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秋颱風路徑,為何更加複雜多變?

菜單

秋颱風路徑,為何更加複雜多變?

澎湃新聞記者 姚似璐

今年第14號颱風“燦都”移動路徑不斷變化。據浙江省氣象臺9月13日9時釋出的氣象資訊快報,“燦都”將於今天中午到下午穿過舟山群島,之後在杭州灣到長江口一帶回旋少動,也可能在上海浦東到江蘇啟東一帶登陸,16日開始轉向東北方向移動。

受其影響,浙江沿海和浙北內陸地區大風強度大、舟山群島、嘉興、寧波北部、天目山區等降雨強度強、累計雨量大。

據中央氣象臺2015年編制的《我國颱風之最》,有3個颱風被錄入“路徑最複雜颱風”,包括1986年第16號颱風“韋恩(Wayne)”、1991年第19號颱風“耐特(Nat)”以及2001年第16號颱風“百合(Nari)”。其中,“耐特”和“百合”均在秋季生成,“韋恩”的生命週期也是在夏末秋初。

通常6月至8月生成的颱風被稱為“夏颱風”,9月至11月生成的颱風被稱為“秋颱風”。

針對秋颱風路徑多變、預測難度更大的特點,中國天氣網氣象分析師邵鵬稱,主要與影響秋颱風的天氣系統有關。秋季時,西風帶、副熱帶高壓、冷空氣等天氣系統相互博弈,不分勝負,因此變得忽東忽西、忽南忽北,提高了預測難度。

據中國天氣網統計,過去72年間,夏季生成颱風個數為833個,為颱風最活躍季節,秋季有821個颱風生成,僅次於夏季。秋季中,9月最活躍,平均登陸我國個數達到1。72個,僅次於颱風活動最頻繁的8月(1。94個)和7月(1。83個)。

與夏颱風相比,登陸我國的秋颱風登陸地點明顯偏南,多集中在華南地區。中國天氣網氣象分析師表示,這主要與副熱帶高壓位置變化有關。颱風一般沿著副熱帶高壓外圍活動,進入9月後,副熱帶高壓逐漸東退南移,颱風受到副熱帶高壓壓制,導致路徑也偏南。

儘管生成和登陸數量不及夏颱風,但秋颱風更易出現“狠角色”。據中國天氣網統計,1949年至2020年間,秋季生成的颱風中,超強颱風佔比27。9%,遠高於夏季的18%。秋颱風破壞力大是因為從春分開始,太陽直射點從赤道向北迴歸線移動,加熱了北半球熱帶海洋,海水熱量不斷累積,通常8月至9月海溫達到最高,海溫高有利於颱風生成和能量增強。同時,8月底至9月初,冷空氣開始活躍,增加了氣壓梯度,颱風中心附近風速加大,也有利於颱風強度增強。此外,由於秋季冷空氣逐漸增多,颱風更容易遇到冷空氣,兩者聯手往往激發猛烈降水,從而導致更大的災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