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清平樂:古代的流言蜚語,堪比網路暴力,范仲淹福康公主皆中招

菜單

清平樂:古代的流言蜚語,堪比網路暴力,范仲淹福康公主皆中招

網路暴力的殺傷力有多可怕?其實不用說,大家都心知肚明。從雪莉事件到肖戰事件,作為當事人他們何嘗不無辜?那些在所謂“替天行道”的幻覺下,將別人的言論上綱上線的時候,心中是否考慮過別人的感受呢?的確,在言論自由的當下,每個人都可以任意發表,但身為公眾人物的他們除去華麗的外表,何嘗不是一位普通人。

清平樂:古代的流言蜚語,堪比網路暴力,范仲淹福康公主皆中招

其實這樣的情況並不少見,無論在科技發達的今天,還是在封建社會的古代,它的殺傷力足可以讓一個人瘋,甚至死。雖然古代的資訊沒有現代這麼發達,但是就一個小小的四方城的流言,其威力都堪比網路暴力。就像熱播劇《清平樂》一樣,宋仁宗文治天下,實行言論自由,言官們可以隨意進諫,在加上自身的寬容仁慈,才造就了四十年的承平氣象,同時也成就了無數的文人雅士,比如晏殊、包拯、歐陽修、蘇軾、司馬光、王安石等,可謂是名臣輩出,這在歷史上所有的朝代中是絕無僅有的。

清平樂:古代的流言蜚語,堪比網路暴力,范仲淹福康公主皆中招

不過也正因為如此,言官的自由進諫,甚至是往死裡進諫,從而毀掉了不少人的前程,比如名將狄青、一生正氣的范仲淹、聰慧懂事的福康公主等等。若不是言官們的死諫,寬厚的宋仁宗都忍無可忍,或許他們的結局會更完美些。

清平樂:古代的流言蜚語,堪比網路暴力,范仲淹福康公主皆中招

狄青是宋朝難得的好將領,立下過汗馬功勞,也被宋仁宗封為樞密使(能和宰相平起平坐的職位)。在文治時期,一個武將能有如此成就,也算是走上了權力的巔峰。但正所謂“樹大招風”,狄青紅了以後,遭到文官們的多次彈劾,要求撤除任命。

清平樂:古代的流言蜚語,堪比網路暴力,范仲淹福康公主皆中招

不過宋仁宗並不是昏君,心裡很通透,所以對於這些彈劾造謠,他都不曾理會,依然重用狄青,而狄青自然也是十分小心。可是,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溼鞋,狄青即便再小心,也難免會出錯。京師發大水時,他帶著家眷居住在佛殿上,犯了忌諱,結果招來了不少的流言,甚至有人直接上書要求罷免狄青,其中還包括文學大家歐陽修。

清平樂:古代的流言蜚語,堪比網路暴力,范仲淹福康公主皆中招

因此即便宋仁宗重視欣賞狄青,也始終敵不過宰相文彥博的一句“太祖豈非周世宗忠臣?”狄青最終被外放,而且身邊不乏監視之人,結果鬱鬱而終。沒想到曾經馳騁疆場的狄青也殞沒於大臣的流言和皇帝的猜忌中。

清平樂:古代的流言蜚語,堪比網路暴力,范仲淹福康公主皆中招

而清正廉潔的范仲淹亦是如此。《清平樂》中的他直言敢諫,有學問,可以說是出能為將,入能為相。雖然一生並不遂人意,曾遭三次被貶,但卻深得宋仁宗的信任。慶曆三年,他還被宋仁宗提拔為副宰相,擔任改革先鋒。

在改革中,范仲淹好不手軟,裁撤冗官、提拔有才幹的官吏,對於貪腐官員也是毫不留情地一筆勾掉。有人曾說:“一筆勾了他容易,可你知不知道他全家都在哭!”范仲淹則不以為然:“一家哭總比一個地區都哭要好。”細想一下,似乎的確是這個道理。

清平樂:古代的流言蜚語,堪比網路暴力,范仲淹福康公主皆中招

正因為他新政期間的過於正直,以至於動了不少人的蛋糕,使得朝中對他的謗議越來越多,甚至在背後對他使絆子,離間他和宋仁宗之間的關係。最致命的莫過於朋黨之爭。大家都知道,歷朝歷代的皇帝是最忌諱朋黨的,宋仁宗也是最終沒能抵擋這樣的流言,將范仲淹發配到邊疆,慶曆改革歷時一年多也宣告失敗。

據說他後來病死在被髮配的路上,終年46歲。這位“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大政治家就此退出歷史的舞臺。不過他的新政雖然只有一年多,但卻效果顯著,也為後來的王安石變法開了先河。

清平樂:古代的流言蜚語,堪比網路暴力,范仲淹福康公主皆中招

至於福康公主,就更不用說了,她的聰明懂事不知道俘虜了多少人的心。只可惜一樁不喜歡的婚姻,讓她做了一些在別人眼中太隨意的事情,以至於被大臣們不斷諫言抗議。甚至有人引用曹植夜闖司馬門的典故,要求宋仁宗嚴肅處理。然而沒想到的是,這件事竟愈演愈烈,福康公主更是被士大夫們說成是她的不對,最終她和身邊的人都遭到了懲罰。

她被降低了位分,梁懷吉也被調到外地守皇陵。宋仁宗本以為這樣就能堵住悠悠眾口,誰曾想這件事對福康公主的影響卻是一輩子。期間,福康公主更是多次鬧自殺,雖未成功,但最終也是鬱鬱而終。

清平樂:古代的流言蜚語,堪比網路暴力,范仲淹福康公主皆中招

可見人言有多麼恐怖,而傷於它的人何嘗只有他們三位呢?或許有人會說是福康公主想不開,但即便是放到現在,試問又有多少人能像宋仁宗一樣能忍呢?

其實論過錯,誰也沒錯,如果不是諫官們不怕掉腦袋的進諫,皇帝怎可能更加全面地瞭解各方面的情況,而不至於被讒言矇蔽了頭腦呢?雖然論武功,宋朝很丟人,但論文治,宋朝認第二沒人敢認第一。或許正因為如此,宋朝才會被後世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