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北京西二環阜成門駱駝群雕由何而來?書法家何大齊揭秘

菜單

北京西二環阜成門駱駝群雕由何而來?書法家何大齊揭秘

北京西二環阜成門駱駝群雕由何而來?書法家何大齊揭秘

七十多年前,我家住在西四一帶,西四十字路口正西就是阜成門,是從門頭溝、石景山進城的必經之路

。那時大街上汽車少,人力車、騾馬車居多,其中就有駱駝運輸隊。為什麼叫“隊”?因為駱駝是排成隊行走的,每頭駱駝的鼻孔都橫穿一根短木棍,木棍上拴著細皮條,和前面的駱駝背上馱貨的架子相連,六隻或八隻連成一串,叫作“一把”。為首的駱駝脖子下要掛一個駝鈴,隊尾的也要掛一個駝鈴,前鈴是引路的,後鈴是防止走失的,俗稱“報安鈴”。

駱駝身材高大,性情溫順,大眼睛,長睫毛,眼神親和善良,走起路來慢慢悠悠,不慌不忙,步態十分穩重,背上馱著大筐或大麻袋,重量能達三四百斤。它耐力好,能適應長途跋涉,可以幾天不吃不喝,在交通落後的年代,是長途運輸的最佳選擇。

老北京人所需要的建築材料、煤炭、山貨等物資,都是駱駝從西北山區,甚至從口外(張家口以北地區)遠道運進城的

。京西門頭溝一帶有數百座小煤窯,生產硬煤塊,是城內老百姓生火做飯、冬季取暖最主要的燃料。拉駱駝的“駝戶”用大麻袋或大筐裝滿煤塊,放在駝背架子上,從阜成門進城,送到各個定點煤鋪。六頭駱駝可以運兩噸多煤,這一趟運輸,“駝戶”從中可掙到幾塊大洋。為了增加收入,回去的時候再從城裡批發一些山區百姓需要的煤油、茶葉、布匹、日用百貨等。

於是駱駝隊就成了城鄉物資交流的紐帶,相當於現在的“物流”。最近恢復開發的熱門景點石景山模式口古街,就是當時有名的“駝鈴古道”。

上世紀六十年代我到石景山區工作,我的很多學生家長就曾經養駱駝,從事長途運輸。家訪時和他們聊起當年拉駱駝的往事,據說石景山老古城村當時有三百戶人家,其中有一百多戶都養駱駝,最多的一戶養了一百多頭,離這兒不遠的衙門口村養上千頭駱駝。京西這一帶養駱駝是謀生手段之一,從數量上也可以看出民國時期駱駝運輸隊的規模有多大、多興盛。

駱駝怕暑熱,夏天一般要到內蒙古草原去避暑休養。從農曆四月到八月,從古城村出發到口外草場要走十幾天,到張家口北邊兒就進入內蒙古地界了。那裡地廣人稀,高原氣候夏天涼爽,水草豐盛,很適合駱駝避暑休養。在這裡吃得好,長得壯,並換好了新毛。膘肥體壯後,白露節氣一到,就可以返回京城了。回來時帶上口外的皮毛、藥材、山貨,就又能賺一些錢。“駝戶”一年到頭風餐露宿,起早貪黑,在路上遠途運輸也有很多風險,如沙塵暴、狼群、盜匪等。為了安全,他們都是抱團出行,互相幫助。

用駱駝運輸的歷史從唐朝就有記載了,在和西邊國家的貿易往來中,駱駝在絲綢之路上立下了汗馬功勞,延續了一千多年,一直延續到新中國成立初年。

據老古城的“駝戶”回憶: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以後,汽車、膠輪大車逐漸多起來了。但有輪子的車就要求路面好,因此雖然裝載量大、一輛車頂上一把駱駝的運力,但也不能完全替代吃苦耐勞、對山區路況全無要求的駱駝。

直到了五十年代,隨著國家大規模修建公路,汽車運輸普及,駱駝才完全退出了京城運輸行業。

為了懷念駱駝對北京的貢獻,在西二環阜成門立交橋東北角的綠地上,建了一組駱駝的群雕,表達了北京人對駱駝的感恩情懷。

編輯 王瓊

流程編輯 吳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