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把弟妹楊氏納了,為什麼沒有納嫂子鄭觀音

菜單

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把弟妹楊氏納了,為什麼沒有納嫂子鄭觀音

李世民其實打過鄭觀音的主意,然而被對方一口拒絕了,此後李世民就不敢再動這心思了。

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把弟妹楊氏納了,為什麼沒有納嫂子鄭觀音

你沒看錯,堂堂唐太宗,在這種時候竟然慫了。

不過這不能怪李世民,換成誰遇到鄭觀音這樣的女子,都要認慫,畢竟誰都承擔不起強納鄭觀音的代價。

公元626年7月2日,建立不久的大唐,變天了。

這一天,秦王李世民設下了歷史上最著名的殺局:“玄武門之變”,將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雙雙除掉,掃除了自己繼承皇位的最大障礙。

接著他脅迫唐高祖李淵立自己為太子,總攬國政,沒過多久李淵便宣佈退位,李世民正式登基稱帝,成為了萬人景仰的唐太宗。

李世民在除掉李建成和李元吉後,接著又做了兩件事。

其一,以唐高祖李淵的名義,將二人子嗣統統除去。斬草除根,以絕後患。

其二,將二人家中女眷統統收入宮中,加以看管,避免她們被別有用心之人利用。

結果,別有用心之人沒出現,倒是李世民自己打起了這些女眷的主意。準確說,是打起了齊王妃楊氏和廢太子妃鄭觀音的主意。

不過,這兩位條件、家世都差不多的女子,結局卻大不相同。

先說說楊氏,她是隋朝觀王楊雄的侄孫女,可謂是出身名門。他與李元吉的婚姻,則是典型的聯姻。

因此,楊氏和李元吉並沒有什麼感情。甚至可以說他們夫妻感情不和睦,畢竟李元吉實在是太醜了。

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把弟妹楊氏納了,為什麼沒有納嫂子鄭觀音

據說李元吉剛出生的時候,就因為他的長相被其親生母親竇皇后所嫌棄。竇皇后實在受不了了,竟派人將其抱出宮丟掉。

虎毒不食子,能讓親生母親做到這種地步,可見李元吉醜到什麼程度了。

而嫁給這樣的人,楊氏想死的心都有了,她能和李元吉有感情才奇怪了。

加上她沒能為李元吉生下兒子,李元吉也不待見他。可想而知,楊氏在齊王府的日子過得並不快樂,甚至可以說是一種煎熬。

原本她的一生就這麼度過了,平淡無奇,毫無波瀾。

然而,一場玄武門之變卻徹底改變了楊氏的人生。

她不喜歡的夫君李元吉不在了,然而她自己的處境卻更加糟糕。

她和齊王府的女眷們離開了富麗堂皇的齊王府,搬進了皇宮中。

雖說是皇宮,不過她們住的是冷宮,一群女子住在幾間小屋裡,還被人嚴加看管。

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把弟妹楊氏納了,為什麼沒有納嫂子鄭觀音

加上李元吉的兒子都被賜死,楊氏一個弱女子,自然整天擔驚受怕的,擔心哪天就步了李元吉父子的後塵。

求生欲能激發人的潛能,此話不假。此後,楊氏想方設法地尋找機會,改變自己的命運。

她明白,當今天下只有一個人能做到此事,那就是已經當上皇帝的李世民。

然而她一個罪人妻子,想見皇帝難於登天,因此她就這樣在冷宮裡一待就是十幾年。直到貞觀晚期,才得到李世民的寵信。

楊氏的上位,有些讓人猝不及防。一個在冷宮呆了十幾年的王妃,是如何重見天日的呢?史書中沒寫,但是我們看看當時發生了什麼,就能推敲出事情的經過。

李世民繼位之初,曾下旨追封李建成為息隱王,追封李元吉為海陵郡王。

李建成從皇太子降格為親王,而李元吉則從親王降格為郡王,加上二人的諡號都是中下水平,可見這道旨意是為了嚴懲二人,警告其黨羽。

而到了貞觀十六年,李世民的統治早已穩固,為了給自己做點形象工程,他重新追封二人。

李建成恢復了皇太子的身份,而李元吉則被改封為巢王,恢復了親王的身份。

隨著二人身份的變化,其家眷的身份自然也會隨之變化。

皇帝施恩,下面的人自然要謝恩了,於是楊氏以巢王妃的身份得以面見李世民,向其謝恩。

這一見面不得了,李世民直接不放人了,從此之後楊氏便住進了李世民的後宮中,成為了李世民的人。

其實,會有這樣的結果並不奇怪,畢竟楊氏早就豔名遠揚,是當時少有的絕代佳人。

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把弟妹楊氏納了,為什麼沒有納嫂子鄭觀音

自古英雄難過美人關,李世民自然不能例外。

此後,李世民對於楊氏是恩寵有加,而楊氏也從李世民那裡第一次體會到了被愛的感覺。

據說,此後楊氏獨寵於後宮,雖然有些誇大之嫌,但是應該也差不多了。

因為,楊氏曾經離皇后之位只有一步之遙。

長孫皇后去世後,皇后之位空懸。

皇后母儀天下,乃是天下女子的表率。皇后之位長期空著,就國家治理上來說,是極不合適的,於是李世民想讓楊氏上位。

然而此事剛一提出,便遭到了魏徵的強烈反對,在魏徵看來,皇后母儀天下,德行最重要,然而楊氏水性楊花,德行有虧,沒資格當皇后。

李世民一看沒戲,此事便不了了之了。

此後,楊氏便安居後宮。再後來,她為李世民生下了一個兒子,便是曹王李明,這個兒子後來還被過繼給了早亡的李元吉。

而李世民自始至終也沒有給楊氏一個承諾,就讓她頂著巢王妃的頭銜度過了餘生。

我們再來看看鄭觀音。

鄭觀音的出身、遭遇和楊氏類似。

她出身於榮陽鄭氏,一樣也是名門望族之後。而她嫁給李建成,一樣也是聯姻。

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把弟妹楊氏納了,為什麼沒有納嫂子鄭觀音

然而和楊氏不同的是,鄭觀音和李建成的感情不錯。

李建成被殺的時候,生有五子,全是鄭觀音所生,而且沒有關於李建成其他妾侍的記載,都很能說明問題。

玄武門之變後,鄭觀音和楊氏一樣,也被關進了冷宮。

鄭觀音的容貌也不輸給楊氏,關於他的美貌,史書中是這麼寫的:

“淑韻娉婷,明月皎星河之夕;韶姿婉娩,和風泛桃李之蹊。”

翻譯成人話就是,鄭觀音的美貌超凡脫俗、世間難尋。

對於這樣的佳人,李世民自然不會放過了,畢竟楊氏就是最好的例子。

雖然史書上對於此事沒有記載,但是鄭觀音的墓碑上卻暗示了一切。

她的墓誌銘寫道:“昔有陶嬰、梁寡,勵節在於衡沁。”

這陶嬰、梁寡都是古代赫赫有名的忠貞烈女,他們的事蹟經過讀書人的大肆宣揚為時人所知。將鄭觀音比作陶嬰、梁寡,本身就很能說明問題了。

既然是忠貞烈女,那麼必然有人打她主意,而且這個人身份還不低,最後卻被鄭觀音給拒絕了。

以當時的時局來看,符合條件的人只有身為皇帝的李世民一人了。

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把弟妹楊氏納了,為什麼沒有納嫂子鄭觀音

大概鄭觀音和楊氏一樣,也是入宮謝恩,結果被李世民一眼看上,想留在身邊。然而和楊氏不同,鄭觀音嚴詞拒絕了李世民的要求。

和很多人預想的不一樣,李世民並不敢強來,最終只得悻悻而歸。

而鄭觀音則在冷宮中與自己的女兒相依為命,平平淡淡地度過了一生。雖然生活條件遠不如楊氏,但是也少了很多煩惱,也算是有得有失吧。

我們可以看出,李世民其實對二女都有意思,然而他最後只納了楊氏,卻沒有納鄭觀音,這是其多方面反覆權衡後的結果。

首先,是出於政局上的考慮。

前面說過,楊氏背後的隋朝王室,而鄭觀音背後則是榮陽鄭氏,都是當時在地方上非常有勢力的名門望族。

這些名門望族,都是地方上的地頭蛇,甚至可以說是土皇帝,在地方上,他們的話可比李世民的聖旨管用多了。

這也就是李淵當初會選擇和這兩家聯姻的原因。

現在李建成和李元吉都不在了,李世民想要坐穩這個皇位,自然要重新籠絡這兩家。

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把弟妹楊氏納了,為什麼沒有納嫂子鄭觀音

其實納不納二女,根本不重要,對於李世民來說,他只要表達出這樣的想法就夠了。因為他需要的只是向兩家大族傳達善意,希望對方支援自己罷了。

實際上,納還是不納,主要還是個你情我願的事情。

楊氏想要過上好日子,所以願意和李世民在一起。

而鄭觀音是個貞潔烈女,直接拒絕了李世民。

至於有些人說李世民寵幸楊氏是為了籠絡楊家,而不敢碰鄭觀音是怕得罪鄭家,簡直是無稽之談。

楊氏和鄭觀音的背景半斤八兩,怎麼可能寵幸一個是籠絡,寵幸另一個就是得罪了?這些人自己的邏輯都是混亂的。

就算李世民強來,導致鄭觀音自盡,也不會影響他和鄭家的關係。對於一個家族來說,一個女子的死活無關緊要。不然,她們也不會被用來聯姻了。

其次,是李世民個人的原因。

如果你留心就會發現,相較於李建成這個競爭對手,李世民反而更痛恨李元吉。

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把弟妹楊氏納了,為什麼沒有納嫂子鄭觀音

最好的證據便是,李世民當上皇帝后,給他們二人上的諡號。

李建成的諡號是“隱”,意思是說李建成“本性難移,言過其詞”。這個諡號屬於中等諡號,其貶低李建成的成分較少,更多的是給人訓斥的感覺。

在我看來,這說明李世民雖然不喜歡李建成,但是還算認可這個競爭對手。

而李元吉的諡號是“刺”,意思是說李元吉“忘恩負義,剛愎自用”。這妥妥的是在罵李元吉,而這個諡號也屬於下等諡號。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李世民對李元吉的恨意遠超李建成。

這大概和李元吉在玄武門之變中的表現有關。

玄武門之變當天,李建成與李元吉意識到大事不妙,掉頭就跑。

李建成還好,被李世民一箭射死,而李元吉的反抗就激烈多了。

他先是向李世民連射三箭,好在都射空了。

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把弟妹楊氏納了,為什麼沒有納嫂子鄭觀音

後來李元吉被人射落馬下,碰巧李世民也因為馬匹受驚而落馬。

李元吉一看,只要幹掉李世民就還有一線生機,也許還能繼承皇位,於是便上前拼命。

他企圖用弓弦勒死李世民。

說實話,李元吉差一點就成功了,好在此時尉遲恭前來救駕,李元吉自知不是尉遲恭的對手,只得丟下李世民逃命,最後被誅殺。

也就是說,李元吉差點要了李世民的小命,而這也是李世民這輩子距離死亡最近的時候。

站在李世民的角度來看,他必然恨死李元吉了。

雖然李元吉已死,但是李世民的恨意依然未消。

於是,當他見到楊氏的時候,一個瘋狂的計劃浮現在腦海中。

李世民一邊寵幸楊氏,一邊不給她一個名分,依然讓他掛著巢王妃的頭銜,就是為了讓巢王李元吉丟臉。

這還不算完,他還和楊氏生了個兒子,並且將這個兒子過繼給李元吉。

美其名曰是為兄弟留個後人。

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把弟妹楊氏納了,為什麼沒有納嫂子鄭觀音

實際上卻是在噁心李元吉,雖然看上去李元吉有妻有兒,結果他的妻兒都是李世民的,沒有深仇大恨,誰能做到這種地步?

因此,李世民納楊氏,實際上是為了報復李元吉。

就算楊氏拒絕,李世民也會強來的。

前面已經解釋過了,楊家不會為了楊氏和李世民翻臉的。

至於李世民想立楊氏為後,應該也就隨口說說,不然不至於魏徵一反對他就絕口不提了。

反觀鄭觀音,李世民沒有那麼強烈的執念,既然她拒絕了李世民,李世民也就不強求的,畢竟強扭的瓜不甜。

最後,則是鄭觀音的個人原因。

前面我們提到過,鄭觀音與李建成夫妻感情極好,還生了五個兒子。

結果李世民不僅殺了李建成,還斬草除根,將他的五個兒子都處死了。

站在鄭觀音的角度來看,她的夫君、兒子都死於李世民手中。

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把弟妹楊氏納了,為什麼沒有納嫂子鄭觀音

無論是作為妻子還是作為母親,鄭觀音都恨透了李世民。

她能拒絕李世民已經算很剋制、很理智了,畢竟她還有家人,尤其是身邊還有一個女兒,她是有所顧慮的。

如果李世民真敢強來,鄭觀音就敢讓李世民領教一下什麼叫血濺五步。

李世民這麼聰明的人,對此自然心中有數,既然鄭觀音不願意,他也就不敢強來,畢竟鄭觀音雖美,那也要有命消受呀。

本來李世民納鄭觀音的動力就遠不如納楊氏,何必自尋煩惱呢,放走鄭觀音才是最佳選擇。

正是因為以上種種原因,導致了楊氏和鄭觀音這兩個身世、境遇相似的女子,有了完全不同的結局。

楊氏雖然看上去過得挺不錯,但是李世民連個名分都不肯給他,很多人更是不齒她的行為,她心裡的苦誰又知道?誰又在乎?

至於鄭觀音,雖然看上去日子過得清貧,沒有榮華富貴,但是也少了許多煩惱,最重要的是,她有女兒陪伴身邊,對於喪夫喪子的她來說,這已經足夠了。

在這裡不得不佩服李世民,只不過在後宮納個妃子而已,他卻能有著如此多的算計,難怪李建成和李元吉加起來都不是他的對手。李世民能當上皇帝,絕非運氣,而是靠的實力,李建成輸得不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