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唐朝70噸“黃河鐵牛”出土,為何露天暴曬不保護起來專家並不敢

菜單

唐朝70噸“黃河鐵牛”出土,為何露天暴曬不保護起來專家並不敢

文物經歷了時間的洗禮,朝代的更迭,歷史的變遷,還依舊能留存至今,實屬不易。它們的存在不光代表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更是聯結古今的橋樑,是古人與今人隔空對話的媒介。

文物雖然不會說話,但是們卻用自己的顏色、材質、形狀等,向我們無聲的傳遞著資訊,訴說著屬於它們自己的故事。

文物對我們來說意義重大,它帶給我們的是無盡的知識財富。特別是那些珍稀的文物,更能代表一個朝代鮮明的特色。通過了解它們,我們就能間接的加深對那個朝代的瞭解。

唐朝70噸“黃河鐵牛”出土,為何露天暴曬不保護起來專家並不敢

黃河鐵牛簡介

黃河鐵牛聽起來像是一個在黃河邊矗立的裝飾品,那麼事實是這樣嗎?

實際上,黃河鐵牛鑄是唐開元十三年,有“唐代鐵牛”和“開元鐵牛”的別稱,是黃河岸邊著名的鎮水神獸,起到了固定橋索的作用。

那為什麼唐朝人鑄造鐵牛而不是其他動物呢?這是因為“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牛就代表了土,所以人們認為牛是有鎮水驅災的作用的。

唐朝70噸“黃河鐵牛”出土,為何露天暴曬不保護起來專家並不敢

鐵牛形態各異,大約長3米,寬1米3,高1米9,重達70噸。它們頭西尾東,面河橫向兩排,前腿作蹬腿的樣子,後腿作蹲伏的樣子,昂首挺胸,看起來十分矯健。

而一旁的鐵人則作牽引的樣子,威風凜凜的樣子,不禁讓人聯想到一派人在驅趕牛的田園景象。從外表上看,他們分別代表了不同的民族,這也讓人看出中華文明極強的民族包容性。鐵牛不僅體積龐大,在製作工藝上也是別出心裁。

唐朝憑藉爐火純青的成熟鍊鐵技術,將每一個鐵牛都製作的栩栩如生。為了防止生鏽古代的工匠還在它表面塗了一層厚厚的鍍膜。

唐朝70噸“黃河鐵牛”出土,為何露天暴曬不保護起來專家並不敢

鐵牛出土重見天日,露天暴曬

隨著黃河變遷,黃河鐵牛也隨之被泥沙淹沒。20世紀40年代時,每當枯水季節,人們下水還能摸到一個牛角。也正因為此,牛角還常常刮損過往的船隻底部。到20世紀50年代後,黃河鐵牛已經被泥沙深深的掩埋,連牛角都摸不到了。

唐朝70噸“黃河鐵牛”出土,為何露天暴曬不保護起來專家並不敢

因為黃河鐵牛歷史悠久,河水長時間的沖刷,已經對其表面有了一定的腐蝕。這就使黃河鐵牛更為脆弱,加大了其出土的難度。

為了最大限度的保護黃河鐵牛,專家們經過深思熟慮、詳細討論後,決定採取“就地保護”的方法。專家們為黃河鐵牛加高了底座,再利用了一系列工具將它們放置到了地表上。

出土的黃河鐵牛身邊還有形象逼真的鐵人,它們身上有清楚的紋飾,可見鑄造工藝十分了得,這不禁讓人們嘖嘖讚歎。

唐朝70噸“黃河鐵牛”出土,為何露天暴曬不保護起來專家並不敢

露天陳列等待方案,專家卻不敢進行保護

為了不讓黃河鐵牛消失,當地相關部門才決定將鐵牛從河水中取出,但是為什麼當其成功被運送上岸時,專家們卻遲遲不敢對其進行保護措施?

那是因為在以往的文物保護工作時就出現過令人惋惜的狀況。例如:河北滄州的鐵獅子“鎮海吼”在歷經千年風雨的洗禮後,都沒有生鏽。但是,工作人員一對它進行保護工作,它就變得鏽跡斑斑,受損非常嚴重。

由於保護技術的不過關而造成了這樣的後果,這是多麼的可惜啊!所以,為了不重蹈覆轍,在沒有成熟技術的支撐時,專家是不敢輕舉妄動的。

唐朝70噸“黃河鐵牛”出土,為何露天暴曬不保護起來專家並不敢

所以,專家不敢的不是對文物進行保護,而是不敢貿然的用不確定的,甚至是不完善、不成熟的技術去做為它們做保護工作。

因為與其讓文物承擔二次傷害的風險,倒不如將它們暫且先放置一邊,等待時機的出現。對於這些歷經千年的文物來說,也許不傷害就是最好的保護。

鐵質文物的保護方法到現在都一直困擾著專家們,他們要考慮文物出土時的各種突發情況,要考慮選用哪種方法、利用哪種工具來出土文物,更要考慮如何防止文物的生鏽。

如何成功保護和維護鐵質文物這個世界大難題,我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得到解決。這樣,我們才能保護古人的心血,讓經典永流傳。

唐朝70噸“黃河鐵牛”出土,為何露天暴曬不保護起來專家並不敢

小結:文物保護既是維護國家穩定的重要文化遺產,又是促進世界文明多樣性發展的重要前提。因此,做好文物保護,不斷完善和改進保護文物的方法是所有華夏兒女義不容辭的使命和責任。

我國對文物的發掘和保護工作一直在繼續,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國的文物保護工作一定會產生質的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