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鴉片戰爭有多難打?2.27萬清軍換英軍523人,悲壯背後荒誕100年

菜單

鴉片戰爭有多難打?2.27萬清軍換英軍523人,悲壯背後荒誕100年

第一次鴉片戰爭,敗得有多慘,可從一個數據得知,這就是傷亡比600:1。

這誇張傷亡比,落在每場戰鬥也有資料可尋。

第一次廈門戰役,清軍陣亡9人,傷16人,英軍0傷亡。

定海戰役,清軍陣亡16人,受傷13人,英軍0傷亡。

大角沙角戰役,清軍陣亡283人別,受傷462人,英軍受傷38人。

虎門戰役,清軍陣亡250人,受傷100多人,總兵關天培英勇戰死,英軍受傷5人。

廣州內河戰役,清軍陣亡446人,英軍8人受傷。

後續的諸如鎮海之戰、浙東反攻戰、鎮江戰役傷亡比大體相當。

按照戰後統計,整個鴉片戰爭中,清軍傷亡合計22790人,英軍傷亡人數為523人(陣亡69人),傷亡比達到誇張的44:1。

這真就是兩個天差地別的軍隊之間的較量嗎?其實並非如此!

鴉片戰爭有多難打?2.27萬清軍換英軍523人,悲壯背後荒誕100年

(戰場綜述)

一:武器對比,清軍不處絕對下風,有的還佔上風。

世人認知鴉片戰爭都會想,這是一場降維打擊,英國的軍事裝備,強過清軍很多很多。

這話貌似有理,卻很是偏頗。

當時的清朝確實因為閉關鎖國,落後世界潮流,但軍事裝備這一塊,落後的並不多。

首先,我們看大炮。

鴉片戰爭時,中英兩國都是用的前膛炮,藉助本土作戰的優勢清軍的火炮數量遠超英軍。兩者在技術水平上其實差別不大,差距主要在製造工藝上。

彼時已然開啟工業革命的英國,冶煉水平超過清朝很多,能生產更優質的鋼鐵,鑄造的大炮當然更優良,反而是清軍火炮,因為鑄造水平問題,炸膛率非常高,密閉性也很差,因為密閉性差容易炸膛,於是只能減少火藥數量,以求安全。

最後弄的火炮威力小,射程上也比不過英軍火炮,精度上也差一大截。

對比技術水平和工藝水平可知,英軍火炮確實超過清軍,但質量不足數量補,英軍佔據優勢,可並不佔據絕對優勢。

鴉片戰爭有多難打?2.27萬清軍換英軍523人,悲壯背後荒誕100年

(火炮對比)

其次:我們看火槍。

按照裝備技術水平看,當時英軍的主流火槍都是前裝燧發火槍,這種槍的最大射程是300碼左右,大概是270米,有效殺傷距離是80碼左右大概是72米左右。

曾經有個英國陸軍上校說這把槍時說:

如果一個士兵在150碼(135米)外,被擊中並打傷的話,他的運氣非常差,如果在200碼外被擊中,那幾率跟射擊月亮一樣。

除了射擊距離和命中率不咋地之外,這前膛燧發火槍發射步奏也非常繁瑣。

按照1834年英軍自己的訓練手冊記載,最熟練計程車兵,在沒有壓力的情況下,射速也不過3發/分鐘,這就是英軍火槍的極限速度了。

鴉片戰爭有多難打?2.27萬清軍換英軍523人,悲壯背後荒誕100年

(英軍火槍發射步奏)

看完英軍火槍,我們再看看清軍的。

當時清軍火器裝備率是70%,早已是一隻冷熱兵器配合的軍隊,火槍主要有兩種,鳥銃和抬槍,技術上屬於火繩槍範疇。

鳥銃的射程說法不同,有說100米的,有說150米的。無論100米還是150米,跟英軍火槍射程差別都不大,差別主要在射速上。火銃的射速1發/分鐘居多。

至於抬槍,射程就遠多了,可以打到300米遠威力巨大,但行動非常緩慢,射速也很慢。

火槍對比上,英軍射速佔優,但射程和威力對比上,優勢並不明顯。

鴉片戰爭有多難打?2.27萬清軍換英軍523人,悲壯背後荒誕100年

(兩軍交戰)

最後:清軍還有弓弩優勢。

相較於不成熟的火槍技術,其實那個時代的弓弩射程並不低。古代弓弩的射程可達300米遠,宋代車弩更是有在千米之外擊殺遼國大將的戰績。

由此可見,弓弩在那個時代並不過時!

這也是那個年代不少英國人都說要恢復傳統長弓手的關鍵,人力更靠譜。

清朝時代的弩弓技術,按雍正帝的說法是,歷朝歷代最強。

一個訓練有素的弓箭手,可以準確射中130米距離外的敵人。而且弓弩的射擊速度也比火槍快,可以達到每分鐘3到4次,操作也簡單,唯一的區別是,對於弓箭手要求比較高。

按這個資料對比可知,鴉片戰爭中清軍如果弓箭手給力,估計都能給英軍造成不小的殺傷。

那麼為何鴉片戰爭還會打得如此狼狽?答案另有原因!

鴉片戰爭有多難打?2.27萬清軍換英軍523人,悲壯背後荒誕100年

(長弓手不輸火槍)

二:戰術對比,清軍太差勁了。

當時英軍用的戰術是歷史著名的“排隊槍斃”戰術。

是一種看上去非常死板,但是非常有效的步兵戰術。

這戰術不是英軍獨創,當年明朝軍隊用火槍的時候,都是用的這種戰術,乾隆時期進攻準噶爾的時候,用的也是這種戰術。

這個戰術,就是為了配合當時火槍技術水平而設定的。

在特定射擊速度,射擊精度下,高效的排隊槍斃戰術,成了最優戰術。

那麼用的戰術都一樣,清軍咋那麼不能打咧?答案是戰術雖一樣,但戰術思想不同。

鴉片戰爭時候清軍的排隊槍斃戰術,戰術思想還停留在明代水平,大致跟歐洲西班牙方陣時代戰術水平相當,而英軍的排隊槍斃戰術,除了排隊這個定義差不多之外,還參雜了線式戰術和各種戰術陣型的配合。

鴉片戰爭有多難打?2.27萬清軍換英軍523人,悲壯背後荒誕100年

(清朝的排隊戰術)

這種戰術陣型多有近代步兵戰術的影子在內,英軍的輪槍齊射還有戰術多變的兵種配合,都是清軍沒有的。當時的清軍,戰術思想上,一直將火槍兵當輔助兵種,要長矛兵配合作戰才行,戰術思想停滯在冷兵器時代,火槍在清軍眼中僅僅是遠端火力而已,不是單一兵種。

於是,英軍和清軍交戰的時候,戰爭場景往往是這樣的。

當清軍還在弄排槍射擊的時候,英軍往往會來一次輪槍齊射,一口氣用密集火力,直接幹翻了清軍的排槍陣。一看排槍陣出了問題,清軍只能派遣騎兵從側翼進攻,騎兵出動之後,英軍又會立馬改陣型,設定針對性戰術,弄的清軍騎兵一點脾氣沒有。

戰術思想上的靈活多變,讓英軍在裝備不佔據明顯優勢的情況下,能完成戰爭碾壓。

除了這點之外,還有一個因素特別緻命。

鴉片戰爭有多難打?2.27萬清軍換英軍523人,悲壯背後荒誕100年

(什麼樣的政府什麼樣的軍隊)

三:組織度對比,清軍戰鬥意志很薄弱。

裝備上的差距不算大,戰術上雖然有差距,但也不是致命問題。

清軍在鴉片戰爭中,最致命的問題是戰鬥意志薄弱,這薄弱在很多戰鬥中都有體現。

比如虎門戰役的時候,清軍仰賴堅固的炮臺優勢,在跟英軍交戰的時候,並不處於下風。

英軍一看,火炮對轟貌似佔不到便宜,就改換戰術,直接派步兵上岸交戰。

英軍陸軍一上岸,面對清軍排槍射擊沉穩反擊,用一輪輪槍齊射就打垮了清軍抵抗意志。

慌亂的清軍,隨後就被衝鋒的英軍用肉搏戰打得丟盔棄甲,狼狽逃離。

清軍一逃,虎門戰役就落下了帷幕,不敢肉搏成了清軍最大的弱點。

這才是清軍戰鬥力拉胯根源,即沒犧牲精神,又沒勇氣,更別提保家衛國了。

那麼清軍為何會如此拉胯?看看一個電影中的演繹就懂了。

80年代末有一部叫做«大清炮隊»的電影,講述了清軍的狀況。

劉曉慶飾演的女主,為了混口飯吃就女扮男裝到大沽炮臺去當兵。跟她一起去炮臺當兵的人,大多存的同樣的心思,指望靠微薄的軍餉餬口混日子而已,從來沒想過打仗。

好巧不巧的是,她剛去當兵,敵人就來了,最後的場景就可想而知了。

那個時候的清朝軍隊,兵制是糜爛的,武備是廢弛的,士氣是低落的,士兵是混吃等死的,將官是無能腐敗的。

清軍的戰鬥力差勁,從不是簡單的武器問題,而是腐化、無能、低效、麻木引發的。

這樣的軍隊,如何能打仗?

鴉片戰爭有多難打?2.27萬清軍換英軍523人,悲壯背後荒誕100年

(大清炮隊海報)

尾聲:

當年的英國軍隊真的很強嗎?其實他們並不強,只是清朝太弱了,特別是戰鬥勇氣太弱了。

英軍並不是戰無不勝的,在龍蝦兵橫行天下的時代,英軍依舊在阿富汗和南非,甚至祖魯人哪裡都吃過大虧。特別是祖魯戰爭中,英軍被非洲土著打得狼狽不堪,傷亡慘重。

這一切,是為何發生的?

答案不過是勇敢堅持而已!

阿富汗抗英戰爭中的阿富汗人,南非布林戰爭中的南非人,祖魯戰爭中的土著人,他們都有不怕犧牲的精神。特別是祖魯戰爭時,祖魯人真就是用前仆後繼的犧牲,拼光了英軍的彈藥,彈盡糧絕的英軍,才遭遇了大敗的。

如果,清軍有勇氣,鴉片戰爭隨便咋打,都不至於打出45比1 的交換比。

什麼樣的政府就有什麼樣的軍隊,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後110年的1950年,中國人民志願軍就用行動和勇氣,證明了這一點。

那一年,志願軍雷霆出擊,那一年,一口炒麵一口雪,一隻步槍一雙腿,就幹趴下了武裝帶牙齒的聯軍,讓世界知道了什麼是中國軍隊,什麼是輕步兵巔峰,什麼是站起來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