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劉邦建立漢朝,劉秀建立漢朝,都是漢朝,為何還要分為西漢和東漢

菜單

劉邦建立漢朝,劉秀建立漢朝,都是漢朝,為何還要分為西漢和東漢

公元9年,各諸侯封地接連上書稱發現巨石、木人等奇觀,當西漢王朝的“攝皇帝”王莽在未央宮觀賞運來的奇珍異寶時,瞬時間風起雨湧。待風平浪靜後,大殿前的石頭上赫然顯現出“天令”一書。

加上這一時期民間流傳出諸多如“黃帝金冊書”、“天帝行璽圖”等物品,好似漢高祖劉邦從天上下發敕令。“攝皇帝”王莽就這樣“勉為其難”地接受了漢帝劉嬰的禪讓,登基為帝,國號“新”。

天下歸於王氏,可昔日朝堂上的劉氏集團的反應卻並不強烈。原因在於,王莽在鋪設帝位的道路上,對他們極盡拉攏,他們雖為高祖子孫卻盡得王莽之利。

當各方勢力都在為自己擁立新帝的行為沾沾自喜之時,他們不會想到,更大的變革即將到來……

天命歸劉

新朝建立後,王莽推行了一系列超出時代發展的改革,導致社會矛盾、民族矛盾空前激烈,地方動亂頻頻。此外,對內王莽還深陷宮廷鬥爭之中,無法自拔。

因為新朝的法律嚴苛,百姓隨意舉動都有可能惹來殺身之禍,旱災蝗災頻發,徭役日漸沉重,富人尚且保護不了自己的財產,何況窮人?會稽、琅琊、綠林山、泰山之地百姓紛紛舉兵,青州、徐州之民老弱者死於道路,壯者“逼上梁山”。

公元22年,南陽人劉縯與弟弟劉秀起兵,投奔綠林軍。二人南征北戰,他們的親族二十多人犧牲在戰場上,可謂滿門忠烈。次年,更始帝劉玄被綠林軍推舉為帝,為了強調自己的正統性,仍沿用“漢”為國號。

昆陽一役,劉秀軍借盡天時之利,以少勝多殲滅新軍十萬餘眾,威震天下,各地一起勢頭更加迅猛,劉縯則因功高震主,引來殺身之禍。

這年八月,漢軍向長安城發動最後的總攻,城中百姓紛紛響應,舉火焚燒明光宮,開城獻降。王莽退入建章宮,王邑、王盛等人戰死,王莽於內室被商人杜吳斬首,新朝滅亡,國祚14年。

劉秀因在此期間立有大功,被更始帝任命為大司馬,先後吞併河北軍、赤眉軍大部。劉玄見形勢大好開始痴迷於酒色,後宮韓、趙二夫人淫亂朝政,劉秀則趁機征戰沙場,嚴整軍紀,積攢實力,自稱“蕭王”。

公元25年,劉秀稱帝,身為漢景帝之子劉發一脈,他仍沿用“漢”為國號,改元建武。失去劉秀的玄漢政權如中空藤蔓,很快被赤眉軍擊敗,長安陷落,劉玄本人在大殿上磕頭如搗蒜,還是難逃一死。

東漢王朝

劉玄死後,劉秀吞併了劉茂、劉嘉、劉賜等勢力,將長安的赤眉軍團團包圍,嗜血好殺的赤眉軍舉火焚燒宮室、民宅,肆意殺戮百姓,意在給劉秀軍留下一座空城。

劉秀卻並不急於攻城,他派鄧禹祭拜漢朝祖廟,並取出漢陵中十餘位皇帝的神位。因長安連年戰亂,已破敗不堪,劉秀便將洛陽為新都城,將長安城漢陵遷至洛陽。

眼見關中已定,南方的劉賜、王常相繼歸降。次年,赤眉軍偽皇帝劉盆子以下三十餘人出營投降,自此,縱橫中原八年,席捲關東三輔的赤眉之亂歸於平息。

劉秀又以緩兵之計,與隴右結交,以急行軍攻伐北方的彭寵。彭寵侍從子密趁其齋戒休息之時,將他綁在床上,又假傳詔令讓官員各自散去,押來彭寵王后,讓她收拾出金銀珠寶,隨後將二人斬殺。子密將首級裝入袋中,騎馬飛奔歸降劉秀。

燕地彭寵、隴右隗囂、川地公孫述、西北盧芳盡數被滅,從綠林聚眾于山上算起,到如今天下大勢重歸劉漢,整整19年,中原大地終於恢復統一,漢朝政權得以延續。

劉漢天下

史書上,將劉秀所開創的朝代稱為“東漢”,可劉秀起兵時卻打著恢復“西漢”祖業的旗號。其實要弄懂這個問題並不困難,劉邦的政權之所以稱為“西漢”,就是因為其都城位於中原之西;而劉秀建立的“東漢”因定都於長安,位於中原之東,故稱“東漢”。

劉秀選擇洛陽為都城的原因不僅是因為舊都長安殘破,更深層次的考慮則是洛陽之地劉秀勢力盤踞,更利於他對天下局勢的把控。這與當年劉邦佔據川地而睥睨天下一般。

當年劉邦就是坐擁天府之國的川地,退可避關中之險,進可攻三秦之地。讓劉邦以十萬之眾,對抗項軍百萬虎狼。

在制度方面,劉秀建立東漢後,將之前王莽新朝頒佈的法律條例悉數廢除,將西漢的制度典章沿襲下來。

與西漢王朝不同的是,劉秀對於世族大家的態度與西漢皇帝截然不同,他很清楚這些豪強對劉氏政權的作用,於是極盡拉攏,為了強化這種結盟,劉秀連后妃的選納制度都直接向名門傾斜。

與西漢相比,東漢皇宮中的妃子幾乎都出自於名門望族,造成東漢的政治生態環境上出現了西漢不曾上演過的皇權與士族的依賴關係。兩者雖統稱為漢朝,但在對世家大族的態度上卻有著千差萬別。

可以說,東漢的劉氏政權,是一個徹徹底底代表地主階級利益的統治集團,門閥士族在這一時期得到飛速發展,為了賺取更大的政治利益,這些名門望族就必須將手伸向皇權,於是在東漢的皇宮之中上演了比西漢更混亂的權力鬥爭。

東漢中後期外戚、宦官輪番上陣,東漢朝堂後期的混亂與西漢末年的外戚專權,加上中間存在了十四年的王莽新朝政權,無形之中給人造成了莫名的撕裂感,讓人很難將兩個銜接不上的朝代統稱為一體。

加上東漢二百年之後,蜀漢丞相諸葛亮一首《出師表》,“此先漢所以興隆也”、“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兩句,讓後世對西漢、東漢定性,人們對兩漢的稱為由此而來,印象也因此加深,很難將它們融為一體。

到了唐宋明清時期,人們透過對歷史的深層次研究,逐漸發現兩漢在政治、經濟、文化、思想上的異同,為了區分開了,史家便將劉邦建立的前漢稱為“西漢”,將劉秀建立的後漢稱為“東漢”,這樣做的目的也許只是為了單純的好區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