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司馬光砸缸,這個"缸",錯誤的使用一千年

菜單

司馬光砸缸,這個"缸",錯誤的使用一千年

流傳千年的 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幾乎婦孺皆知,無人不曉。

司馬光砸缸,這個"缸",錯誤的使用一千年

《宋史。司馬光列傳》記載“群兒戲於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兒得活”。

收藏名家馬未都考證,宋代的時候還沒有缸,只有甕。缸和甕有什麼區別呢,並不是說法不一樣,缸和甕在造型上有很大的區別,缸是敞口的,甕是收口的。裝水用的大水缸,真正家家戶戶都用時已經是清朝以後的事了。

司馬光砸缸,這個"缸",錯誤的使用一千年

甕在戰國時期就有了,到了明代後期,才開始有缸,但也沒有普及。甕的收口消除了陶瓷燒製時的應力,巨大的陶器和瓷器比如甕,在入窯燒製時火的溫度都在千度以上,很容易燒變形和開裂。如果是敞口的缸,就更容易像開花一樣的裂開,宋朝的燒造技術還不能燒製出缸。

司馬光砸缸,這個"缸",錯誤的使用一千年

缸敞口

那麼為什麼宋史中會有這樣的記載呢。古籍二十四史中所有的史書都得等這個朝代滅亡之後慢慢去修訂,宋史是到了元末的時候由丞相脫脫和阿魯圖先後主持修撰。而司馬光是1019年生,北宋初的人,他6歲的時候是1025年,宋史成書的時候距離司馬光砸缸的事已經過去300多年了,相當於今天我給你講述一件1718年康熙晚年的事,你覺得準確度高嗎。

歷史有沒有真相,只殘存一個道理。宋史就是要說明司馬光從小就聰慧過人,在遇到緊急情況時臨危不懼,並迅速做出反常規處理。

司馬光砸缸,這個"缸",錯誤的使用一千年

甕收口

如今,司馬光砸“缸”已經家喻戶曉了,當然沒必要去糾正成“司馬光砸甕”了。他只是給我們留下一個歷史的道理,孩子如果教育得好,就能聰慧機敏。仔細分析一下,其實司馬光只不過是換了個角度思考問題。按常理要想脫離危險的方法是讓人離開水,而司馬光想到的是讓水離開人,這就是多維思考。但是由於甕高、人矮、力氣小,在場的小朋友沒有一個能夠辦得到。如果等到大人來救,就來不及了。這時,司馬光反常規而行,砸破水甕,水流出來,讓“水離開人”,落水的小夥伴得救了。這就是換個角度、多維思考的聰明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