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張昭勞苦功高,孫權為何還要挖苦張昭:聽你意見我早去當乞丐了

菜單

張昭勞苦功高,孫權為何還要挖苦張昭:聽你意見我早去當乞丐了

黃龍元年,孫權稱帝,大臣張昭想要上前祝賀,孫權卻舊事重提,道:“當初如果聽從張公的意見,如今我只怕早去當乞丐了。”

張昭勞苦功高,孫權為何還要挖苦張昭:聽你意見我早去當乞丐了

一、孫權挖苦張昭始末

孫權所提的舊事,發生在赤壁之戰前夕。

建安十三年,曹操在收降荊州劉琮、打敗劉備後,趁勢南下準備攻打東吳,寫信對孫權說,曹某奉皇帝命令,整兵八十萬,想與孫將軍會獵於東吳。孫權將曹操的信拿給臣子們看,眾皆驚惶失色。

張昭認為,曹操是豺狼虎豹,挾持天子以征討四方,動輒以朝廷的名義釋出命令,東吳如果進行抗拒,就更顯得名不正言不順。況且,東吳可以抵抗曹操的是依靠長江天險,如今曹操佔有荊州,劉表所訓練的水軍及數以千計的戰船已由曹操接管,曹操必定會利用這些船隻沿江而下,再加上步兵,水陸並進。這樣,東吳依靠長江天險抵抗曹操的優勢就沒有了。因此,張昭主張,孫權應該迎接曹操,投降朝廷。

而周瑜和魯肅則主張聯合劉備抗拒曹操。周瑜認為:第一,曹操所率領的中原部隊不過十五六萬人,而且長期征戰,早已疲憊;第二,曹操新接收的荊州部隊,至多七八萬人,而且這些部隊仍然心懷猜疑,未必全都聽從曹操指揮。曹操以疲憊計程車卒,駕馭心懷猜疑的部眾,人數雖多,卻並沒有什麼可怕的。

孫權拍著周瑜的背說:“張昭、秦松等人,各顧自己的妻子兒女,懷有私心,讓我非常失望。只有你與魯肅的看法和我相同,這是上天派你們兩個人來輔佐我。”於是任命周瑜、程普為左、右督,率兵與劉備合力迎戰曹操;又任命魯肅為贊軍校尉,協助籌劃戰略。結果,孫劉聯軍果然在赤壁之戰中打敗曹操,從而為三國鼎立的局面奠定了基礎。

當初,如果孫權聽從了張昭的意見,投降曹操,後來肯定是無法稱帝的。所以,孫權在稱帝時才會舊事重提,挖苦張昭。

張昭勞苦功高,孫權為何還要挖苦張昭:聽你意見我早去當乞丐了

二、張昭對東吳及孫權的貢獻

張昭,字子布,少有名氣,很受陳琳(字孔璋,廣陵射陽人 ,漢末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稱讚,與趙昱(字元達,琅琊人,漢末名士,曾任廣陵郡太守,後被笮融所殺)、王朗(字景興,東海郡郯縣人,曹魏重臣、經學家)也是好友。成年後,徐州刺史陶謙慕名察舉張昭為茂才,張昭拒絕。陶謙認為張昭輕視他,便將張昭監禁起來,後經趙昱援救才得以被釋放,張昭避禍江東。

孫策創業於江東,對張昭十分器重和信任,任用張昭為長吏,行政與軍務大事全都委託張昭來處理。

當時,北方士大夫們常給張昭寫信,把江東地區的政績都歸功於張昭。孫策知道後,高興地說:“從前管仲在齊國為相,齊桓公把諸事都交給他作主,終於成為五霸之首。如今,張昭為人賢明,我能任用他,他的功名難道不屬於我嗎!”

建安五年,孫策遭到刺殺,臨終前將孫權託付給張昭,囑咐張昭說:“若仲謀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正復不克捷,緩步西歸,亦無所慮。”

孫策去世後,張昭自然沒有真如孫策臨終前說的那樣“自取之”,而是與周瑜等人一道,盡心盡力輔佐年幼的孫權安撫百姓,征討叛亂,幫助孫權站穩腳跟,不斷髮展壯大。不僅如此,張昭性格剛直,敢於當面指出孫權的錯誤言行,對匡正孫權品行也有裨益。

孫權喜歡打獵,經常騎馬射虎,十分危險。張昭因此對孫權正色道:“為人君者,應該能駕御英雄,驅使群賢,豈能馳逐於原野,驍勇於猛獸?如果一旦有個好歹,難道不怕被天下恥笑嗎?”

另有一次,孫權與臣下飲酒,說:“今日暢飲,不醉不歸!”有大臣喝醉,孫權便令人把水灑在大臣身上,使他們清醒後繼續再喝。張昭見狀,板著面一言不發地出去坐在自己的車子裡。孫權派人將張昭叫回來,說:“大家共享歡樂,您為什麼發怒?”張昭回答說:“以前商紂王作糟丘和酒池,通宵飲酒,當時也以為很快樂,沒想過有什麼不好。”孫權深感慚愧,一言不發,停止了酒宴。

嘉禾元年,遼東公孫淵反魏,向孫吳稱臣。孫權很高興,想派使者去遼東與公孫淵聯絡,張昭勸諫道:“公孫淵背叛魏國而懼怕征討,所以才遠來求援,向吳國稱臣不是他的本意。如果公孫淵改變意圖,重新投靠魏國,那兩位使者就回不來了,這難道不會讓天下取笑嗎?”

孫權與其反覆爭辯,而張昭勸諫之意越來越懇切。孫權不能忍受,抓著刀憤怒地說:“吳國計程車人入宮就拜朕,出宮則拜您,朕對您的敬重,已經到了極點了,但您數次在眾人面前折辱朕,朕害怕自己失手傷害您。”張昭注視孫權良久才說道:“臣雖然知道自己的話不會被聽從,但每次想要竭盡愚忠的原因,是因為當初太后臨終的時候,呼喚老臣在床下,遺詔顧命的話如今還在耳旁啊!”說完後涕泣橫流。孫權也擲刀於地,與張昭對泣。

但孫權還是遣使前往遼東,張昭憤恨自己的話不被採納,於是退居不朝,孫權在盛怒之下,命令用土封住張昭的家門,來表示他永遠不必出門了。張昭也用土從門內將門堵住,以表示他也永遠不打算出門了。

後來,公孫淵果然出賣東吳,殺了孫權派到遼東去的使者張彌和許晏。孫權這才後悔,數次派人請張昭上朝無果,又不願道歉示弱,便下令用火燒張昭的家門,以此逼張昭出門。但這方法也沒嚇倒張昭,因此孫權只好又下令將火又撲熄。孫權無奈,最後只好服軟,在張昭家門前久站不去,張昭才在兒子的攙扶下,出門與孫權和解。

張昭勞苦功高,孫權為何還要挖苦張昭:聽你意見我早去當乞丐了

三、孫權對張昭敬而遠之

張昭剛正不屈、敢於直諫的性格,贏得了世人的敬重,卻難以得到孫權的喜歡。

上文提到,張昭曾勸諫孫權不可冒險去打獵。孫權當時雖然向張昭道歉說:“年少慮事不遠,此事有愧於您。”但事後他仍然我行我素,繼續以打獵為樂。張昭儘管苦諫,孫權卻常笑而不答。

建安十三年,甘寧向孫權提建議,認為東吳應該先於曹操去攻打黃祖,奪取荊州,為奪取巴、蜀地區做準備。

當時,張昭也在座,提出異議說:“現在吳郡民心不穩,大軍如果出征,恐怕會發生變亂。”甘寧聞言,立刻不留情面地指責張昭說:“國家把蕭何那樣的重任託付給您,您留守後方,卻擔心發生變化,怎麼能效法古代名臣呢!”

孫權於是舉杯向甘寧敬酒,說:“甘興霸,今年進行討伐,就像這杯酒,已決定交付給你。你只管努力去制定策略,如果能攻破黃祖,就是你的大功,何必在乎張長史的話呢!”

甘寧對張昭的話,說得極重,很不客氣,對張昭很不尊重。不過,考慮到甘寧是武將,缺乏禮儀還情有可原。但作為主公的孫權,卻也明顯表現出對張昭的不尊重,顯然十分不妥。

另外,東吳設丞相時,大家首推張昭。孫權說:“如今是多事之秋,職位越高,責任愈重,這一職務對張昭來說並非優待。”於是任命孫劭為丞相。等到孫昭去世,文武官員再次推舉張昭,孫權又說:“孤豈不敬愛張子布?丞相負責的政務煩多,而張昭性情剛烈,我若不聽從他,他就會不滿和怨忿,這對他並沒有什麼好處。”於是任命顧雍為相。

總之一句話,由於張昭性格剛直,並不討孫權喜歡,孫權對張昭的態度可用四個字來形容,那就是“敬而遠之”。

張昭勞苦功高,孫權為何還要挖苦張昭:聽你意見我早去當乞丐了

四、歷史的疑惑

張昭對東吳和孫權的忠誠和貢獻,大家有目共睹。但他這種忠誠和貢獻,極像封建王朝(受曹操控制的東漢王朝)派駐封國(東吳)的相國,一旦封國與封建王朝有利益衝突時,他往往會放棄對封國的忠誠,而選擇忠於封建王朝。

這方面的例證,除了上述提到的,張昭反對甘寧攻打黃祖的建議和孫權接受公孫淵投降的主張外,我們還可以再舉兩個。

周瑜任大都督,把魯肅推薦給孫權。魯肅於是向孫權提出,趁曹操在北方用兵無暇南顧之機,經略荊州,控制長江的戰略構想。魯肅的主張,目的是讓東吳自立於東漢朝廷之外,顯然對曹操不利。於是,張昭就“毀肅年少粗疏”(詆譭魯肅年輕、粗疏)。

建安七年,曹操發下公文,要求孫權派自己的弟弟或兒子到朝廷來作官(實際上是去當人質),孫權召集眾官員進行會商。張昭、秦松等人猶豫不決(之所以猶豫不決,是因為他們內心在衡量到底是應該忠於以曹操為首的東漢朝廷,還是應該忠於東吳,這說明張昭內心對東吳的忠誠產生了動搖),後來是周瑜和吳夫人堅決反對,孫權才決定不送人質。

有了過往這些“身在曹營心在漢”的跡象,再加上張昭的剛正性格,以及建安十三赤壁之戰前主張向曹操投降這檔子爛事,孫權對張昭心懷芥蒂,甚至出言挖苦也就不難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