上吹著些微風。

啊!微風吹動了我的頭髮,教我如何不想她?

這是1920年,劉半農在英國倫敦大學留學期間用白話文寫的一首散文詩《教我如何不想她》中的段落。

這首詩是中國近代廣為流傳的重要詩篇,很多人以為這是劉半農在對戀人的思念,實際上是他個人為了抒發思鄉感情與對祖國的懷念之情,以“她”為物件寫出的情詩。

這樣優秀的詩篇流傳開來後卻遭到了非議,並在中國文壇上掀起了軒然大波。

而劉半農本人竟然也因為這首詩被罵了數年甚至不敢出家門。

一首抒發思鄉愛國的詩怎麼會惹來謾罵?罪魁禍首就是詩中那個“她”字。

原來“她”字我們現在人人都使用,可在此之前是不被用來作為女性第三人稱的,正是劉半農將“她”帶進了大眾視野。

那麼劉半農是如何“發明創造”了“她”字呢?一個“她”字又為何給他帶來了罵聲?

1920年劉半農發明漢字“她”,遭痛罵歧視女性,如今人人都在使用

(劉半農)

今天來給大家聊聊劉半農與“她”的有趣故事。

一、“她”的誕生

劉半農原名壽彭,後改名復,字半農,以字行於世,是中國近代新文化運動先驅,文學家、語言學家和教育家。

他曾參軍入伍參加過辛亥革命,因不滿軍隊中的腐敗混亂,從而棄武從文,開始在《新青年》上發表文章推動新文化運動。

後來受蔡元培的大力邀請擔任了北京大學法科預科教授,也成為了《新青年》的編輯。

在此期間,劉半農成為了最早反對文言文提倡白話文的人之一,為中國人的思想解放鬥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當初劉半農為了填飽肚子,還做了不少翻譯的工作,把國外優秀的詩歌、小說、戲劇翻譯成中文,讓不少中國年輕人讀到了西方的文學作品。

1920年劉半農發明漢字“她”,遭痛罵歧視女性,如今人人都在使用

(《新青年》編輯們,左一:劉半農)

1917年,劉半農在翻譯英國戲劇《琴魂》時,發現英文當中專門用來指代女性第三人稱的“she”在中文裡面找不到對應的字。

原來,英文中是用“he”和“she”專門來區分男女的第三人稱的,而中國當時都是用“他”來指代第三人稱不分男女的。

在一些古文中,為了區分男女的第三人稱,會用“伊”來代替“他”專門指女性。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這個“伊人”本來是男女都可以用的,但後來女子讀書的機會越來越少了,“伊人”就成為男性文人對自己戀人的稱呼,“伊”也漸漸成為了女性的第三人稱。

魯迅先生的文章中便是經常用“伊”來指女子。

可新文化運動時期倡導白話文,所以還是要用“他”來作為第三人稱,劉半農在翻譯外國文學的時候就覺得男女都用“他”會造成故事的混亂不堪,一時之間分不清這個“他”到底是誰。

1920年劉半農發明漢字“她”,遭痛罵歧視女性,如今人人都在使用

(《改革》的部分摘選)

於是,劉半農便創造性地提出要用“她”這個字作為女性的第三人稱,和“他”區分男女。

劉半農第一時間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魯迅先生的弟弟周作人。

周作人在得知劉半農的想法後,認為用“她”和“他”並列是極好的,便在自己翻譯的《改革》一文的小序中將劉半農的構想公佈於世。

文章中周作人也提出了自己的一點不同看法:他認為日本用“彼女”來和“彼”對立也是近代剛創造出來的,起初用起來彆扭,慢慢的大家也都習慣了。現在女加一個也的“她”印刷體中還不存在,姑且就用他下面加個女,也就是用“他女”來替代。

為此周作人還付出了不少實際行動,他在《新青年》雜誌上翻譯列夫·托爾斯泰的《空大鼓》、以及安徒生的《賣火柴的女兒》等多部外國作品時,都採用“他女”來作為女性的第三人稱代詞。

無論是用“她”還是用“他女”,這兩種想法都沒有得到胡適的認同,胡適則是主張用“那女”作為女性稱呼,他也在翻譯莫泊桑的小說《弒父之兒》時,採用了“那女”。

此時,魯迅先生還在堅持用“伊”字。

1920年劉半農發明漢字“她”,遭痛罵歧視女性,如今人人都在使用

(錢玄同)

胡適提出反對意見後,錢玄同沒過幾天也致信周作人提出了自己的三點看法:

第一點,“他女”到底是一個讀音還是兩個字讀音,這不是很好,而且日本的“彼女”是那個女人的意思,“他女”在漢語裡明顯不對;

第二點,造個新字是可以的,但是每次出現新字都要造對印刷來說太麻煩,而且漢字要限制並廢除(錢玄同主張廢除漢字)再造新字豈不是多此一舉;

第三點,漢字不夠用就直接用英文的“she”。

本來周作人是支援劉半農用“她”字的,因為印刷困難才用“他女”,被錢玄同這麼一說他又立場不堅定了,最後和錢玄同一拍即合還是用“伊”指女性。

不過劉半農並沒有為此放棄己見,所以文章開篇的那首《教我如何不想她》也在一片爭議中應運而生。

1920年劉半農發明漢字“她”,遭痛罵歧視女性,如今人人都在使用

(《教我如何不想她》全文)

該詩歌憑藉膾炙人口的旋律將“她”這一字推廣開來,後來更是被語言學家趙元任譜成了樂曲,收入在1928年出版的《新詩歌集》中,成為激勵海外遊子眷戀祖國情懷的代表作。

但“她”在流傳使用的過程中不僅僅引來了爭議,還給劉半農惹來了大麻煩。

二、“她”的爭議

其實在《教我如何不想她》誕生之前,已經有不少青年作家欣然接受了“她”字,並用於創作當中。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康白情的《社會》,他在《社會》中將女主人公稱作“她”,“她” 是一個內心活躍但在封建社會禮俗的束縛下無法表達內心的婦女。

除此之外,王統照也在《曙光》雜誌上發表了《她為什麼死?》一文,更是直接將“她”放在了文章標題上,來講述包辦婚姻下一個叫慧如的山東女子的悲劇生活。

後來,俞平伯在赴英留學前夕,寫下詩歌《別她》,用“她”指代祖國。

可見,雖然魯迅、周作人、胡適、錢玄同等大家尚未認可“她”的時候,“她”在年輕人中的影響已經很大了。

1920年劉半農發明漢字“她”,遭痛罵歧視女性,如今人人都在使用

(劉半農)

魯迅先生在1934年的《憶劉半農君》中曾寫到:“但那是10年前,單是提倡新式標點,就會有一大群人,如喪考‘妣’,恨不得‘食肉寢皮’,所以的確是大仗。”

正如文中所講,劉半農提出“她”字後遭到了一些頑固勢力的批判,如同打仗一般。

而這當中反對聲最大的是一位叫寒冰的作家。

當時劉半農尚在倫敦留學未歸國,寒冰看到“她”已經被部分青年作家使用心中甚是不滿,就在《新人》雜誌刊登了一篇名為《這是劉半農的錯》的文章,點名道姓批判他。

文中言辭犀利,認為劉半農創造“她”完全是畫蛇添足,因為“我”和“你”這樣的第一第二人稱就沒有特別的男女之分,為什麼第三人稱要區分?認為劉半農有歧視女性的嫌疑。

而且“她”和“他”也只是為了方便閱讀,我們講話時也沒辦法透過讀音分出性別,這個字根本沒多大意義。

所以寒冰堅決要廢除“她”字的使用。

1920年劉半農發明漢字“她”,遭痛罵歧視女性,如今人人都在使用

(劉半農)

面對寒冰的咄咄逼人,一些劉半農的支持者像是孫祖基、鄒政堅、夢沈、大同等人也坐不住了紛紛站出來為其發聲。

寒冰完全不懼,在雜誌上與眾人開啟了“口水戰”。

此時遠在倫敦的劉半農無意間透過《時事新報》瞭解到了國內這場因為他而引發的罵戰。

劉半農也覺得很委屈,自己原本只是提出了一個暢想,因為讀音尚不確定還未公開使用過,所以周作人在文章中提出了意見,結果寒冰不分青紅皂白將他一頓亂罵。

本來劉半農還有些遲疑,經過寒冰的批判反而堅定了他的信念,“她”字他用定了。

緊跟著,劉半農也在《時事新報》上發表了《“她”字問題》一文,闡述了自己的觀點:

古代沒有的字我們後人能不能造?古代有的字我們能不能改古義?古代有的字不是這個發音,我們能不能改?

1920年劉半農發明漢字“她”,遭痛罵歧視女性,如今人人都在使用

(《時事新報》)

寒冰自然不甘示弱,對著劉半農的“疑問三連”進行了一一反駁,就是堅持不同意用“她”。

劉半農也不說廢話,直接一首《教我如何不想她》第一次公開使用了“她”,並在公眾引起了廣泛的關注。

當時陳望道等語言學家已經開始主張將第三人稱代詞分化,劉半農藉此機會又提出了除了“她”外再造一字來指代無生物。

“他、她、牠”代詞系統就此建立了起來。

不過這一時期,魯迅、冰心、李大釗、茅盾等文學大家還是在使用“伊”作為女性第三人稱,像1922年魯迅創作的《吶喊·自序》就是如此。

劉半農依然力排眾議,表示“伊”偏文言文還是地方方言,沒有“她”代表女性更讓人明白。

隨著“她”字的廣泛流傳,1924年前後“她”在社會上的地位普遍得到了認可。

1920年劉半農發明漢字“她”,遭痛罵歧視女性,如今人人都在使用

(魯迅小說《祝福》封面)

茅盾、冰心等作家也開始紛紛用“她”取代了“伊”,中華書局出版的《國語普通詞典》更是用“她”來解釋“伊”。

而魯迅先生的著作《祝福》中也用了“她”來指祥林嫂,比如“大家都叫她祥林嫂,沒問她姓什麼”。

憑藉祥林嫂這一經典的文學形象,“她”字在群眾中也更加深入人心。

可即便如此,仍然有一些守舊派反對“她”,頗具影響力的 《婦女共鳴》雜誌竟然說劉半農發明的“她”去掉了“人”字旁,這是不把婦女當人看,是對女性極大的侮辱。

因為這個,劉半農那段時間沒少遭到女性的痛罵。

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她”字最終還是贏得了大多數人的支援成為社會主流,這才能夠讓今天的我們人人都可以使用。

三、“她”的意義

對於劉半農推廣“她”字的行為,魯迅先生在《憶劉半農君》中這麼說:“他活潑、勇敢,打了幾個大仗。譬如吧,‘她’和‘它’字的創造,就都是的。”

魯迅先生說“她”字是劉半農創造的,其實是指劉半農給“她”賦予了全新的意義,這個字實際上自古以來都有了。

在南北朝時期的古文《玉篇》中,“她”讀“jie”,和“姐”是一個意思和發音,而“姐”在《說文》裡的意思是母親,因為“蜀謂母曰姐”。

“她”在古代也是生僻字,所以在劉半農提出後很多人都不知道這個字。

“她”字流行之後,到底該怎麼發音也成了問題,那段時間讀“jie”、“yi”、“ya”、“ta”的都有,直到三十年代中後期才統一讀“ta”。

1920年劉半農發明漢字“她”,遭痛罵歧視女性,如今人人都在使用

(《新青年》)

劉半農翻遍了古籍才找到了這個“她”並賦予全新的意義,之所以這麼做也是有原因的。

中國是有著五千年文明的古國,在文明開始的時候也是從母系社會過渡到父系社會的時候,男尊女卑的社會地位傳承了數千年。

尤其是三綱五常、三從四德等等這些封建禮教提出之後,中國女性的社會變得更低,完全成為了男人的附庸,她們沒有一點自己的人身自由和思想自由。

辛亥革命後,雖然提倡“男女平等”,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民國根本無法改變世人舊有的思想。

要想真正改變中國封建落後的局面,第一步只有先徹底地解放人們的思想,當然也包括中國的女性,那麼“男女平等”就是必不可少的。

作為新文化運動的先驅,陳獨秀、李大釗等革命先輩所創辦的《新青年》便是最早提出解放婦女的雜誌,也是最早討論女子貞操問題的先鋒刊物。

1920年劉半農發明漢字“她”,遭痛罵歧視女性,如今人人都在使用

(周作人)

曾和哥哥魯迅一起留學日本的周作人也深受日本文學影響,他1918年在《新青年》上發表了自己翻譯的日本著作《貞操論》。

從而將中國的“男女問題”,諸如男女平等、男女交友、男女同校等問題一一揭示出來。

胡適、魯迅等人也緊隨其後,在《新青年》上發表文章深刻討論了女性貞操等社會問題。

這些文章中大力地肯定了女性對社會起到“半邊天”的作用,呼籲中國女性參加教育、就業、從政、婚姻自由、獨立生活等等,為“女權”的興起創造了良好的形勢。

劉半農身為《新青年》的編輯自然也深受影響,也很支援“男女平等”的思想。

正如前面所講,劉半農是在翻譯英文著作的時候才萌生用“她”對應英文“she”的想法的。

1920年劉半農發明漢字“她”,遭痛罵歧視女性,如今人人都在使用

(劉半農與妻子朱慧)

西方國家一向主張“男女平等”,英文中的第一、第二人稱“me”和“you”都是不區分男女的,只有第三人稱才會用“she”專指女性。

所以他提出漢字“她”專指女性並非是一些人所說對女性的歧視,而是透過“他”與“她”的並列,順應“男女平等”的思想。

劉半農和他的妻子朱慧原本也是包辦婚姻。

接受新思想教育的他本來是很厭惡這種封建舊習的,可是19歲那年母親病重需要衝喜,無奈之下他只好答應了這門婚事。

雖然母親沒有救回來,但劉半農對朱慧卻是非常滿意。

在朱慧過門之前,劉半農就沒有守規矩偷偷跑去看了自己的未婚妻。

朱慧當時只有12歲膚白貌美讓劉半農甚是喜歡。於是他在新婚前心疼地懇求丈母孃給朱慧放腳,也就是不讓朱慧再纏腳,讓她正常行走。

這樣一個摒棄糟粕,心疼妻子的劉半農會歧視女性嗎?

1920年劉半農發明漢字“她”,遭痛罵歧視女性,如今人人都在使用

(《覺醒年代》劉半農劇照)

而後,朱慧因為流產,家裡人都以為她不能再生育就讓劉半農納妾,可劉半農卻把朱慧接到自己身邊悉心照料。

二人這才有了自己的愛情結晶。

在民國名人文士風流之事不斷的環境下,劉半農卻能與結髮妻子不離不棄、相伴終生,讓妻子放棄裹腳走向新社會。

比起那些道貌岸然只會用筆寫寫做的事情卻背道而馳的名人來說,劉半農真的是最堅定的革命戰士。

所以說,劉半農重新定義“她”的含義後,讓“她”與“他”並立,象徵著中國婦女從被壓迫者轉變為獨立女性,實現男女平等的一個里程碑。

【總結】

中國近代以來為何會有長達一百年的時間落後於世界?就是因為太多的國人思想陳舊、固步自封,不願意去接受新事物。

又為何中國能夠脫胎換骨再次崛起?就是因為有許多像劉半農這樣的有志之士敢於突破固定的思維大膽創新,解放了全國人民的思想,為中華崛起而奮鬥。

“她”字的創造與推廣,不僅僅只是一個字的形式到內容的變化,而是中國新文學的發展,也是中國整個社會的發展與進步。

只有我們不斷地創新與發展,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宣告:刊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jiahe202110@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