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仁義之君背後的帝王心術,漢文帝鮮為人知的鐵腕無情

菜單

仁義之君背後的帝王心術,漢文帝鮮為人知的鐵腕無情

大家好,我們的思淼談歷史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仁義之君背後的帝王心術,漢文帝鮮為人知的鐵腕無情

題/仁義之君背後的帝王心術,漢文帝鮮為人知的鐵腕無情

文/唐晉

盜用警告/本號已與“維權騎士”簽約,可實時監測全網盜用文章行為,請遵守道德底線,莫伸手伸手必被捉!

引言:

曾有一個極為形象的比喻是這樣說的:所謂皇權就像是一盞閃耀明亮的燈火,當它洶洶燃燒起來的時候,會吞噬整個天下;當它收斂熱芒的時候,會溫暖整個世間。

然而不變的是,站在這盞燈下執掌權柄的人。無論燈盞上的火焰如何此消彼長,燈下的人始終身處在黑暗當中,去窺探被燈火點亮、照耀的世人。

但自始至終,燈盞上的火光的溫暖與光亮,一點都沒有鋪灑到其人身上。

這種人就是皇帝!

仁義之君背後的帝王心術,漢文帝鮮為人知的鐵腕無情

(漢文帝古像)

保持絕對理智的漢文帝

漢文帝劉恆是一個極其睿智的皇帝。無論從其人的言行舉止、事蹟功過任何一個角度評說,再挑剔的人都無法論斷出在漢文帝身上有何過錯之處。

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文景之治”,可以稱得上是封建社會上第一個治理盛世,並且毫不客氣的說,“文景之治”的開端便是由漢文帝一手開創的,就連繼位其後的漢景帝劉啟也只不過是繼承父親的遺澤罷了,遠遠不如文帝所作出的卓著貢獻。

仁義之君背後的帝王心術,漢文帝鮮為人知的鐵腕無情

(大漢盛世,文景之治)

但熟悉歷史的人都聽說過這樣的一句話:好人不一定會是一個好皇帝。

漢文帝便是最真實的事例,人們往往在解讀其人的過程中,走入了一個誤區。就是對於漢文帝的評價標準,與開創“文景之治”的效果所掛鉤。如果你細細甄別,不難發覺其實這是兩碼事。

漢初所遵循的“黃老之治”並不是漢文帝的獨創,也並非漢文帝英明果斷的將“道家學說”推立為官學第一,這實乃歷史背景所限制。說白了就是漢初不得不承平而治,就連皇帝出行的馬車都找不齊毛色相同的品種,談何其他?

仁義之君背後的帝王心術,漢文帝鮮為人知的鐵腕無情

(開創文景之治的明君典型,漢文帝劇照)

但漢文帝剋制下來了,這才是最為人欽佩的地方。要知道在封建社會當中,皇權的獨大絕不是現如今我們“紙上談兵”一番便可以瞭解的滾瓜爛熟,一個掌握全天下至高權力的帝王,很難去遏制自己的慾望與渴求,這本是人性最原始的狀態。

但人之所以能夠超越並區別於其他動物,便是因為理性的存在。漢文帝正是兩千餘年封建帝王史中為數不多極具理性的帝王人物。

懂得剋制自身的人是強大的,懂得剋制自身權欲的帝王則是無敵的!

漢文帝做到了這一切,所以在以藩王身份進京即位之後,其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控制了皇宮中的勢力,首先第一步便確保了自身的安全以及皇權的穩固。

然而好戲還在後面,漢文帝僅僅只是掌握了皇城,他的目的始終在於整個天下,而下一步是掌控整個京都朝堂。首先便要與立國元勳、擁立功臣、社稷肱骨大臣之間進行必不可少的爭鬥。

仁義之君背後的帝王心術,漢文帝鮮為人知的鐵腕無情

(漢文帝畫像)

帝王與功臣之間的矛盾

此時最大的功臣就是周勃和陳平。此二人皆為追隨漢高祖劉邦的元勳功從,到了漢文帝這一朝又再度誅滅的“諸呂之亂”,撥亂反正,將代王劉恆(即漢文帝)擁立為新帝,這才有了歷史上的“文景之治”。

但漢文帝在繼位之後,與周勃、陳平相處幾日之後,便徹底失去了對二人的感激之情。

要說周勃與陳平選擇擁立漢文帝,實則也有自己的私心。

因為在當時漢文帝就封於代地,是劉氏諸侯王中勢力畢竟微弱的一支,而且還是劉邦的僅存的長子。這樣一來便有了名正言順的藉口,當然最主要的還是漢文帝即位之後不會對功臣集團進行強勢的打壓,事實也是這樣的,漢文帝的性格確實比較好說話,但這個好商量的物件是分人的。

很不巧周勃並不在此列。

仁義之君背後的帝王心術,漢文帝鮮為人知的鐵腕無情

(絳侯周勃古像)

與陳平不同,周勃是個武將,並且還是一位人們常識中的武將形象。簡單來講就是思維方式“直來直往”,這導致了其人在擁立漢文帝之後,逐漸居功自傲。每次朝見天子之後,都意氣風發地離去,就連漢文帝都要起身作揖送其人一程。

這在很多史家的眼中,被視為“無人臣之禮”。史載漢文帝在送走周勃之後,全身上下才得以放鬆舒展開來,這僅僅是對於臣下的恭敬嗎?不,這是忌憚!

周勃在漢高祖時期便位列功臣之第四,僅次於蕭何、曹參、張敖三人。

仁義之君背後的帝王心術,漢文帝鮮為人知的鐵腕無情

(周勃劇照)

到了漢文帝這一朝,又成為了擁立新帝的首要功臣,並且在軍中威信極高,這簡直比韓信還要“功高震主”啊!是留著他繼續做一個無冕皇帝?還是徹底斷絕其人倨傲的資本?漢文帝毫不猶豫的選擇了後者,畢竟沒有任何一個帝王願意和他人分享自己的權力。

即便是首要功臣也不可以!

正如漢文帝時期著名的直臣袁盎如是說道:

“我認為右丞相周勃並非社稷之臣,頂多也就是有功之臣罷了,早年間呂后專擅朝政,濫封諸呂的時候便不見其人出面捍衛劉氏皇族,現如今呂后死了,才跳出來擁立陛下,實在不值得陛下親信倚重。”

這句話主要論述什麼並不是重點,關鍵在於袁盎此話的出發點實際上是站在漢文帝的角度出發的,說白了,朝堂之上袞袞諸公,誰還沒有個自己的政見了?但哪個臣子說了什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皇帝的意見偏向於誰。

袁盎這句話能夠記錄在史冊當中,無非是說出了漢文帝當時心中的不滿。

仁義之君背後的帝王心術,漢文帝鮮為人知的鐵腕無情

(位居百官之首的周勃劇照)

帝王權術,左右臣下

所以下一步,便要對周勃下手了。

而漢文帝所用的手段也相當的溫柔,以策論國事為緣由,問擔任右丞相(以右為尊)的周勃:今年刑獄之數幾何(判案)?錢穀計出之數幾何(財政)?

這可難倒了行伍出身的老周(周勃),尷尬的不知作何回答。

此時漢文帝轉首問位居左丞相的陳平,陳平慨然答之。搞的周勃反而無所適從,這畢竟不是其人擅長的領域,也情有可原。但漢文帝的目的也在這一次的朝會上達到了。

仁義之君背後的帝王心術,漢文帝鮮為人知的鐵腕無情

(陳平劇照)

身在其位,不堪其任。

這是漢文帝表面上表達的意思,無非就是在表達周勃居於右丞相之位,卻無能為力佐助天子處理朝政,還不如左丞相陳平,這還有什麼繼續任職的必要嗎?而更深一層的內涵則是在表達,周勃此人完全容納不入朝堂的局勢。

其實漢文帝問出的這兩個問題都不是什麼深奧的問題,只是周勃的腦子轉不過彎來罷了。且看陳平的回答就很精妙:

“陛下即問決獄,責廷尉;問錢穀,責治粟內史。”

翻譯過來就是說,陛下你問什麼政務,就找朝廷裡專門負責此事的長官即可,這些事太小了,不歸我這個百官之首的丞相管。

仁義之君背後的帝王心術,漢文帝鮮為人知的鐵腕無情

(漢文帝劇照)

結果漢文帝對於陳平的回答很滿意,事後周勃還興師問罪道:

“你咋不早教我這麼說呢?”

陳平意味深長的回答道:

“君居其位,不知其任邪?陛下即問長安中盜賊數,君欲強對邪?”

此言一語道破周勃的處境,身在其位難道你不知自身的處境嗎?難道你想要強行迎合陛下的策問嗎?回到家中的周勃經人提醒,恍然大悟,索性辭官告老。

陳平這話說的很隱晦,致使周勃一時間並未讀懂其人言語背後的晦澀之意。可作為躋身在帝國朝堂的一流人物,周勃是遲鈍不假,但其人絕不傻。

漢文帝的簡單的三言兩語,一來將周勃與陳平之間誅滅呂氏、擁立新帝的關係割裂開來;二來是在敲打周勃最好能夠及時放下手中的權位,安安心心隱退,我寬宏大量是不會找你的麻煩的。

仁義之君背後的帝王心術,漢文帝鮮為人知的鐵腕無情

周勃知趣的退位了,可老驥伏櫪的他心火卻還沒有熄滅。陳平死後,漢文帝下詔請周勃回朝任相,周勃還真就開開心心的來了。結果數月之後,周勃便被再度被漢文帝利用了一次,轉身打道回府,回到了自己的封地。

這擺明了是漢文帝對於其人的一次試探,早年間同意周勃告老還鄉,現如今再召其人重用,豈不是自相矛盾?結論只能是漢文帝始終對於周勃都不放心,此人畢竟有“翦滅內亂”的前科,不得不防。

所謂升調其人的官職,不過是皇帝權術,彰顯漢文帝對於朝政的控制大權罷了,讓周勃在起起落落中感受皇權的威嚴,同時也是在警告其他臣子。

仁義之君背後的帝王心術,漢文帝鮮為人知的鐵腕無情

(文帝孝母,以仁孝千古留名)

晚年的周勃始終環顧在一股危機感之下,雖然很多人對此的解釋為做賊心虛、杞人憂天,但實際上週勃的這種擔心被清算的危機感並非無來由的。

其人又不是患上了被迫害妄想症,怎會日夜擔心自己會被漢文帝清算?實則是皇權籠罩下的一股壓力,逼迫大權失落的周勃無所逃避罷了,最終在漢文帝一番權術之下,周勃被冠以謀反的罪名下獄,使得其人不禁感慨:

“吾嘗將百萬軍,然安知獄吏之貴乎?”(我曾領軍百萬,今日才知道獄卒的尊貴之處。)

一代雄將,到頭來卻不得善終。這僅僅是因為周勃不懂得謙卑謹慎嗎?當然也少不了漢文帝居於幕後的一番帝王權術,將這位功高蓋主的老臣剔除朝堂,才能夠真正的開闢屬於自己的盛世。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