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震驚:寇準身為一代名相,為何結局卻那麼慘?

菜單

震驚:寇準身為一代名相,為何結局卻那麼慘?

作為一個重視文人的朝代,我國的宋代曾經出現過許多名相,比如號稱‘’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趙普、大刀闊斧進行改革的王安石、主持編纂了《資治通鑑》的司馬光等等。在眾多名相里,有一位尤其值得一提,他便是宋真宗時期的名相寇準。

震驚:寇準身為一代名相,為何結局卻那麼慘?

寇準品德、才華都十分出眾,而且是三十二歲就被宋太宗所器重,官拜樞密副使。真宗之時,契丹南下入侵,寇準更是說服真宗御駕親征,結果宋軍一轉攻勢,在澶淵之盟簽訂前隱隱佔據了主動權。靠著傑出的政績和剛直的性格,寇準在朝中算是非常德高望重,然而,他最終的結局卻是被一再貶謫,最終病逝在當時還是不毛之地的雷州。那麼,明明寇準擁有如此聲望和地位,為什麼結局卻是這麼慘呢?

震驚:寇準身為一代名相,為何結局卻那麼慘?

其實,寇準的含冤慘死,和一個關鍵人物有關,這個人就是王欽若。寇準十九歲就考中進士走入仕途,後來更是被太宗高度評價道:‘’朕得寇凖,猶文皇之得魏徵也。‘’受到如此殊譽,朝中難免會有人心存不滿,而王欽若就是其中一個。景德元年(1004),寇準官拜集賢殿大學士,而同年九月,遼國派出二十萬大軍南下攻宋,邊關告急書信甚至一日之間就送來了五封。

震驚:寇準身為一代名相,為何結局卻那麼慘?

在這種情況下,群臣劃分成了不同的陣營,而當時擔任參知政事的王欽若就因為生在江南而上書建議真宗遷都金陵以避鋒芒。然而,後來真宗叫來寇準詢問意見,寇準明知遷都提議是王欽若所提,但還是對真宗表示,應該殺掉提這個建議的人,因為宋軍有戰勝的把握,而在這種時候提議遷都,捨棄祖宗打下的基業,那無疑是愚蠢的行為。

被寇準間接指責,王欽若原本的嫉妒變成了怨恨,而寇準為了防止他繼續影響真宗的判斷,便將其調到了位於今河北大名一帶的天雄軍。另一方面,寇準苦苦勸說,終於讓真宗同意了御駕親征,邊關將士原本處於劣勢,但見到皇帝親至,頓時大受鼓舞,甚至隱隱改變了戰局,能夠稍微佔據上風。

震驚:寇準身為一代名相,為何結局卻那麼慘?

然而,原本宋軍是很有可能獲得最終勝利,將遼國人趕跑的,但宋真宗卻沒有戰爭勝利的自信,他不斷嘗試與遼國蕭太后溝通,希望能夠簽訂停戰協議。儘管寇準十分不願意,但正所謂皇命難違,一看真宗鐵了心要求和,他也是實在沒法阻攔。就這樣,儘管宋朝已經擺脫了劣勢,但仍然因為真宗的缺乏決心被迫與遼國簽訂了著名的澶淵之盟,規定宋、遼互為兄弟,且宋每年給遼白銀絹布以示‘’友好‘’。

原本,宋真宗是沒有想到能如此輕鬆解決邊境問題的,否則他也不會認為遷都的提議有可取之處了,如今能夠以澶淵之盟的代價結束戰爭,他已經是非常滿意了。當然,如果不是寇準一再堅持御駕親征,遼國很可能根本不願意與宋和談,因此,澶淵之盟的簽訂,要多虧了寇準。真宗明白這個道理,於是回朝後對寇準更加敬重,而這,卻也為其吸引來了更多的嫉妒和怨恨。

震驚:寇準身為一代名相,為何結局卻那麼慘?

如果把寇準的故事拍成電視劇,那王欽若一定是其中的大反派,他結束外任回到京城後,就開始了寇準的報復。為此,他找到了真宗,並詢問說,陛下如此敬重寇準,是因為覺得他有功於江山社稷嗎?真宗點頭稱是。隨後,王欽若又故意問道,澶淵之盟明明是一件恥辱的事情,為何陛下不以為恥,反而認為是寇準對社稷做出的貢獻呢?

聽了王欽若的話,真宗有些疑惑,他當即詢問為何是恥辱。王欽若答道,澶淵之盟實際上就是所謂的城下之盟,是敵人兵臨城下後為自保而簽訂的屈辱條約。而且,寇準請求皇上御駕親征,就宛如一個賭徒孤注一擲,將自己的籌碼全部押上一般,只不過是以真宗的性命為籌碼。儘管王欽若的這番話很明顯是否定了寇準的可取之處,將其描繪成一個為達自己目的不惜犧牲君主的小人,但真宗卻對此有些認同,因此逐漸對寇準冷淡了起來。

震驚:寇準身為一代名相,為何結局卻那麼慘?

景德三年(1006),在王欽若及其同黨的反覆排擠之下,寇準被免去相職,遠派為了陝州知州。十三年後,參知政事丁謂想要利用寇準的聲望,便邀請其回京擔任宰相,但性格剛直的寇準沒有因為丁謂對自己的幫助而加入其黨派,反而是多次向真宗直言丁謂的奸猾,提醒皇帝不可對其重用。見寇準無法為自己所用,丁謂索性誣告其謀反,並瞞著病重的真宗將其貶到了偏遠荒蕪的雷州。

天聖元年 (1023),六十多歲的寇準病逝於雷州簡陋的屋中,而直到十年之後,仁宗才為其昭雪。總的來說,作為一代名相的寇準之所以結局悲慘,其實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性格剛正不阿,又憑藉能力才華獨得恩寵,結果就引來了小人的攻擊和加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