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秦始皇為什麼出生在趙國都城邯鄲?

菜單

秦始皇為什麼出生在趙國都城邯鄲?

長平之戰不是結束,而是開始。

很快,強大的秦國將會遭遇一次慘敗。

長平之戰,秦國和趙國分別派出了60萬、45萬左右的部隊,如果算上後勤補給隊伍,雙方動員的人數可能都在100萬左右,這幾乎是戰國時代能夠動員的最大規模的軍隊,這種舉國體制是戰國一大特色,在秦國運作得尤其成熟。

長平之戰結束後,秦軍繼續攻佔部分趙國城池,其中包括重要的太原。白起的想法是應該一鼓作氣打到邯鄲,滅亡趙國。

不過秦國的朝堂之內另有想法。秦國國相范雎認為應該接受趙國的議和,那時候趙國同意割讓六座城池。最主要的考量應該是秦軍在長平之戰中損失不小,傷亡約20萬,秦昭襄王面對白起的建議,肯定也會猶豫再三——是否要把這場遭遇戰變成尚不明朗的滅國戰。秦國舉國動員且損失慘重地打贏了這場戰爭,要是在邯鄲繼續這樣來一次,就不能不好好衡量一番。

這也跟秦國一開始設定的戰爭目標有關。長平之戰開始的上黨之戰,雙方並沒有想過會變成舉國動員的大戰,目標的設定也和秦國之前進行的若干次戰爭類似,就是奪得城池,而不是滅國。後來秦王嬴政進行的戰爭目標很明確,就是滅國之戰,打法就不一樣了。

白起以軍事家的立場判斷形勢,認為應該乘勝追擊,而范雎和秦昭襄王必須以政治家的立場做出決定,不能冒太大的風險。如果說誰的判斷更加審慎合理,那應該是范雎。

但是,秦昭襄王犯了一個大錯,那就是他後悔做出了這個正確的決定。

秦始皇為什麼出生在趙國都城邯鄲?

這一次是趙國的外交上佔了一點上風。趙國和秦國議和,打算割讓六座城池給秦,所以秦昭襄王同意罷兵,這樣白起就回老家了。接著,趙國耍了一次心眼,之前建議不要和秦國和談的那位大臣提出,與其把這六座城池送給秦國,不如送給齊國,還能爭取一個盟友,聯合抗秦。

趙孝成王可能是吃了之前太過自信的大虧,這次同意了,不僅和齊國修好,還主動派使者去聯絡魏國、楚國、韓國、燕國,效果還挺好。

秦昭襄王當然生氣,於是反悔,決定繼續攻打趙國,就像之前白起主張的那樣。可是白起這個時候不同意,因為最好的時機已經錯過,現在攻打做好了充分準備的趙國完全不佔優勢。

秦昭襄王聽不進去,命王陵率20萬大軍直撲邯鄲。20萬大軍,在戰國的戰爭規模中頂多只能打一打陣地戰,如果是滅國之戰,沒有60萬大軍是不行的,這是當時的白起和後來的王翦的共識。

秦軍損失很大,但秦昭襄王繼續加碼,他想讓白起接替王陵,但是白起拒絕了。秦昭襄王改派長平之戰中白起的副將王齕統兵,增兵10萬,還是拿不下來邯鄲,這樣耗了兩年。

秦始皇為什麼出生在趙國都城邯鄲?

話說回來,秦始皇嬴政就是在邯鄲之戰開始的前夕出生的,是公元前259年的正月。邯鄲之戰開始是在這一年的十月。所以大約嬴政吃奶的歲月都是在邯鄲被秦軍包圍的戰爭狀態下度過的。

邯鄲之戰的結局是秦軍元氣大傷,繼續增兵沒有效果,退兵有可能遭到追擊,進退兩難。

同樣元氣大傷的趙國無法在戰場上打退秦軍,但是趙國合理的外交策略確保了邯鄲之戰的勝利。這也留下了許多經典故事。

第一個典故是平原君趙勝出使楚國,他有一個門客名叫毛遂,在他門下三年,從來沒聽說過這人有多厲害,但也還是帶著去了,結果毛遂在猶豫不決的楚考烈王面前一頓痛斥再加用劍威脅,楚考烈王勉強同意了派兵10萬增援邯鄲。這就是毛遂自薦的故事。

毛遂列舉的理由中有一條很重要,那就是這次合縱,雖然是趙國來楚國遊說,但實際上合縱的帶頭人還是楚國,因為楚國不久之前被秦國打得七零八落,連祖墳都被燒了,現在面臨這麼好的復仇機會,楚國怎麼能不出面。

第二個典故當然是信陵君竊符救趙。魏國本來也是答應派兵增援邯鄲的,可是秦國使者一威脅,魏王就慫了,讓軍隊在魏趙邊境的鄴觀望。魏王的弟弟信陵君魏無忌看不下去,他手下的門客偷了兵符,又擊殺了領兵大將,於是他帶著這8萬精兵到了邯鄲。

公元前257年十二月,秦軍包圍邯鄲城將近兩年之後,魏、楚、趙三國軍隊聯手解了邯鄲之圍,還殲滅了不少秦軍。秦國在這場持續兩年的戰爭中損失大約20萬人,與長平之戰的損失相當。這麼算下來,秦軍損失40萬人,長平之戰和邯鄲之戰一勝一敗,且沒有城池方面的收穫。

邯鄲之戰給東方六國的啟發是,沒有一個國家能獨立抵抗秦國,必須合縱,也就是當一國受到攻擊時,其他國家出兵援助,這樣秦國才佔不到便宜。

但也僅限於秦國佔不到便宜而已。合縱並不能真正削弱秦國,因為它是一種危機情境下的倉促應對,不是一個可以恆心堅持的長久策略,也只有在邯鄲之圍這樣的危機狀態下能發揮效力,真正到了五國攻秦或者六國攻秦這樣的時候,各國就開始各懷鬼胎,踟躕不前了。

所以爭霸的主動權仍然掌握在秦國手裡,只要秦國用合適的外交策略瓦解合縱,戰場上的勝敗都是次要的事情。瓦解同盟比建立同盟要簡單很多,秦國遠交近攻的策略仍然有效。這種局面類似羅馬與迦太基的戰爭中,除非托勒密、希臘、塞琉古都意識到羅馬才是最大的威脅,否則最終結局一定是被各個擊破;還有二戰開始前後英法對德國的綏靖,它們不是沒有實力遏制一個強權興起,而是內部的安逸已經不允許那些正確的判斷可以正確地實行出來。

瞭解了長平之戰和邯鄲之戰的背景,我們大概能瞭解嬴政——這時候我們可以稱他為趙政——生活的年代是怎樣的。年輕的秦國公子嬴異人在邯鄲結識了大商人呂不韋,這會成為他一生命運的轉折點。公子嬴異人娶了趙姬,趙姬為他生下嬴政,這都發生在長平之戰和邯鄲之戰的背景下,這一家人一定備嘗艱辛。

後面還有更艱難的,那就是公元前257年,邯鄲之戰快進入尾聲的時候,呂不韋買通看守城門的,將嬴異人帶到秦國軍營,進而回到咸陽,於是趙姬和嬴政母子就被留在了邯鄲,這時候嬴政3歲,邯鄲之戰即將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