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西漢名士晁,一生忠心最後卻死於腰斬,他究竟有沒有錯處?

菜單

西漢名士晁,一生忠心最後卻死於腰斬,他究竟有沒有錯處?

“錯但可謂之不善謀身,不可謂之不善謀國也。”此為明朝思想家李贄對晁錯的評價。西漢名士晁錯,一生成就頗豐,然而卻被漢景帝處以歷史上最殘酷的刑罰—腰斬,那麼,漢景帝處死晁錯,究竟是對是錯呢?

西漢名士晁,一生忠心最後卻死於腰斬,他究竟有沒有錯處?

漢高祖七年,晁錯出生於潁川,自小喜愛鑽研文學,於是長大後便踏上仕途。初時,晁錯不過只是太常掌故,但因為他才華斐然,較為出眾,於是得到漢文帝的重視,將其命為太子舍人,一段時間後,升至太子家令。

後來,漢文帝離世,漢景帝劉啟繼位,這個時候的西漢已然在漢文帝的建設下,愈發穩定,無論是政治還是軍事方面,都頗有見效,天下太平。而初時陪伴在漢文帝身邊輔佐的老臣們,也是退休的退休,離世的離世,那麼這就使得漢景帝的統治較為自由。

西漢名士晁,一生忠心最後卻死於腰斬,他究竟有沒有錯處?

擁有一顆愛國心的晁錯,還是從中看到漢朝的弊端,第一是邊塞不寧,要知道,漢朝時期的匈奴可謂是十分強大,並且對漢朝虎視眈眈,還多番挑釁,擾得邊塞不寧。

第二是此時的西漢實行郡國並行制,於是各地諸侯們的野心日益變大,漢朝面臨隨時遭到叛亂的風險。再就是漢朝的商賈勢力愈發龐大,因此平民百姓們常常受到他們的壓榨,也就導致富的人十分富,而窮的人則更窮。

西漢名士晁,一生忠心最後卻死於腰斬,他究竟有沒有錯處?

在漢文帝時期,對於邊塞,晁錯寫作出《言兵事疏》,其中對於匈奴的解決方式有兩種,一種是移民實邊,也就是說,讓百姓們搬到邊塞居住,如此一來,若是匈奴再犯,那麼百姓們為了自身利益,也會盡力阻擋,朝廷便不必再派兵駐紮。

而另一種則是以夷制夷,匈奴在外有不少樹敵,均是遊牧民族,若是與這些人聯合,讓他們在外與匈奴交戰,那麼匈奴也就不會再如此跋扈。據晁錯的研究,匈奴之所以能夠數次攻入邊塞,是因為他們是以騎兵為主,極大的壓制了漢朝的步兵,但其餘遊牧民族則能夠很好的突破這一難點。

西漢名士晁,一生忠心最後卻死於腰斬,他究竟有沒有錯處?

後來漢文帝則是採用移民實邊之策,而以夷制夷之法,則在漢武帝時期發揮了最大作用。根據晁錯的步兵難治騎兵一說,漢武帝將戰爭中歸降的匈奴及其餘遊牧民族之兵納入麾下,漢軍的騎兵也就越來越充沛,成為匈奴的一大難題。

對於諸侯的野心,晁錯早在漢文帝時期便提出削藩之法,然而這時的漢文帝,重心更多的都放在社會發展上,應當穩紮穩打,不願冒險,於是並未採納此意見。在漢景帝繼位後,晁錯又再次提出此法。

西漢名士晁,一生忠心最後卻死於腰斬,他究竟有沒有錯處?

在漢景帝還是太子時,晁錯便是其老師,而在漢景帝登基後,一向對於晁錯都是無比信任,可以說是言聽計從的。但在晁錯又一次提出削藩後,漢景帝卻一改從前,並不採納。

這是因為,此時的漢朝諸侯國頗多,其中吳國發展最快,其實力不容小覷,要是真的採納了晁錯之法,那麼吳國定要奮起反抗,到時,能否戰勝吳國,可就是個問題了。再就是,各諸侯皆與漢天子流著同樣的血脈,如此行為,乃是骨肉相殘,恐遭人詬病。

西漢名士晁,一生忠心最後卻死於腰斬,他究竟有沒有錯處?

然而,在漢景帝駁回晁錯此法後,晁錯依舊堅持上諫,在漢景帝將其封為御史大夫時,晁錯更是直接在朝上提出削藩。漢景帝拿他沒有辦法,於是讓眾臣討論此事,但此事非同小可,稍不注意就引火上身,因此並無人敢言。

但晁錯實在太執著,依然堅持想法,將自己置於尖刀利刃之上,就連其父都大老遠跑來勸阻他,服毒自盡後亦未能勸服晁錯。後來,漢景帝拗不過晁錯,最終決定削藩,可想而知,晁錯已被各諸侯視為眼中釘。

西漢名士晁,一生忠心最後卻死於腰斬,他究竟有沒有錯處?

公元前154年,在削藩之策開始後,吳王果真發動叛亂,而歷史上著名的“七國之亂”也就此開啟。漢景帝與晁錯沒有想到激起的水花如此大,一時間未有解決之法,於是猶猶豫豫,不知是否要戰,而漢景帝不願開戰,要求和平處理。

就這樣,傾向於求和的漢景帝,將晁錯推向了死亡的邊緣。在晁錯敵對的讒言下,漢景帝對他愈發不信任,後又逢晁錯提出一法,那就是讓漢景帝親自出徵,自己則坐守於此,這讓漢景帝好生生氣,於是下令誅殺晁錯。

西漢名士晁,一生忠心最後卻死於腰斬,他究竟有沒有錯處?

晁錯一生衷心為國,最後卻死於最殘忍的刑法之一腰斬,這都是樁樁件件的事情累積而成。那麼大家認為,晁錯的這些提議,究竟有沒有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