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秦末有兩個好友,生死之際反目成仇,留下一個難題,至今難以解答

菜單

秦末有兩個好友,生死之際反目成仇,留下一個難題,至今難以解答

大家好,我們的集散化小倉庫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倆人不是普通的好友,稱之為刎頸之交, 所謂刎頸之交,似乎可以同生死,共患難,理論上當然如此,然而,實際上呢?

兩位都是魏國人,一個叫張耳,一個叫陳餘,張耳當外黃縣縣令的時候倆人認識,因為都胸懷大志,滿腹才學的緣故, 從一開始,就結下深厚的友誼,張耳比陳餘大,陳餘就以父兄之禮事之。

秦末有兩個好友,生死之際反目成仇,留下一個難題,至今難以解答

魏國滅亡後,倆人逃到陳縣,隱姓埋名當了裡監門,也就是看守城門的小卒,即便淪落到如此境地,陳餘對張耳還是恭恭敬敬,有一回,陳餘犯了小錯,裡中小吏用鞭子抽打他,陳餘氣上心來,就要奪過鞭子反擊,張耳只給使了個眼色,勸誡他千萬不能這麼幹,千萬不能以有用之身跟一個垃圾人爭長短,陳餘立刻向小吏道歉,承認了自己的錯誤,氣頭上還能收這麼快,倆人關係有多好,已經可想而知。

前209年,陳勝吳廣起義,攻打到陳縣,張耳、陳餘看到機會,連忙投奔,並奉陳勝之命,輔佐陳勝部將武臣經略趙地,倆人的確有本事,短短四五個月的功夫,便收復趙國四十餘城,輔佐武臣當上趙王,成了誰都不能小看的諸侯。

陳勝死後,武臣部將李良造反,攻入邯鄲,殺了武臣,張耳、陳餘倖免於難,之後聽從謀士建議,扶持原趙國後裔趙歇當了趙王,趙王歇即位之後,張耳當國相,和趙王歇居住在信都,打理新朝事務,陳餘當大將,在常山一帶活動,收攏趙地人馬,並迅速發展到數萬。

秦末有兩個好友,生死之際反目成仇,留下一個難題,至今難以解答

眼看已經滅亡的趙國即將重新崛起,並發展壯大的時候,秦朝最後的武將章邯打過來了,一路銳不可當,無人能敵,沒有辦法,張耳、趙歇連忙逃到鉅鹿,鉅鹿是一座堅城,本意章邯會暫時放過他們,以便他們能在鉅鹿稍作喘息。

孰料章邯還有點痛打落水狗的精神,如今眼看著他們再加一把勁兒就要滅亡,那哪裡還有輕易放過的道理,自然緊追不放,率20萬人馬進駐到鉅鹿以南的棘原,並築起一條直通黃河的甬道,命王離來往押送糧草,做好了長期圍困的準備。

事已至此,張耳無可奈何,只能向駐紮在鉅鹿以北的陳餘求救,陳餘卻始終不來。幾次下來,張耳終於發了火,派使者很直接的對陳餘說:始吾與公為刎頸交,今王與耳旦暮死,而公擁兵數萬,不肯相救,胡不赴秦俱死?且什有一二相全。

當初我與你是生死之交的朋友,現在趙王和我性命攸關,你擁兵數萬,卻不肯救助我們,為什麼不衝向秦軍,和我們一起就死呢?也許這樣還有一線生還的希望。

秦末有兩個好友,生死之際反目成仇,留下一個難題,至今難以解答

張耳認為,咱倆是刎頸之交,如今我陷入絕境,你就應該拼死相救,實在不行 ,也應該與我共死,這才是好朋友應該做的事。

張耳以“刎頸之交”指責,陳餘怎麼回答呢?他很委屈,回答說:所以不俱死,欲為趙王、張君報秦。今俱死,如以肉喂虎,何益?

共死於事無補,我所以不發兵相救,就是為了留下有用之身,以後為你報仇。陳餘說的有沒有道理?

鉅鹿被圍,驚動了遠在彭城的楚懷王,命燕、楚、齊等諸侯一起發兵相救,燕、齊兩路人馬沒什麼作為,唯獨楚國,在項羽的帶領下,破釜沉舟,與章邯決戰,經一番苦鬥,打敗章邯,抓住王離,將張耳、趙歇從鉅鹿城救了出來。

鉅鹿之戰結束後,陳餘才趕緊帶兵趕來,與張耳一見面,張耳就一通指責,認為他危急關頭,不肯幫朋友的忙,不肯與朋友共死,實在很不仗義。

秦末有兩個好友,生死之際反目成仇,留下一個難題,至今難以解答

陳餘連忙解釋,卻怎麼也解釋不通,一氣之下,你以為我不救你是貪戀這個大將的位子嗎,既然如此,這個將軍印還給你好了,說完,就解下將軍印交到張耳手中,他本來還指望張耳能挽留幾句,可哪裡想到,就因為鉅鹿被圍一事,張耳已經對他倆的關係產生懷疑,如今一看陳餘主動交出將軍印,便二話不說,收起來掛在自己腰上,陳餘看見,心如死灰,拂袖而去,從此,二人的刎頸之交不復存在,而是反目成仇,成了生死冤家,在生死之際成了冤家。

但這件事能怪誰呢?

張耳生死之際要陳餘伸出援手,應該沒錯,陳餘留有用之身,不做無用之事好像也沒錯,這個故事又讓人想起一個笑話。

秦末有兩個好友,生死之際反目成仇,留下一個難題,至今難以解答

兩個好朋友野外探險,不小心遇到老虎,胖子打算讓瘦子與他一起對抗老虎,瘦子卻撒腿就跑。事後,胖子埋怨瘦子不仗義,瘦子卻說自己即便上去也是白給,倆人為此爭吵起來,並請人裁判是非,裁判聽了他們的故事,竟覺得倆人都有道理,從而莫衷一是,不知所云。

張耳、陳餘的故事與他倆多麼相像,留下的難題就是:二友偕行,遇險,獨生抑或共死?關於這個問題,理性的人認為應該獨生,感性的人認為應該共死,到底誰說的對?居然也成了一個千古難題,至今讓人難以解答,那麼,關於這個難以,你怎麼看?

參考文獻:《史記》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