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唐朝女詩人李季蘭六歲時,寫了一首薔薇詩,其父為何搖頭嘆息

菜單

唐朝女詩人李季蘭六歲時,寫了一首薔薇詩,其父為何搖頭嘆息

“經時不架卻,心緒亂縱橫。”

很難讓人想象的出,這首詩出自一個六歲的女孩之手,但真實的情況就是這樣的,大唐女詩人在寫出這首《薔薇詩》的時候只有六歲。

唐朝女詩人李季蘭六歲時,寫了一首薔薇詩,其父為何搖頭嘆息

大唐是一個開放、包容的時代,而這種大唐特有的氣質在詩壇上表現得淋漓盡致,大唐叫得上名字的詩人不止數十位,有名的詩篇不止數百首,而這其中自然也少不了女詩人的身影。

比如李季蘭、薛濤、魚玄機和劉採春等,這就是著名的大唐四大女詩人。其中又以李季蘭性格最鮮明、詩情最為濃烈,她的一生極為絢爛,但是結局也極為悽慘,而這種悲劇在她六歲的時候似乎就已經註定了。

李季蘭出生在一個普通的書香之家,她聰慧非常,自小就得父親親自教導,六歲那年,被父親抱著在薔薇架下賞花,其父就想考考這個聰慧的女兒,讓她以眼前的薔薇來作一首詩。李季蘭略一尋思,脫口而出一首詩,其中有一句就是

“經時不(也寫作“未”)架卻,心緒亂縱橫。”

唐朝女詩人李季蘭六歲時,寫了一首薔薇詩,其父為何搖頭嘆息

李季蘭作完這首《薔薇詩》後,就等著父親誇獎她,但是她的父親不僅沒有表揚她,反而搖頭嘆息,他並不是覺得這首詩寫得不好,只是這其中的寓意讓他擔心。詩中的“不架卻”諧音可不就是“不嫁卻”嗎?六歲的李季蘭就能有這樣的見識,那大了還了得?

其父認為

“此女聰黠非常,恐為失行婦人。”

沒想到後來的李季蘭真的應了其父的話語,正所謂

“士有百行,女唯四德”

,而李季蘭偏偏不是這樣的,這也註定了她的特立獨行,好在大唐本就是一個開放包容的時代,因此,李季蘭並沒有不容於時代。

十歲之後的李季蘭被父母送到了道觀,不知道這是父母的意思,還是李季蘭的意思,很多人認為這是她的父母為了規範她的行為所以才決定將她送往道觀,但四姑娘更傾向於這是李季蘭自己的主意,她不願意嫁人,不願意過普通女子那種相夫教子的生活,所以才說服了自己的父母,成為一名女道士。

唐朝女詩人李季蘭六歲時,寫了一首薔薇詩,其父為何搖頭嘆息

等李季蘭及笄後,漸漸名聲顯於外,《唐才子傳》記載:

“美姿容,神情蕭散。專心翰墨,善彈琴,尤工格律。當時才子頗誇纖麗,殊少荒豔之態。”

這是一位才華橫溢又不拘世俗的女道士,我們知道,大唐的女道士並不是我們所想的那種拘於道觀,不問紅塵的人。相反,當時的女孩子之所以成為女道士,只不過想過相對自由的生活,她們不願意嫁人,不願意圉於後院,所以才當了道士,來躲避淪為普通婦人的命運,比如太平公主也曾做過女道士。

這樣的女道士除了在穿著上符合道士的身份,其他的都不是,她們相比於普通女子,更加自由,甚至很多與男子多有接觸,有的更是生活比較混亂。

李季蘭成為女道士後,自然也不會真的圉於寺院的單調生活,她交遊文士,與不少的文人都有交往,也有過轟轟烈烈的愛情,但他們在她的生活裡突然出現,又突然離開,只留下李季蘭寂寞如蘭,因此她的很多愛情詩都是悲傷的。

唐朝女詩人李季蘭六歲時,寫了一首薔薇詩,其父為何搖頭嘆息

她曾

“與山人陸羽、上人皎然意甚相得。”

他們之間要說是愛情也可以,要說是友情也可以,但若說是愛情,則多半是暗戀,是單方面的,更多的是友情上的接觸。

李季蘭生病的時候,陸羽去看她,她還曾為此寫了一首《湖上臥病喜陸鴻漸至》,其中有一句是

“相逢仍臥病,欲語淚先垂。”

而與釋皎然的接觸就更有意思了,李季蘭曾寫過一首詩表白釋皎然,其中有一句是

“欲知心裡事,看取腹中書。”

是相當的大膽豪放了,但是她得到的迴應卻是很打擊人的。

釋皎然是什麼人?他是謝靈運的後代,也有說法是謝安的後代,總之家世不簡單,他在文學、佛學、茶學等方面的造詣頗高,唯獨對愛情不感興趣,對於李季蘭的真心,釋皎然直接回復了一首詩:

“天女來相試,將花欲染衣。禪心竟不起,還捧舊花歸。”

唐朝女詩人李季蘭六歲時,寫了一首薔薇詩,其父為何搖頭嘆息

當然李季蘭也不介意,和他們照常交往,她還和劉長卿的關係比較好,他們之間經常開玩笑。劉長卿得過疝氣,李季蘭直接說

“山氣日夕佳”

,劉長卿也不介意,回道

“眾鳥欣有託”

。可見他們之間的交情不淺。

而且,李季蘭確實在文學上造詣不錯,她寫過一首著名的《八至》詩:

“至近至遠東西,至深至淺清溪。至高至明日月,至親至疏夫妻。”

李季蘭生活在盛唐轉衰之際,唐玄宗聽說她的詩才後,曾將她召進宮中去。她在宮中待了一個多月,得到了豐厚的賞賜,然後才被唐玄宗放出宮去,她這第一次進宮的經歷還是挺愉快的,至少沒有毫髮無傷的離開了,但是第二次就沒有那麼幸運了。

唐朝女詩人李季蘭六歲時,寫了一首薔薇詩,其父為何搖頭嘆息

唐代宗晚年將李季蘭召進宮中,李季蘭一住就是好幾年,李豫登基之後,她依舊住在宮中,時間很快就到了783年,這一年的八月,李希烈圍攻襄城,李豫命舒王為幾道節度諸軍行營兵馬都元帥,領數鎮之兵攻打李希烈,又讓涇原諸道兵馬救援襄城。

只不過,當涇原兵長途跋涉到達長安後,並沒有得到什麼豐厚的賞賜,反而只有粗茶淡飯,這樣的待遇自然惹怒了這些人,於是就有了著名的涇原之變。李豫帶著一部分身邊的人倉皇逃往奉天,而李季蘭等人依舊滯留在宮中,

很快,長安城中就變了,朱泚被擁立為皇帝,他聽說宮中有一位著名的女詩人,就將她找出來,讓她作詩,為了繼續活下去,李季蘭不得不虛與委蛇,寫了讚美朱泚的詩。

這件事成為李季蘭永遠的汙點,等到784年,唐德宗李豫回到長安後,她也就迎來了自己的結局。作為皇帝,李豫怎麼可能容許別人背叛他?他下令將李季蘭亂棍打死。將一名女子亂棍打死,可見李豫對李季蘭的恨意有多重,可嘆一代佳人就這樣香消玉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