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歷史故事之清代廉吏于成龍

菜單

歷史故事之清代廉吏于成龍

凡看過電視劇《一代廉吏于成龍》的觀眾,想必對於成龍這個名字都不會陌生。在清朝近300年的歷史中,以廉潔著稱的官員不算少,但其中最著名的當推曾被康熙帝譽為“天下廉吏第一”的于成龍。這裡順便提一下,清代歷史上有兩位叫于成龍的著名官員,一位便是本文的主人公,另一個于成龍(1638~1700),字振甲,號如山,漢軍鑲黃旗人,後人又稱他為“小於成龍”。他也是一位好官,在於成龍手下做過知州,還曾得到過於成龍的保舉,後因政績升任江寧知府。康熙皇帝南巡至江寧,要他好好向于成龍學習。這也可以算是清史上的一段佳話。

本文的主人公于成龍,字北溟,別號子山,山西永寧州(今山西離石)人。生於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卒於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四月。他出身於一個官宦家庭,其先祖和父親都在明朝做過官。據說他的父親在鄉里倡導孝義之道,有長者之風。受家庭薰陶的于成龍性格端莊,不苟言笑,又才智過人,勤儉耐勞。他“為學務效實行,不屑於詞章之術”,認為“學者苟識得道理,埋頭去作,不患不到聖賢地位”,可見他自始就是個崇尚實幹、不屑空談的人。

歷史故事之清代廉吏于成龍

于成龍是個大器晚成的人。他在明崇禎十二年(1639)曾經參加過鄉試並中副榜貢生,但因為父親年邁需要照顧而沒有出去做官。直到45歲才以明經謁選清廷吏部,被授以廣西柳州羅城縣知縣。此後,他歷任知縣、知州、知府、道員等地方官,一直做到藩臬二司(按察使、布政使)、督撫大員,所到之處,皆有政聲。尤其是始終清廉自守,多行善政,深得士民愛戴。

天下廉吏第一

康熙皇帝說:“朕博採輿評,鹹稱于成龍實天下廉吏第一。”于成龍的“廉”可以從為人和為官兩個方面得到佐證。

廉潔自奉,慎始慎終於成龍曾說:“我生來無他嗜好,布衣蔬食,才免飢寒足矣。不知世間有享受事,亦不知饋遺交際欲何為計?俸入自給有餘,要錢何用?”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順治十八年,清廷委任已45歲的于成龍到遙遠的邊荒之地廣西羅城為縣令。羅城新隸於清廷統治不到兩年,由於局勢未穩,兩任知縣一死一逃。而且當地萬山環繞,瘴癘盛行,從北方到那裡為官的“百不一歸”。于成龍不顧親朋的阻攔,拋妻別子到羅城赴任。臨行前,他對親友說:“某此行,絕不以溫飽為念。所自信者,‘天理良心’四字而已。”話別畢,于成龍就帶著簡單的行裝和幾個僕從,騎驢就道,前往羅城赴任。

歷史故事之清代廉吏于成龍

當時的羅城縣城僅有6戶人家、草屋10餘間,滿目荒蕪,甚至“豺虎晝行於市,野狼啕嗥(hao)不已”,環境之險惡、條件之艱苦,超乎想像。于成龍一行只得寄居於關帝廟,床鋪就安設在周倉像背後。他們“插籬棘為門牖(you)”,在院子裡累土作為几案,每天蹲在地上吃飯。不久,隨從僕人大半染疫癘而死,剩下的也告歸而去,只剩于成龍孤身一人。他在給友人的信中說:“萬里惟餘一身,生死莫能自主,夜枕刀臥,床頭樹二槍以自防。”他每日僅粗茶淡飯兩餐,有時甚至日食一餐,習以為常。

後來于成龍因政績突出升任四川合州知州,因為合州才經戰亂,他不願給當地老百姓增加負擔,首先削減了自己的騶(zou)從之費(騶從,封建時代給貴族官僚掌管車馬的侍從,費用要由當地百姓負擔),自己僅“畜一贏(1ei)馬,以家僕自隨”。

以後的日子裡,于成龍的官職不斷得到提升,可是“清廉自奉”的道德操守卻始終沒有降低。在武昌知府任上,其長子從山西老家千里迢迢來探望,他依舊是頓頓青菜豆腐,與往日無異。臨別時,正趕上廚下醃鴨一隻,於是讓兒子將半隻鴨子帶回去。此事傳開,民間便有“於公豆腐量太狹,長子臨行割半鴨”的歌謠。後來升任福建按察使,上任時買蘿蔔百斤供沿途食用做直隸巡撫,他以“屑糠雜米為粥,與童僕共吃”;遷兩江總督,他不帶任何隨從,僅“騾車一輛,與幼子共乘之”。不住官府驛站,不受沿途官員迎送款待。將到之日,江寧大小官員都出城迎接,一直等到天黑才知道總督大人已經單車入府了。總督任上,他依舊是“日食粗糲一盂,粥糜一匙,侑(you)以青菜,終年不知肉味”。江南民眾因而親切地稱他為“於青菜”。總督衙門的僕從在嚴格的約束下,沒有茶飲用,只好每天採摘總督衙門後面的槐樹葉子充代,以至於“樹為之禿”。于成龍宦海生涯20餘年,天南地北,隻身天涯,不帶家眷,與結髮妻子闊別20年後才得一見。他死後,室內“惟笥中綈袍一襲,床頭鹽豉數器而已”,除了破舊衣物以及一些生活必需品之外,四壁蕭然,別無長物,見者無不淚下。

歷史故事之清代廉吏于成龍

為官清正。體恤百姓于成龍律己甚嚴,又不做交際饋遺之事,不帶家屬赴任,不許僕從揮霍,生活至為清苦。但他作為朝廷命官,對百姓卻是體恤有加,說是“愛民如子”也並不過分。

于成龍能夠以百姓為念,為此他甚至不怕得罪上司,不怕得罪朝廷。在四川合州知州任上,他體恤戰亂後生活困頓的百姓,停止百姓給府上送魚之慣例,並上疏反覆陳述地方百姓的苦況。知府為之汗顏,於是裁革擾累民間的事情10餘件。四川奉旨採伐楠木以供“欽工”之用,于成龍毅然上書巡撫指斥這是“大興土木,勞民傷財”,建議由文官衙役負責修路,武官兵丁負責伐木,這樣可以不徵調民間伕役,與民休息。在湖廣黃州府任職時,正趕上災荒,他以糠代糧,把節餘的口糧、薪俸救濟災民,甚至把僅剩的一匹供騎乘的騾子也“鬻(yu)之市,得十餘兩,施一日而盡”。百姓在歌謠中唱道:“要得清廉分數足,唯學於公食糠粥。”他還勸富戶解囊,以廣佈施。

康熙十四年(1675),湖廣地區因為地處征討吳三桂叛軍的前沿陣地,駐守官軍所需的大量物資,都要地方官府籌措供應。時任黃州知府的于成龍掌管徵發轉輸,為緩解民力,他親自經辦一應事務,不假手胥吏,“省民費以千萬計”,並且“嚴飭屬邑,禁羨耗,絕私派,懲誣告,杜饋遺”。他做兩江總督時,雖年近古稀,而治事愈益勤謹,大小政事必躬親處理,生活則依舊極為簡樸。有人勸他注意保養休息,他回答說:“吾非不知食少事繁,養生所忌。第吾受國厚恩,兩江官吏多至千百……所以為此者,冀其見聞知警,使歸於廉。吾雖盡瘁,於國家所得,不已多乎!”忠臣廉吏之言,令人聞之動容。

歷史故事之清代廉吏于成龍

俗話說,“當清官易,當好官難”,只要清正廉潔不貪汙就可以算是清官,而做好官則不但要“廉”,還要“能”,要能為百姓多做好事。于成龍一生砥礪品節,不稍懈怠。在中國這樣一個很重視道德操守的國度,以品德著稱者代不乏人,以清廉名世者也不在少數。然而,有德者未必有能,歷史上的道德楷模,其實有不少是辦事能力很差的迂夫子。于成龍則不然,他一生崇尚實幹,能文能武,革弊鼎新,所到之處多行善政,不僅是“清官”,還是“能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