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馬陵之戰中,孫臏真的殺了龐涓嗎?漢代竹簡改寫認知

菜單

馬陵之戰中,孫臏真的殺了龐涓嗎?漢代竹簡改寫認知

桂陵之戰中,孫臏與龐涓第一次交手,但龐涓實施過“圍趙救衛”,是一個戰術高手,不然也成不了魏國大將,卻為何中計?中計一次還不夠,為何沒有吸取教訓,反而在馬陵之戰中又一次冒進中計?

馬陵之戰中,孫臏使用“減灶誘敵之計”,第一天十萬個灶臺做飯,第二天減少到五萬個,第三天減少到三萬個,龐涓見到之後認為“齊軍懦弱,已經逃掉了一大半”,於是只率領精銳騎兵輕兵不顧天黑冒進,最後一頭扎進險要狹窄之地的埋伏圈。龐涓死後,齊軍乘勝反攻,一舉殲滅十萬魏軍主力,俘虜了魏國太子申。相比桂陵之戰,馬陵之戰的過程就更讓人難以理解了,大概只能用傳奇小說來描述。

馬陵之戰中,孫臏真的殺了龐涓嗎?漢代竹簡改寫認知

孫臏的減灶減得太狠了,第二天就減少五萬個,第三天減少二萬個,隨即龐涓丟下步兵,只率騎兵追擊,龐涓作為一名久經沙場的名將、宿將,難道對如此減灶沒有一點懷疑?

龐涓率領的是騎兵,在天黑之後的險峻道路下,不派人查探周圍敵情的冒進,對孫臏在馬陵道埋伏的萬千弩手也毫無察覺,如此魯莽用兵真稱得上名將嗎?

龐涓率軍的是輕騎,數量必然極其有限,孫臏滅掉了這一部分兵力之後,魏國主力並未受損,何談齊國乘勝反攻,還一舉殲滅十萬魏軍?

上述疑問都出自《史記》,而之所以存在這些有悖常理的疑問,原因在於司馬遷極有可能搞錯了孫臏與龐涓的事蹟。其實,根據最新史料研究,尤其是山東銀雀山漢簡來看,馬陵之戰真實存在,但馬陵之戰的戰爭情況與雙方將領記載有誤,且無論是孫臏還是龐涓都沒有參加馬陵之戰。

馬陵之戰中,孫臏真的殺了龐涓嗎?漢代竹簡改寫認知

公元前354年,趙國攻打魏國盟友衛國,於是魏國派兵救援衛國,龐涓採取的是“圍趙救衛”,包圍了趙國首都邯鄲。隨後,趙國向齊國求救,齊國兵分兩路,一路攻打魏國襄陵(今河南睢縣),一路田忌孫臏率軍援趙。

田忌孫臏到達齊魏邊境後,田忌想要率軍救趙,但孫臏認為應該攻打魏都大梁,採用“圍魏救趙”的戰術,《史記》記載:“田忌從之,魏果去邯鄲,與齊戰於桂陵,大破梁軍。”這就是圍魏救趙的來歷,但實際上這一戰術並非始創於孫臏,之前龐涓就用過“圍趙救衛”。

但銀雀山漢簡《孫臏兵法·擒龐涓》中卻有不同的記載,詳細記載了桂陵之戰的經過。孫臏建議田忌兵分兩路,一路佯攻魏國平陵(今山東定陶縣),一路率軍直搗魏都大梁。攻打平陵的齊軍戰敗,“二大夫”被殺,但由此助長了魏軍的驕橫,認為攻打大梁的齊軍也不足道也,於是“龐子果棄其輜重,兼趣舍而至。孫子弗息而擊之桂陵,而擒龐涓。”

馬陵之戰中,孫臏真的殺了龐涓嗎?漢代竹簡改寫認知

桂陵之戰中,司馬遷只說齊軍大破魏軍,沒有交代龐涓去向,但《孫臏兵法·擒龐涓》中卻說孫臏俘虜了龐涓。而《孫臏兵法·擒龐涓》是孫臏弟子現場記載,真實性肯定不容置疑,因此必然是司馬遷沒有搞清楚這一段歷史。

問題在於,既然龐涓被齊國擒獲,以孫臏與龐涓之仇,孫臏會不會殺龐涓報仇?以孫臏所立之功,齊王、田忌等人支不支援孫臏報仇雪恨而殺龐涓呢?司馬遷認為都沒有,十年後龐涓與孫臏再戰馬陵,並且不吸取桂陵之戰的教訓,輕兵冒進再次中計而被孫臏殺掉。

齊國有沒有可能釋放龐涓呢?可能性還是很大的,因為當時魏國強大,齊國相對弱小,而魏國主力未損,為了不激化齊魏關係,於是齊國可能將龐涓釋放了回去。但銀雀山漢簡中的《孫臏兵法》與史書記載卻顯示,孫臏與龐涓都沒有參與馬陵之戰!

馬陵之戰中,孫臏真的殺了龐涓嗎?漢代竹簡改寫認知

銀雀山漢簡《孫臏兵法》中,包含《擒龐涓》、《見威王》、《威王問》和《陳忌問壘》等篇章,其中《擒龐涓》相當於戰場案例介紹。按照《史記》記載來看,馬陵之戰要比桂陵之戰精彩得多,而且還用一種非常傳奇的方式殺了魏國大將龐涓,無論是從報仇雪恨、還是從斬殺敵國大將、或者描述精彩戰爭案例等的角度看,馬陵之戰更值得記錄下來。但銀雀山漢簡《孫臏兵法》中卻沒有馬陵之戰過程的記載,沒有類似於《馬陵之戰·殺龐涓》的篇章豈不奇怪?

至於銀雀山漢簡《孫臏兵法·陳忌問壘》記載:“用此者,所以應猝窘處隘塞死地之中也,是吾所以取龐(涓)……而禽太子申也。”是對孫臏計謀的總結,分別講述桂陵之戰俘虜龐涓,馬陵之戰俘虜太子申,但沒有具體過程介紹,說明孫臏應該沒有直接參與馬陵之戰。另外,如果馬陵之戰中殺了龐涓,《陳忌問壘》中焉能隻字不提?

當然,不排除孫臏龐涓的確參與過馬陵之戰,或孫臏門生沒有將之記錄下來,或類似於《馬陵之戰·殺龐涓》的篇章失傳了。然而,史書記載卻更支援孫臏、龐涓沒有參與過馬陵之戰。

馬陵之戰中,孫臏真的殺了龐涓嗎?漢代竹簡改寫認知

公元前342年,魏國攻打韓國,韓國向齊國求救,於是齊國討論決定出兵救韓,《史記》記載“田忌、田嬰、田朌將,孫子(孫臏)為師”。按此記載,自然是田忌、孫臏在馬陵之戰中擊敗了龐涓。

但《戰國策》記載:“齊魏戰於馬陵,齊大勝魏,殺太子申,覆十萬之軍。”沒有提到孫臏與龐涓等人,也沒有《史記》中的驚心動魄、計謀百出的過程,而且這裡提到齊國殺太子申,《史記》中說俘虜太子申。

更為重磅的記載來自《竹書紀年》,這是出自魏國王墓的竹簡,裡面記載“二十六年,與齊田盼戰於馬陵”。唐代司馬貞在《史記索隱》中已經指出:紀年(竹書紀年)雲“梁惠王(魏惠王)十七年,齊田忌敗梁於桂陵,至二十七年十二月,齊田盼敗梁於馬陵。”也就是說,魏惠王26年馬陵之戰爆發,齊國主將是田盼,第二年12月齊國田盼擊敗魏國,戰爭打了一年多,而非《史記》中轉眼就分出勝負。

馬陵之戰中,孫臏真的殺了龐涓嗎?漢代竹簡改寫認知

綜上可見,馬陵之戰絕非司馬遷記載的那麼傳奇,而是一場艱難的消耗戰、對壘戰,雙方打了一年多才分出勝負。以全殲十萬魏軍、俘虜太子申來看,當時應該是齊軍圍困了魏軍,雙方對峙一年多,最終齊國田盼擊敗魏國太子申。

至於龐涓,桂陵之戰之後,孫臏極有可能就殺了他,畢竟他與龐涓有著臏骨黥面之仇,不報反而不合邏輯。當然,無論孫臏當時有沒有殺龐涓,但種種跡象表明,他們兩人都沒有直接參與馬陵之戰。

由於司馬遷推崇孫臏,加上史料的確不全,於是相信了一些傳聞,最終編撰出了孫臏智殺龐涓的傳奇之戰。但傳聞畢竟是傳聞,不是真實的戰爭過程,所以司馬遷筆下的馬陵之戰才會出現眾多違背常理之處。

參考資料:《史記》、銀雀山漢簡《孫臏兵法》、《戰國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