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徽商簡介 三大商派之一,其全盛期在明代後期到清代初期

菜單

徽商簡介 三大商派之一,其全盛期在明代後期到清代初期

徽商是與晉商並存的商派之一,那麼徽商的發展歷史是怎麼樣的?徽商有哪些特點呢?下面趣歷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徽商簡介

徽商,即徽州商人、新安商人,俗稱“徽幫”,指徽州(府)籍商人的總稱 ,為三大商派之一。

徽商來自徽州,包括歙、休寧、婺源、祁門、黟、績溪六縣,即古代的新安郡。六縣之中,歙和休寧的商人特別著名。徽商在宋代開始活躍,全盛期則在明代後期到清代初期。中國歷史上的著名商幫,徽商皆處於貧困山區,種地無以生存。

徽商簡介 三大商派之一,其全盛期在明代後期到清代初期

明代《安徽地誌》所說的“徽人多商買,其勢然也。”《徽州府志》載:“徽州保界山谷,山地依原麓,田瘠確,所產至薄,大都一歲所入,不能支什一。小民多執技藝,或販負就食他郡者,常十九。”顧炎武說:徽州“中家以下皆無田可業。徽人多商賈,蓋勢其然也”。潮商與徽商、晉商,是中國歷史“三大商幫”。

徽商的歷史背景是什麼?

徽州處“吳頭楚尾”,屬邊緣地帶,山高林密,地形多變,開發較晚。漢代前人口不多,而晉末、宋末、唐末及中國歷史上三次移民潮,北方遷移到皖南徽州大量人口。人口眾多,山多地少,怎麼辦?出外經商是一條出路。

豐富資源促進了商業發展。徽商最早經營的是山貨和外地糧食。如利用豐富的木材資源用於建築、做墨、油漆、桐油、造紙,這些是外運的大宗商品,茶葉有祁門紅、婺源綠名品。外出經商主要是經營鹽、棉(布)、糧食等。

徽文化塑造了徽商的品格—儒商,以儒家文化來指導經商。

明清是我國商品經濟較發展的時期,明清已有資本主義萌芽,這是徽商鼎盛之時。

徽商的發展歷程是怎樣的?

唐代,祁門茶市十分興盛。南唐,休寧人臧循便行商福建。宋代,徽紙已遠銷四川。南宋開始出現擁有巨資的徽商,祁門程承津、程承海兄弟經商致富,分別被人們稱為“十萬大公”、“十萬二公”,合稱“程十萬”。朱熹的外祖父祝確經營的商店、客棧佔徽州府(歙縣)的一半,人稱“祝半州”。一些資本雄厚的大商人還在徽州境內發行“會子”。

元末,歙縣商人江嘉在徽州發放高利貸,牟取暴利。元末明初的徽商資本,較之宋代大為增加,朱元璋入皖缺餉,歙人江元一次助餉銀10萬兩。成化年間,徽商相繼打入鹽業領域,一向以經營鹽業為主的山西、陝西商人集團受到嚴重打擊,於是徽商以經營鹽業為中心,雄飛於中國商界。

徽商簡介 三大商派之一,其全盛期在明代後期到清代初期

明代中葉以後至清乾隆末年的300餘年,是徽商發展的黃金時代,無論營業人數、活動範圍、經營行業與資本,都居全國各商人集團的首位。當時,經商成了徽州人的“第一等生業”,成人男子中,經商佔70%,極盛時還要超過。的活動範圍遍及城鄉,東抵淮南,西達滇、黔、關、隴,北至幽燕、遼東、南到閩、粵。徽商的足跡還遠至日本、暹羅、東南亞各國以及葡萄牙等地。

清乾隆末年,封建統治日趨沒落,課稅、捐輸日益加重,徽商處境愈來愈困難。1831年,兩江總督兼管兩淮鹽政陶澍革除淮鹽積弊,改行“票法”,靠鹽業專利發跡的徽商開始衰敗典當業也因左宗棠壟斷及外國銀行的侵入而中落。

茶、木兩商則由於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運動的影響,連年虧損。曾國番與太平軍在皖南與徽州的拉鋸戰,徽州十村九毀,生靈塗炭。加之隨著帝國主義入侵,外資滲入,國外商品傾銷,徽商經營的行業大多被其所替代。同時與帝國主義、軍閥官僚聯絡密切的廣東、江浙財閥開始興起,只掌握傳統商業知識、技能的徽商,在商業領域逐漸失去其操縱、壟斷和獨佔的地位,開始走下坡路。

清末和民國時期,雖有個別徽商人物如黟縣鹽商李宗媚、歙縣房地產商人程霖生等嶄露頭角,但整體上挽救不了徽商的頹勢。

徽商簡介 三大商派之一,其全盛期在明代後期到清代初期

徽商的主要特點有哪些?

一、遍佈全國,與晉商齊名,到處有徽商足跡。

二、經營品種廣泛,鹽、棉(布)、糧食、典當、文具筆墨(文房四寶)。

三、吃苦耐勞、勤儉節約、小本經營、由小到大。

四、資本雄厚。如休寧人汪福光在江淮從事販鹽,擁有船隻千艘,所銷之鹽佔淮鹽的1/2以上。

清乾隆末年,關稅盈餘每年85萬兩銀子,而出口商品中徽商的茶葉為第一位。

揚州從事鹽業的徽商擁有資本四千萬兩銀子,而當時清 朝的國庫存銀僅7000萬兩。

五、經營之道。信守的經營理念是“講道義、重誠信”“誠信為本、以義取利”,在市場上取得良好信譽。

六、獲利致富後回報家鄉,興辦社會公益事業、慈善事業。同時,榮歸故里,大興土木。1805年黃河淮河大水,揚州徽商捐大米6萬石,2000萬兩銀子。

免責宣告:以上內容源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