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清代湖南一對夫婦沒有孩子,卻創辦洞溪書院成為瀏陽八大書院之一

菜單

清代湖南一對夫婦沒有孩子,卻創辦洞溪書院成為瀏陽八大書院之一

大家好,我們的大橙橙聊生活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之前寫過東鄉的圍山書院、獅山書院和南鄉的文華書院,清代瀏陽八大書院中,東鄉一共有三座,除了東門的圍山書院和古港的獅山書院外,還有張坊的洞溪書院。一說到洞溪書院,就不得不提書院的創辦人張良贊、陳氏夫婦。而末齋作為關注方誌、族譜的文史愛好者,由於之前一直沒有找到張良贊家族的族譜,本應該在寫完圍山書院就緊接著寫洞溪書院的計劃落空了。不過最近非常巧合的是,居然找到了張良讚的家族張坊清河張氏的族譜,1942年修的《瀏東張坊大全族譜》。

清代湖南一對夫婦沒有孩子,卻創辦洞溪書院成為瀏陽八大書院之一

事情還得從1936年的《瀏陽餘氏族譜》說起,之前在該譜中發現一個非常相似的記載,卷八的白石龍公世系跟卷十一守一公世系,其中有五代對應的都是明景泰七年(1456年)丙子科舉人餘浹、成化十四年(1478年)貢生餘昇、弘治三年(1490年)貢生餘正、正德元年(1506年)貢生餘藝以及處士餘自修,這五位都是在《瀏陽縣誌》上有記載的人物。明明是瀏陽的餘氏家族,為何會跟張坊的張氏家族扯上聯絡呢?

清代湖南一對夫婦沒有孩子,卻創辦洞溪書院成為瀏陽八大書院之一

因為《瀏陽餘氏族譜》白石龍公世系中貢生餘昇(譜名餘承恆)的夫人張鳳娘是永樂戊子(1408年)科舉人、雲南參政張鉞的女兒。原本末齋是想透過找到姻親家族的族譜記載,來佐證這五代五位到底應該屬於哪一個世系的。

清代湖南一對夫婦沒有孩子,卻創辦洞溪書院成為瀏陽八大書院之一

所謂“無心插柳”吧!找到的舉人張鉞(譜名張虞狄)家族,不成想竟就是洞溪書院張良贊(譜名張懷左)家族。

瀏陽東鄉張坊清河張氏(孝友堂)

遠祖張泰亨,諱會嘉,號禮庵,從金華徙居分寧,泰亨公次子張玉淵,字靜爾,號涵山,行二念郎,其裔孫張效貴,原名興貴,字宏聲,從分寧遷居瀏陽張坊,為瀏陽張坊清河張氏始遷祖。

字派:

會玉仕靖志,輔相重廷儀。詩書崇孔孟,禮樂效唐虞。

彬雅勷國政,碩彥定邦畿。懷才以待聘,秉道自光輝。

繼述承鉅典,科第應昌期。世緒宗功啟,貽謀厚德基。

世系:

張效貴——張唐昭(原名漢昭,字明德 )、張唐晰(原名漢晰,字育圭)——張虞洪(原名元洪,字其長)、張虞吉(原名元吉,字耀生)、張虞祿(原名元祿,字御欽)、張虞狄(原名元狄,字必達,官諱鉞)、張虞泰(原名元泰,字嶽尊)、張虞盛(原名元盛,字正興),張虞福(原名元福,字天錫)——(除泰公無傳外,其餘六公衍為六大房)

清代湖南一對夫婦沒有孩子,卻創辦洞溪書院成為瀏陽八大書院之一

由於找到的《瀏東張坊大全族譜》只是殘卷,並沒有在世系中找到張良贊(張懷左)的記載,只見到張鉞(張虞狄)的記載:“張虞狄,唐昭之四子,字必達,官諱鉞,明永樂戊子(1408年)科舉人,敕封戶部員外郎,歷雲南參政,原建有牌坊,故洞溪遂以張家坊傳。今老屋場即鉞公故宅基址,所置棋皼(gu)石跡尚有存焉者。其血柱坳楊梅嶺之中途(上洪雙坑)原建有橋亭,至今以張公橋、張公亭名。葬東鄉一都上洪冷水江錦被蓋。配宋氏,封楚國夫人,生二子:孟爵、孟吳。”並沒有張鉞女兒的記載。

清代湖南一對夫婦沒有孩子,卻創辦洞溪書院成為瀏陽八大書院之一

而在《瀏東張坊大全族譜》卷首的營建中,見到了洞溪書院的記載。“洞溪書院,道光十六年(1836年)丙申七月十三日申時建,十四世祖例貢生良贊,派諱懷左,又名德清,六旬無嗣,因繼嗣不立,與妣陳孺人獨創義學,原名良塾祠,捐金六千餘緡,捐田種一十四碩,收租二百六十一碩為脩金、膏火費,附塾店宇三所,院凡五進,齋房四十六間,床榻、器皿復費數百金。同治丁卯(1867年)為匪所爇(燒),今始復。因眾姓助捐,邑侯蕭品三改今名。道光末經中臣駱公炳章(湖南巡撫駱秉章,廣東花縣人)詳請諮部事,上公夫婦得旌表建坊,並題“急公好義”以表其閭。復捐興賢祠金三百二十兩,崇祀鄉賢”。

清代湖南一對夫婦沒有孩子,卻創辦洞溪書院成為瀏陽八大書院之一

從《瀏東張坊大全族譜》中的瀏東張坊山水全圖看,洞溪書院所在的位置叫大福園,在其下游的洞溪市,過了才公橋(張定進建),還有一座碧峰書院(並非碧舉書院),同樣記載在《張氏族譜》營建。碧峰書院也叫碧峰書室,乾隆四年(1739年)建,光緒六年(1880年)庚辰重建,費錢八百六十串。三棟,上棟文昌宮,大廳一間,正房四間,上廂房二間;中棟講堂一間,正房四間;前棟大廳一間;前棟左右店宇二所,門首餘屋四間。上棟後廚房一間,後抵小河,左右抵簷水,前抵田,為後賢讀書處。祀文昌帝君、魁星尊神。有張邑侯宏燧(江蘇青浦舉人,乾隆二十一年任瀏陽知縣)題匾額曰:“畲經齋”,並贈跋語,又有“鳴鶴樓”俱匾額。前棟天井於民國十三年(1924年)甲子,由聘士捐助洋八十元改為亭子,惟門首兩邊店宇被毀,今幸右店恢復,規模遠不及昔,而左店僅存遺址。

除了洞溪書院、碧峰書院,原來在張坊張氏祖祠的左側,曾有一座建於1924年的超然學校,學校有禮堂一間,右邊正房一間,左邊教務室一間,教學室一間,當時的學生在前面的過廊整理隊形。

清代湖南一對夫婦沒有孩子,卻創辦洞溪書院成為瀏陽八大書院之一

光緒三十一年(1903年)洞溪書院改為學堂,到1930年改為列寧學校,後來學校被毀,重建後多次改名,到1987年定名為現在的洞溪中心完全小學。

在同治《瀏陽縣誌》選舉志中,永樂六年(1408年)戊子科舉人,除了張鉞,還有一位張謨(歷任江西宜春、直隸滑縣、浙江慈溪知縣)。而在《瀏東張坊大全族譜》卷二,張坊盛公世系中,張虞盛(張鉞六弟)的長子張彬昌(原名孟昌,字樸齋),“官諱謨,明永樂辛卯(1411年)科舉人,歷任江西宜春、浙江慈溪知縣”。張謨是張鉞的侄子,但同是張謨,一個是戊子科、一個卻是辛卯科,應該是族譜記載有誤。另外據明嘉靖版《瀏陽縣誌》記載的永樂六年戊子科舉人,張鉞是東鄉人,而張謨卻是北鄉人,不知何故?

參考資料:瀏陽《瀏東張坊大全族譜》,《瀏陽餘氏族譜》,《瀏陽縣誌》等。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