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周朝為何叫“周”?甲骨文揭開了一段被隱藏的征服史

菜單

周朝為何叫“周”?甲骨文揭開了一段被隱藏的征服史

古公亶父,就是周太王,他率領豳(bīn)部落遷到岐山,在周原地區建造都城。由於建都於周原,於是他的部落名稱就改為“周”,唐代《史記正義》雲:“因太王所居周原,因號曰周。”

因此,“周原”這個地名,早在周太王遷岐之前就已存在,既然已有地名,就必有為之命名之人,那麼“周原”之名從何而來?

同時,周原乃是一片沃土,適宜生產生活,所以才吸引周太王定都於此,按理說周太王遷岐之前此地應有主人,那麼周太王到底是如何遷岐的?

其實,上述問題原本很簡單,極有可能因為被周朝隱藏了一段征服史,於是就變得撲朔迷離了,幸好甲骨文揭開了真相。

周朝為何叫“周”?甲骨文揭開了一段被隱藏的征服史

先秦諸侯國的國號,一般都是從地名演化而來,更換統治者之後,國名往往不會改變。比如齊國,甲骨文中有“癸巳卜,貞王旬亡禍。在二月,在齊師。惟王來徵人方(夷方)”等記載,當時紂王召集齊地兵力討伐夷方,因此商代已有齊國,周代第一個齊國是呂氏齊國,後來田氏代齊,都是以“齊”為國號。而國號“周”的真正來歷,其實與“齊”一樣,《史記正義》的解讀不準確。

武丁時的甲骨文卜辭顯示:“貞:令多子族眔犬侯剪周,由王事。丁未卜,侯……。弗敦周,八月。甲午卜,賓貞:令周乞牛多(子)。”所謂“剪(剪滅)周”、“敦(敦伐)周”、“令(命令)周”等,明確無誤地表明當時存在一個周國,但商周關係非常不好,最後周國被商人打服了,所以才會出現“令周”用詞。

司馬遷筆下的周本紀中,有一個叫崇侯虎的國君,他曾誣陷周文王,導致周文王被商紂王囚禁七年。但甲骨文顯示,崇侯虎其實是武丁時的三大名將之一,其中有“崇侯伐周”的記載。可見,當時位於西安的崇國,可能是征伐周國的主要力量。

但根據史料記載,周太王為了躲避狄人入侵的遷岐,發生於商朝武乙時期,而武乙比武丁晚了百餘年,因此武丁時期的周國,就不可能是後來的“姬氏周國”。其實,史書上記載得非常清楚,周太王遷岐之前,他們是“豳人”,不是“周人”。

周朝為何叫“周”?甲骨文揭開了一段被隱藏的征服史

既然如此,武丁時期的周國,其統治者會是誰呢?

上個世紀,考古發現的一件西周青銅簋,上面的銘文為“周生作楷妘媅媵簋,其孫孫子子永寶用。(落款為族徽)”。其中,族徽是“周”字,但在周字左右兩邊各飄出一條垂絲,與姬周不用族徽的表達習慣大不相同。李學勤、張懋鎔等學者考證認為,這是妘姓周氏嫁女於楷國的媵器。

西周周公旦,原先姓名叫姬旦,但因為封地在周地,所以得“周氏”,又被稱為“周公旦”。因此,透過“妘姓周氏”這是一條重要線索,可知妘姓曾經的封地大致也在周原地區,由此說明武丁時期的周國應該是“妘周”。

當然,“妘周”也未必是最早的周國。《路史·國名紀甲》記載:“郮(zhou),《潛夫論》:‘詹、資、郮、翟,黃帝后。’《玉篇》雲:‘資、郮,故國,黃帝后,封在岐山之陽。’所謂‘周原膴膴’者。顧伯邶雲:‘昌意後,止於夏商間’。”周原在岐山之西,郮國在岐山之南(岐山之陽),大致都在一個區域。

可見,在姬周之前,在周原或岐山一帶,最先出現的是“郮國”,但亡於夏商之間,其次出現的是“妘周”,最後出現的是“姬周”。“周原”地名的來歷,應與“郮國”或“妘周”有關。

周朝為何叫“周”?甲骨文揭開了一段被隱藏的征服史

搞清楚了周原地區的“周國”興衰,回頭再看周太王遷岐,就會看到一段殘酷的征服史。

武丁時的甲骨文表明,商周起初是戰爭,最後周國臣服於商,背後折射的是周國戰敗,無力反抗商朝的事實。或許,至此“妘周”已經開始慢慢衰落。

《周本紀》記載:狄戎攻打“豳人”時,“豳人”部族準備血戰,但古公亶父不忍百姓戰死,於是遷都岐山,“乃與私屬遂去豳,度漆、沮,逾梁山,止於岐下。豳人舉國扶老攜弱,盡復歸古公於岐下”,並建都於此。司馬遷的這段描述非常正面,幾乎是一邊倒的歌頌古公亶父,且似乎岐山這邊是一片沒有主人的荒地。

但問題在於,周原土地肥沃,不可能是無主之地,極有可能“妘周”還存在,那麼古公亶父如何遷岐?唯一合理的解釋是,古公亶父趁機征服了“妘周”,然後霸佔了周原地區,順便將國號改為“周”。當然,其中可能吸納了不少“妘周”貴族,所以西周才有“妘姓周氏”。

周朝為何叫“周”?甲骨文揭開了一段被隱藏的征服史

之所以說“妘周”應該還在,有一條史料可以佐證,即季歷娶了商朝宗室之女。

古公亶父遷岐之後,給三子季歷娶了一個叫“太任”的媳婦,是商朝貴族摯任氏的二女兒,先秦《世本》記載“祖己七世孫成,徙國於摯,更號摯國”,因此“太任”是祖己的後代。商王武丁長子就叫祖己,只是他英年早逝,沒能繼位就死了。那麼,商朝為何將宗室貴女嫁給一個默默無聞的邊疆落魄小部落酋長之子呢?

原因很簡單,“妘周”雖然臣服於商,但兩國畢竟有過大戰,商朝對“妘周”心存忌憚,古公亶父消滅了商朝曾經的敵人“妘周”,得到了商朝的重視,更讓商朝見到拉攏扶持姬周以穩定西部邊疆的機會,於是才會出嫁宗室貴女來拉攏姬周。

值得一提的是,所謂泰伯奔吳、姬昌是天命之子之類,原因就在於“太任”。姬昌是商周聯姻的結晶,他成為周人首領,必然有利於與商朝合作,必然有利於周人崛起,所以古公亶父不可能傳位泰伯,況且不讓季歷、姬昌繼位,商朝估計也會有意見吧。最終,吞併了“妘周”的勢力,又獲得商朝扶持,姬周才能一日千里,從落魄的逃難的部落迅速成為西部霸主,擁有了逐鹿天下的本錢。

周朝為何叫“周”?甲骨文揭開了一段被隱藏的征服史

總之,或許是史料遺失,或許是姬周有意隱瞞,導致後世不知道“妘周”存在,以至於“古公亶父遷岐”中出現了不少疑問,也讓姬周國號來源撲朔迷離。幸好地下文物填補了史料空白,讓我們得以一窺真相,原來所謂“古公亶父遷岐”,其實是消滅了“妘周”,以“姬周”取而代之。

參考資料:《史記》、甲骨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