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易中天說漢高祖原名劉季,沒讀過什麼書,但史書的記載並非如此

菜單

易中天說漢高祖原名劉季,沒讀過什麼書,但史書的記載並非如此

大家好,我們的小倉鼠打洞學會另一種情懷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元曲作家睢景臣寫有一出名叫《高祖還鄉》的套曲。該曲以透過一個熟悉漢高祖劉邦底細的鄉民的口吻,以遊戲的筆墨將劉邦“威加海內兮歸故鄉”之舉漫畫式地寫成一場滑稽可笑的鬧劇,活畫出了劉邦微賤時期的醜惡行徑,從而剝下封建帝王的神聖面具,還其欺壓百姓的真面目,且看他的詼諧潑辣、生動活潑的行文手法:

那大漢下的車,眾人施禮數,那大漢覷得人如無物。眾鄉老展腳舒腰拜,那大漢挪身著手扶。猛可裡抬頭覷,覷多時認得,險氣破我胸脯。你身須姓劉,你妻須姓呂,把你兩家兒根腳從頭數:你本身做亭長耽幾杯酒,你丈人教村學讀幾卷書。曾在俺莊東住,也曾與我喂牛切草,拽壩扶鋤。春採了桑,冬借了俺粟,零支了米麥無重數。換田契強秤了麻三稈,還酒債偷量了豆幾斛,有甚糊突處。明標著冊歷,見放著文書。少我的錢差發內旋撥還,欠我的粟稅糧中私準除。只通劉三誰肯把你揪扯住,憑甚麼改了姓、更了名、喚做漢高祖!

這最後的一句“憑甚麼改了姓、更了名、喚做漢高祖”尤其生動傳神,讓人讀了連呼痛快。

可是,細一琢磨,不對啊。

這“漢高祖”可不是劉邦的名字啊,而且,在劉邦的有生之年,是不應該出現這個稱呼的!

“漢高祖”是劉邦的廟號。所謂廟號,就是皇帝死了以後在太廟立室奉祀時的名號。

而且,說劉邦的名字是“劉三”也不準確啊。

易中天說漢高祖原名劉季,沒讀過什麼書,但史書的記載並非如此

試想想,睢景臣生活在元代,對劉邦的名字就不甚瞭然,甚至還鬧了個大烏龍,在劉邦未死之前就直呼他為“漢高祖”,那麼,生活在現代的人,尤其是普通人,在這個問題上更是茫然無知了。

比如說,在電視劇《楚漢傳奇》中,說劉邦在發跡之前名字是劉季,後來打敗雍齒,佔領了沛縣,成了沛縣的主人,稱為沛公。蕭何於是跟他說,你現在已經是沛公了,不能總讓別人叫你的小名劉季劉季的。又說,當年在洛水邊諸侯們朝拜周天子,有人寫了首詩,其中有一句叫“天子萬年,安家定邦”,這個邦字很好,可以用來作名字,於是劉季改名為劉邦。

劇情這樣編造,簡直是一派胡言。

不過,編劇蹩腳就蹩腳一點吧,畢竟不是專業史學家。

但廈門大學歷史教授易中天居然也在這個問題上鬧出過笑話。

易中天說漢高祖原名劉季,沒讀過什麼書,但史書的記載並非如此

易中天先生2006年在央視“百家講壇”主講《漢代風雲人物》時,談論到劉邦,就說劉邦小時候沒讀過書,他和父母都沒有名字,他父親叫劉大叔,母親叫劉大媽,又說他小名叫劉季,即位後易名劉邦。他大哥、二哥分別叫劉伯即劉大、劉仲即劉二,而劉三則不見其人,劉邦叫劉季即劉小。

易中天先生此說,估計是受到了東漢學者項岱的影響,因為,項岱就認為:“高祖小字季,即位易名邦,後因諱邦不諱季,所以季布猶稱姓也。”

其實,項岱距離劉邦生活的年代也已經過去兩三百年,其所說不過是自己的主觀臆想而已。真實的情況到底怎麼樣呢?一查《史記》便知。

司馬遷距離劉邦生活的年代七十多年,掌握的史料既多,又去劉邦故鄉沛縣豐邑查訪過,更具備史家的實錄精神,《史記》可信度最高。

且看《史記》中關於劉邦和家人姓名的幾條記載:

一、《史記。高祖本紀》:“高祖,姓劉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劉媼。”這條記載沒提劉邦的名,但交待了他姓劉,字季。

在古代,所謂的“名字”指代了兩個概念,一個是“名”,另一個就是“字”, “名”和“字”是分開的。通常,嬰兒出生三個月後就由父親命名,男子二十歲時舉行冠禮(結髮加冠)就取字。比如大家普遍熟悉的諸葛亮,“亮”就是他的名,“孔明”就是他的字。古人在相互交往中,出於尊重對方,只稱其字,一般不直呼其名;而在向別人提到自己時,只說名,不表字。這既是蕭何等人都呼劉邦為劉季而不呼劉邦的原因,也是項岱所說的“諱邦不諱季”的原因。

司馬遷單交待劉邦的字沒提劉邦的名,就是出於避諱的需要。

二、《史記。楚元王世家》:“楚元王劉交者,高祖(劉邦)之同母少弟也,字遊。高祖兄弟四人。長兄伯早卒,封其子信為羹頡侯。而王次兄仲於代”。這條記載告訴我們,劉邦一共有四兄弟,大哥字伯,二哥字仲,四弟字遊。有意思的是,到了這兒,劉邦四兄弟的字都交待出來了,還特別點明瞭四弟劉遊的名:交。

從這兒,就可以看得出易中天犯了兩個常識性的錯誤。第一個是他認為“伯仲叔季”在古代就指代一二三四,所以自作聰明地把“劉伯”翻譯成“劉大”、“劉仲”翻譯成“劉二”、“劉季”翻譯為“劉小”。 第二個,他竟然說劉三不見其人,豈不知劉邦就是在家裡排行老三的劉三!

那麼,能不能把“劉伯”翻譯成“劉大”、“劉仲”翻譯成“劉二”、“劉季”翻譯為“劉小”呢?答案是不能。“伯仲叔季”確實是兄弟系列的泛稱,比如說三國的孫策孫權哥倆,他們的字就分別叫“伯符”、“仲謀”,分出了老大、老二,但古人單用“伯仲叔季”作字,也是很正常的事,比如千古名相管夷吾,他的字為仲;管仲的好朋友鮑牙,字叔;縱橫家范雎,字叔;和劉邦同時代的農民起義領袖吳廣,字叔;漢初三大名將之一的彭越,字仲;漢文帝時的諍臣張釋之,字季。

三、《史記。韓信盧綰列傳》:“盧綰者,豐人也,與高祖(劉邦)同裡。盧綰親與高祖太上皇相愛。及生男,高祖、盧綰同日生,裡中人持羊酒賀兩家。及高祖、盧綰壯,俱學書,又相愛也”。這則記載則告訴了我們,劉邦讀過書,和盧綰是同學。

《史記》之外,班固的《漢書》和荀悅的《漢紀》也補足了劉邦和家人姓名的資訊。

《漢紀》記:“漢高祖諱邦,字季。”明確交待了劉邦的名和字。

《漢書》記:“匈奴攻代,代王喜棄國。”結合上面《史記。楚元王世家》中提到的“王次兄仲於代”一句,我們就知道劉邦二哥劉仲的名原來叫做劉喜。

易中天說漢高祖原名劉季,沒讀過什麼書,但史書的記載並非如此

所以,易中天說“劉邦小時候沒讀過書,他和父母都沒有名字”的說法可笑的,是錯誤的。

你不能因為史書沒有直接交待,就斷言人家沒有名字嘛。

何況,劉邦二哥名喜字仲,四弟名交字遊,都有名有字,不可能到劉邦這兒就成了有字沒名啊。

行文至此,筆者其實想說的一句話就是,人們之所以搞不清楚劉邦的名字來由,甚至認為他早年有字沒名,都是因為古代書籍中“避諱”一事惹的禍。因為“避諱”,搞得很多東西都神神秘秘的,讓人一頭霧水。在古代帝王,尤其是開國帝王中,對“避諱”一事看得比較開的人,倒是民間故事中“忌諱”最多的朱元璋,在民間傳說中,把朱元璋描述成一個忌諱人家說“豬”(朱)字,不準談論“光”、“亮”、“和尚”一類詞語。其實根本不是這樣。朱元璋小時候的賤名、發跡後的名、字,都可以在史書上查得清清楚楚,而且,朱元璋本人對自己曾經出家為僧的事並沒有刻意藏著掖著,倒是象李世民、趙匡胤這些人,他們的字你們查去,查得出算你厲害。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