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秦始皇的最後11年:迷信、暴虐與功業

菜單

秦始皇的最後11年:迷信、暴虐與功業

01。刺秦

滅六國後,秦始皇唯一恐懼的是死亡。

一天,又一名刺客來到了咸陽宮。

他是一位流浪的音樂家,因擅長擊築(一種形似琴的絃樂器)得到秦始皇召見。

朝中大臣認出了這個神秘來客。原來,他是帝國追捕多年的逃犯高漸離。

秦始皇的最後11年:迷信、暴虐與功業

▲高漸離刺秦 圖源/影視劇截圖

高漸離,是荊軻的至交好友。

當年短跑健將嬴政躲過荊軻的刺殺後,對其親友下了追殺令。

高漸離逃亡,隱姓埋名在一家店打工。店主人偶然間發現了高漸離的擊築技藝,讓他表演。高漸離取出匣中塵封的樂器,演奏一曲悲壯悽美的燕歌,聽者無不落淚。

之後,高漸離以無名樂手的身份再次引人矚目,就連秦始皇也想為這個“大秦好聲音”爆燈轉身。

秦始皇知道來者是高漸離後,仍愛惜其才,捨不得殺他,命人燻瞎他的眼睛,留在身邊演奏,以為這樣就安全了。

高漸離進一步接近秦始皇,在雙目失明的情況下,他將鉛藏於築中,企圖尋機砸死皇帝,但行刺時失手,沒能擊中。

風蕭蕭兮易水寒,高漸離曾與荊軻唱和訣別,而今,這位壯士也倒在了距離秦始皇咫尺之遙的地方,隨後被處死。

萬萬沒想到,聽個小曲也要命啊!從此之後,秦始皇再也不敢接近六國之人。

嬴政最怕的是死,而世間欲殺始皇帝者,何止高漸離一人。

漢初三傑之一的張良,出身韓國貴族,年輕時也曾在秦始皇東巡路上設伏刺殺,因秦始皇早做防備,偷偷換了車駕而沒能成功。張良趁亂逃離現場,從此銷聲匿跡,直到秦末農民起義才再次出山,輔佐劉邦建立大漢王朝。

還有一次,秦始皇換上便服,與幾名武士在夜裡出行,遇到了一夥強盜。當時情況十分危急,幸虧保鏢給力,才殺退了強盜。之後20天,秦始皇宅在家,下令在關中追捕逃犯,嚴厲地整頓了治安。

遭遇這麼多次刺殺後,秦始皇更加怕死。

在嬴政生命的最後十一年裡,自稱皇帝的他,最糾結的便是生與死的千古難題,他最惦記的,也許是海市蜃樓中永不可能尋得的長生之藥。

秦始皇的最後11年:迷信、暴虐與功業

▲秦始皇雕像 圖源/圖蟲創意

02。始皇帝

嬴政本人生前已意識到,自己註定將成為中國歷史上獨一無二的人物。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39歲的嬴政派秦軍兵臨齊國境內,秦國最後一個對手齊王建被迫投降。至此,六國已滅,嬴政躊躇滿志地高坐於咸陽宮中。

他說,自己幹了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如今天下大定,秦王這個名號也該改一改,不然無以標榜帝國的豐功偉績,宣揚領袖的威名。

大臣們聽說秦王要改稱號,立馬就跑來開會。

丞相王綰[wǎn]、廷尉李斯等人商議後,上奏說:“當年五帝的領土不過千里,諸侯並未全受其控制。秦王興正義之師平定天下,設定郡縣,法令一統,這是亙古未有之事,五帝都沒法跟您比。古代有天皇、地皇、泰皇,泰皇最高大上,王應當改稱‘泰皇’。另外,天子釋出的政令改稱為‘制書’或‘詔書’,自稱改為‘朕’。”

這個名號別人用過,太土了,沒創新,挑剔的嬴政不太滿意,只採納了一半,他將“泰”字去掉,再與上古五帝的“帝”號合併,自稱為“皇帝”。

此後兩千多年中國曆朝歷代最高統治者的稱號,就此誕生。

嬴政開創了一個空前龐大的帝國,他自稱皇帝,本質上是一種神化皇權、壟斷權力的手段,也是為了搞個人崇拜,讓天下臣服,尤其是控制六國故地的臣民。

他沒想到,當帝國傾頹時,皇帝這個至高無上的稱號,反而點燃了反抗者的怒火,成為眾矢之的。

嬴政還不滿足。以前,天子、諸侯去世都會由新君與大臣評價,然後得到一個諡號。嬴政認為,這是子議父、臣議君的悖逆之舉,就把諡號給廢了,從此改叫始皇帝,“後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於萬世,傳之無窮”。

他不允許別人對自己評頭論足、妄加諡號,更相信,帝國將永世存在,大秦的皇帝會萬世相傳。

但不可一世的秦始皇,內心深處可能還埋藏著對死亡的恐懼。

“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

人的一生與天地山川相比,實在短暫無常。完成統一大業的秦始皇,享盡了人間的榮華富貴,卻唯獨無法逃避死亡,這一憂慮,驅使他追尋永生的幻夢。

秦始皇的最後11年:迷信、暴虐與功業

▲影視劇中的秦始皇 圖源/電影截圖

03。尋仙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最為人津津樂道的事之一,是他在生命的最後十一年,進行了五次出巡,甚至最後都是死在旅行路上,完美詮釋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

當然,秦始皇巡遊的目的是“東撫東土”“威服海內”,這也是一種樹立威望的行為。

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即滅六國後的第三年,秦始皇第二次出巡,向東來到了泰山,召集齊、魯儒生七十餘人登上山頂進行封禪大典,並立石頌德。

這是秦始皇稱帝后的宣傳工作,證明自己當上皇帝是受命於天。

此次出巡,秦始皇還有“意外收穫”,他在齊地遇到了一個叫徐福(一作“徐市”)的方士。

徐福給秦始皇帶來一套神乎其神的仙藥營銷,他跟皇帝說,你給我一筆錢,讓我帶著人坐船出海,給你找長生不老藥。

據說,渤海之中有蓬萊、方丈、瀛洲三座仙山,遠遠望去虛無縹緲,山上宮殿為黃金白銀建造,禽獸草木皆為白色,一旦有人走近,仙山就消失無蹤。最誘人的是,仙山之上,“諸仙人及不死之藥皆在焉”。

這個傳說從戰國時期就已流行,齊威王、燕昭王等都曾派人尋訪仙山,把仙藥炒作得越來越火。

實際上,齊地靠海,航海者有時會看到海市蜃樓,古人無法解釋這一現象,才演變成了三仙山的傳說,這根本就是忽悠人。

秦始皇卻信了徐福的話,派出數千童男童女,掏錢給他造船,讓他入海求仙。徐福這一走就是九年,期間杳無音訊。

秦始皇的最後11年:迷信、暴虐與功業

▲徐福劇照 圖源/影視劇截圖

可秦始皇對仙藥一直念念不忘,還把其自稱“朕”改成了“真人”,下詔說,我仰慕得道的真人,以後我就自稱真人了。

徐福走後,秦始皇任用了一批方士為他求仙問藥,如盧生、侯生、石生、韓終等,他們從皇帝那裡撈了一大筆研究經費,賺得盆滿缽滿。

讀史書,會發現秦始皇最後幾年的許多舉措,都與求仙問藥有關。

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年),嬴政第四次出巡,東臨碣石而歸,深得其信任的方士盧生給他帶來了一本圖錄(關於圖讖符命的書)。

書中有一句驚人的讖語——“亡秦者胡也”。

這個“亡秦”的“胡”會是誰呢?

秦始皇最先想到北方的匈奴,他們是帝國長期以來的邊患。秦始皇此次出巡,主要巡視的就是北方邊地。於是,他立即命大將蒙恬率領三十萬大軍北擊匈奴,並召集民夫修建萬里長城。

燕人盧生沒能找到長生之藥,他的一句讖語,卻讓秦始皇大動干戈。

蒙恬率軍到達邊境後,為抗擊南下陰山、河套地區的匈奴立下赫赫戰功,僅僅用四年就帶領軍民修築了萬里長城。

事實上,秦長城並非全是秦朝時修建。

春秋戰國時期,列國已經開始修築長城。蒙恬透過增修戰國時期長城,構建了一道西起臨洮(今甘肅岷縣),東到遼東的防禦工程,其中西段原為秦昭襄王時期修築的長城,而中東段原本是趙、燕兩國長城。

這道防線對中原農耕民族抵禦北方遊牧民族的戰爭有突出貢獻,但也加重了百姓的苦難,磚石之間成為修築者的墳墓,盡是血淚。

秦代有一首民謠:“生男慎勿舉,生女哺用脯,不見長城下,屍骸相支柱。”

這是說,生了男孩不要養活,生了女孩要好生撫養,君不見長城之下,是無數屍骨在支撐。中國古代往往是重男輕女,可當時的人們寧願多生女孩,也不願男孩長大了去服苦役。

秦始皇的最後11年:迷信、暴虐與功業

▲秦始皇劇照 圖源/電影截圖

北擊匈奴三年後,秦始皇再次因方士一番話下達了殘暴的政令,但這一次,是方士惹怒了他。

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在秦朝實行焚書令之後,方士盧生、侯生等愈發懼怕秦始皇。他們本來就只會忽悠,根本找不到仙藥,擔心總有一天自己也會倒大黴。

盧生與侯生聚在一起議論秦始皇,說他這人剛愎自用、專任刑殺,自從兼併天下後就以為自古以來無人能比得上自己,朝中雖然有博士七十人,其實都是擺設,全是皇帝一人說了算,沒有人敢跟他提不同意見,只有執行嚴刑峻法的獄吏得到他的信任。

這兩個方士說,長此以往,上位者聽不到不同意見而日益驕橫,下位者為了博取信任,只會欺騙皇帝,這樣遲早要完。

這一番話,很快傳到了秦始皇耳中。盧生與侯生保密工作做得不好,跑路卻飛快,等到秦始皇下令追捕時,他們已不知逃到何處。

惱羞成怒的秦始皇將氣撒在自己曾經最信任的方士身上,說,韓終這傢伙說好給我求仙藥,卻不辭而別;徐福從我這裡得到的資費數以萬計,也沒找到仙藥;盧生這幫傢伙接受我鉅額賞賜,如今還誹謗我。

秦始皇將此事上升為政治事件,指責京城咸陽諸生“或為妖言以亂黔首”,這是極其嚴重的罪名。

既然搜捕不到盧、侯二生,秦始皇就拿咸陽的諸生(包括方士、儒生等)開刀,經過審訊之後,牽扯出460人,將他們盡數坑殺,以威懾天下人。

這就是臭名昭著的“坑儒”事件。

這一事件造成了秦始皇長子扶蘇與父親的決裂。

在得知諸生將被處死後,扶蘇對秦始皇說,天下剛剛平定,遠方百姓尚未賓服,諸生中有不少是誦讀孔子經書的讀書人,如此用重典加以懲罰,恐怕會引發天下的不安,請陛下三思。

秦始皇不聽,還讓扶蘇一邊涼快去,把他貶出咸陽,趕到上郡(今陝西北部)給蒙恬當監軍。

秦始皇的最後11年:迷信、暴虐與功業

▲秦兵馬俑 圖源/攝圖網

04。祖龍之死

嬴政並未放棄尋仙問藥的幻想,坑殺咸陽諸生後,他的氣就消了一大半。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始皇帝最後一次出巡。來到齊地,多年未見的徐福突然現身,皇帝並未治罪,還召見了他,向他打聽仙藥的下落。

徐福知道秦始皇求仙心切,他對皇帝說:“蓬萊山上的藥已經找到,但是海上有大魚經常添亂,因此臣無法上山,希望陛下派一些神箭手給我。以後再遇到大魚,我以弓弩射殺,就可能得到仙藥了。”

秦始皇喜出望外,又給徐福撥了款,讓他再次出海求藥。史載,孔武有力的秦始皇還親自操作弓弩,在芝罘(今山東煙臺)射殺了一條大魚,為徐福的船隻保駕護航。

關於徐福的結局眾說紛紜,《史記·淮南衡山列傳》記載,他第二次出航,載著五穀種子,帶著三千童男童女和多名工匠,漂泊到了海外一塊遼闊的土地,從此自立為王,再未回朝。一些人認為,他最後到達的是日本。總之,秦始皇的長生不老藥徹底沒戲了。

此時,秦始皇正感到前所未有的焦慮,與徐福重逢已經算是難得的“好事”。

秦始皇的最後11年:迷信、暴虐與功業

▲影視劇中的秦始皇 圖源/電影劇照

古代的皇帝大都迷信天象,偏偏在前一年,就出現了“熒惑守心” 的天象。

“熒惑”指火星,當火星運動到了天蠍座中被稱為“心宿”的三顆星附近,並停留一段時間,就稱作“熒惑守星”。

熒惑守星的寓意極不吉利。古人認為,心宿中三顆星分別代表皇帝與皇子,是爭奪皇權的象徵,表示帝王恐有亡故之禍。

這種天象,對既貪戀權力又迷信神仙的秦始皇而言,真是嚇死寶寶了。

另外,據史書記載,這一年還發生了兩件怪事。

先是一顆隕石掉落到了東郡(治所在今河南濮陽市),人們上前觀察時,發現隕石上刻著字——“始皇帝死而地分”。

隕石墜地不是大事,但這句話問題就大了。

秦始皇大為震驚,派人到東郡逐戶排查,看是誰刻了這行字,結果無人承認。秦始皇當即下令,處死了隕石周圍所有的人家,並焚燬了這塊刻字的石頭,此事就此作罷。

不久後,另一件詭異的事讓秦始皇驚出一身冷汗。

這年秋天,一個使者經過華陰(今陝西華陰市),被一個手持玉璧的人攔住,對方說:“請你替我把這塊玉璧送給滈[hào]池君。”臨別前,他還對使者說了一句莫名其妙的話:“今年祖龍死。”

使者回到咸陽,就跟秦始皇彙報此事。皇帝一聽,心情更鬱悶了。

秦始皇命人對此事進行占卜,得出的結果是“遊、徙吉”,也就是隻有出巡和遷徙百姓才能逢凶化吉。於是,秦始皇下令遷移三萬戶人家到榆中、北河地區,並給每戶人家賜一級爵位。

之後,他踏上了人生的最後一段旅途。

秦始皇的最後11年:迷信、暴虐與功業

▲秦始皇陵銅馬車 圖源/攝圖網

這次巡遊歷時十個月之久,秦始皇帶上幼子胡亥同行,並將帝國的大臣分成兩套班子,右丞相馮去疾為首的一幫大臣留守咸陽,左丞相李斯、上卿蒙毅與中車府令趙高等隨行,以便帝國的政治機器正常執行。

行至平原津(今山東境內),秦始皇得了重病。

《史記》中在此處寫的是“至平原津而病”,古文中的“病”與現代漢語中“病”的概念不同,古文中較輕的病症稱為“疾”,只有得重病才稱作“病”。可見,秦始皇當時的身體情況不太妙。

秦始皇一如既往的迷信,他再次進行占卜,結果顯示是北方的山鬼作祟。嬴政的心腹大臣蒙毅因此臨時走開,被緊急派往各地名山祭祀,為皇帝祈求消災。

如此一來,趙高有了可乘之機。趙高是一個頗具才華的大臣,曾教皇子胡亥書法、法令,並掌握皇帝符節、印璽,是秦始皇最信任的大臣之一。他決定利用職權之便,為自己撈取最大的政治資本。

隨著秦始皇的車駕渡過黃河,他的病情急遽惡化,似乎已回天乏術,一向害怕死亡的他,終於不得不承認人固有一死,在病危時命趙高草擬詔書,安排身後事。

這道詔書的具體內容已不得而知,只知其中有一句,命長子扶蘇“以兵屬蒙恬,與喪會咸陽而葬”,即讓扶蘇回咸陽主持喪事,蒙恬留守北方。

或許,在生命的最後一刻,始皇帝不再埋怨宅心仁厚的長子,而是欽定他為繼承人。

但這道關鍵的詔書,卻被趙高夥同李斯扣壓下來,之後,他們共同擁立胡亥繼位。這一撲朔迷離的遺詔事件,史稱“沙丘之謀”。

走到沙丘平臺(在今河北廣宗),秦始皇結束了與死神的搏鬥,在50歲這年撒手人寰。此時距他統一天下,自稱皇帝,只過去了十一年的時光。

從來就沒有神仙與皇帝,一個人死了,就歸於塵土,什麼都沒了。

秦始皇的最後11年:迷信、暴虐與功業

▲沙丘之謀 圖源/影視劇截圖

05。功業與暴虐

無論是生前,還是身後,秦始皇都是一個無比複雜的人物。

鮮有人會質疑秦始皇震古爍今的功業。

嬴政少年即位,繼承秦孝公以來六位秦國國君的創業成果,為東周以來列國紛爭的亂世畫下句號,建立了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帝國。

他廢分封、行郡縣、統一度量衡、修馳道、修長城、實行“書同文,車同軌”,每一個都是順應歷史大勢的正確抉擇。

在滅六國後,秦軍北征匈奴、南平百越,將帝國延伸到前所未有的遙遠邊境,如秦始皇東巡泰山刻石所說:“六合之內,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盡北戶,東有東海,北過大夏,人跡所至,無不臣者。”

秦始皇為大秦帝國打下的統一局面,影響至今。

秦始皇的最後11年:迷信、暴虐與功業

▲從李斯琅琊臺刻石拓片,可一睹當年秦始皇統一文字的風采。

若說秦始皇是一個世所罕見的暴君,似乎也沒有爭議。

秦朝在統一後僅僅存在了14年,當了11年皇帝的秦始皇難辭其咎。

秦始皇兼併六國後,他想擁有的豐功偉業越來越多。他也十分勤政,用秤砣稱量公文的重量,每天一定要批閱一百二十斤公文才下班。

但是,老天只給了他11年時間,大秦帝國急於求成的步伐,最終演變成了強加於老百姓的暴虐。

更何況,秦始皇做的,也不全是好事。

秦始皇陵修了39年,這個僅為滿足帝王驕奢之心的陵墓,前前後後用了70萬人力。

民工加班加點還沒修完皇陵,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嬴政又動用民力,開始修建另一個空前絕後的工程——阿房宮。這個宛如仙境一般的宮殿,直到秦朝滅亡也沒建成,僅前殿就有11個足球場那麼大,放在今日也堪稱超級工程。

葛劍雄教授統計,秦朝統一時人口大約為3000萬。而李開元教授根據史料推算,秦朝為建設工程、南征北戰、後勤保障調集的勞動力,不下1000萬。

全國三分之一的人口被派去服徭役,錢糧還得跟上,於是秦朝向老百姓徵收了20倍於古的田租賦稅。在秦始皇的暴政下,帝國逐漸走向失控。

在秦始皇死後一年揭竿而起的陳勝、吳廣,不過是一介平民,地位遠遠比不上六國的名門望族。他們只是因擔心誤期被判刑才鋌而走險選擇起兵,卻吹響了反秦的號角,掀起全國的起義浪潮,原因正是在於,大秦盡失民心。

陳勝與吳廣在起義之前的會議上就說過,天下苦秦久矣!

劉邦起兵反秦時,為沛縣父老鄉親送去的一封帛書上也是寫著:“天下苦秦久矣!”

這六個字,是天下百姓施加於大秦帝國的催命符,而其嚆矢,正是秦始皇的過失。

秦始皇的最後11年:迷信、暴虐與功業

▲秦始皇修建的古運河靈渠至今仍在 圖源/攝圖網

06。帝國遺產

即便如此,漢高祖劉邦仍繼承了秦始皇的帝制,並自詡為秦始皇的繼承人。

劉邦終其一生,都對只年長自己3歲的嬴政懷著仰慕之情。

年輕時,劉邦不過是其家鄉沛縣的一介亭長。有一次到咸陽出差,看到秦始皇的車馬出行,他不禁發出感慨:“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

劉邦打敗項羽,開創大漢王朝後,延續秦朝的政治制度,並在臨死之前,下了一道派守墓人祭祀前代君王的詔書,其中說道:“秦始皇帝、楚隱王陳涉、魏安釐王、齊緡王、趙悼襄王皆絕無後,予守冢各十家,秦皇帝二十家,魏公子無忌五家。”

在劉邦的安排下,秦始皇及其後代祭祀的待遇遠遠高於其他國君。

偉大與暴虐往往是對立統一的。漢朝君臣在多次總結秦朝二世而亡的教訓時,也不忘審視秦始皇統一天下的功績。

司馬遷在《史記》中對秦始皇的評價,就表明了這種態度,他引用賈誼《過秦論》的原文說:“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但他也批判了秦始皇滅六國後驕傲自滿,一錯再錯,為秦朝速亡埋下禍根。

秦始皇的最後11年:迷信、暴虐與功業

▲在明代《三才圖會》中,秦始皇透過與其他朝代的人物“共享”同一張臉,實現了另一種意義的“長生不老”。

但從秦始皇對死亡的畏懼來看,千古一帝其實也是一個凡人而已。

命運,給了這位求仙問藥的帝王一個不堪的結局。

趙高與李斯決定擁立胡亥後,為了掩人耳目,沒有立刻起駕回京,而是秘不發喪,載著秦始皇的屍體,沿原定的路線繼續巡遊。大隊人馬繞道最北邊的九原(今內蒙古包頭),再走秦直道(秦始皇為聯結關中平原與河套地區修建的通道)趕回咸陽,此時才向天下宣告,始皇帝已駕崩。

當時正值夏季,秦始皇的屍體早已腐爛發臭,為了掩蓋這股味道,趙高等人拉來了幾車臭鮑魚“以亂其臭”。

在幾車臭烘烘的鮑魚陪伴下,始皇帝的屍體被運回了咸陽。

一個華麗而殘酷的時代,就此走向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