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歷史上真有"張三丰"此人嗎?

菜單

歷史上真有"張三丰"此人嗎?

金庸在《倚天屠龍記》和《神鵰俠侶》中描寫了一位傳奇人物——張三丰。他原名張君寶,出身少林,無意之中跟隨師傅覺遠修煉了九陽神功,又在武當山的一個山洞中苦思七天七夜,領悟了武學中剛柔相濟的至理,開創了武林中的著名門派武當派,成為一代武學宗師。後來他北遊寶鳴(應該是寶雞,可能是金庸筆誤),看到三峰挺秀,有所感悟,自號三豐。他還在百歲高齡的時候創造出了以靜制動,後發制人的太極拳。歷史上是否真有張三丰呢?今天就和大家一起聊一聊張三丰的故事。

張三丰在明史中被列入《方伎傳》,此外一些筆記、地方誌及碑記中也多有關於張三丰的記載,清代還出版過多部《張三丰全集》。這些記載有些並不一致,但大體上描繪了出了一個神秘的張三丰形象。

張三丰的名字:《明史》記載張三丰名叫張全一(不是張全蛋),也叫張君寶,張三丰是他的號,因為平時不修邊幅,又號張邋遢。其他記載中張三丰的名字還有通、金、猷、君實、居寶、鉉一、玄一、玄素、玄化、玄玄、思廉、山峰、三峰、三仹,他的號還有昆陽、玄玄子、三豐遯(通遁)老、容忍三豐子、保和容忍三豐子,此外還有邋遢、邋遢張仙人、邋遢張、邋遢仙等稱呼。要比哪位古人名號最多,估計張三丰能排進前五名。

張三丰的籍貫:《明史》記載張三丰是遼東懿州人(今屬遼寧省阜新市),其他記載中張三丰的籍貫還有陝西寶雞、福建閩縣、浙江天目山、山西平陽、貴州黃平、江蘇金陵,此外還有冀州人、義州人、易州人等說法,可以說五花八門,遍佈祖國各地。

張三丰的相貌《明史》記載張三丰“頎而偉,龜形鶴背,大耳圓目,鬚髯如戟。”“不飾邊幅”,“寒暑惟一衲一蓑”。看來張三丰長的又高又大,大耳朵圓眼睛,鬍子支稜著,有點像張飛。平時不注重穿著打扮,邋里邋遢的,不管冬天夏天,都只穿著一件衲衣(和尚穿的衣服)和一件蓑衣。其他關於張三丰相貌的記載大體上和這個差不多。

歷史上真有"張三丰"此人嗎?

張三丰的生活時代:《明史》記載,傳說張三丰是金代人,和元代初期的劉秉忠(元大都的總設計師)是同學,明代洪武朝末期還曾出現過。這樣算下來,張三丰至少也得活了160歲。此外還有說張三丰生於元代、生於南宋、生於北宋、甚至生於唐代的,除了說明朝人見過張三丰外,還有清代初期的道士號稱見過張三丰。這樣算下來,張三丰得活了好幾百年了。

張三丰的道派張三丰是修道之人,據清代《張三丰先生全集》記載,老子將道術傳給尹喜,尹喜傳給麻衣子,麻衣子傳給陳摶,陳摶傳給火龍先生,火龍先生傳給了張三丰。這當然是傳說,現在有人分析,張三丰所傳道法,屬於全真道,應該是全真教的支屬。這樣算起來,張三丰還是王重陽的傳人呢。

張三丰的事蹟:有說張三丰是張天師的後人,也有說他是張良的後人。《明史》記載,張三丰可以一次吃掉很多飯,也可以幾天甚至幾個月不吃飯。他看書看一次就能全部記住,平時喜歡和人開玩笑,經常到處雲遊,能夠一天走一千里。傳說他本來在鹿邑太清宮學道,有一次來到武當山,對別人說,這裡以後會非常興盛。當時武當山上的建築都在元末的戰爭中損毀,張三丰帶著弟子們披荊斬棘,在廢墟上蓋起草廬居住,住了一段時間以後,張三丰又離開了武當山。

歷史上真有"張三丰"此人嗎?

明太祖朱元璋聽說了張三丰的名頭,於洪武二十四年派人去找他,沒有找到。後來張三丰來到了寶雞的金臺觀,在那裡住了下來。有一天張三丰對別人說自己要死了,然後就真死了。大家把他裝到棺材裡,準備埋葬他的時候,聽到棺材裡有聲音。開啟棺材一看,張三丰又復活了。

張三丰還曾到四川見過朱元璋的兒子,蜀獻王朱椿。後來又回到武當山住了一陣。之後就在湖北,陝西各處雲遊,行蹤飄忽不定。永樂年間,明成祖朱棣派給事中胡濙和內侍硃祥帶著聖旨,禮品全國各地到處去尋找張三丰,找了好幾年也沒能找到。後來朱棣又派工部侍郎郭璡,隆候平張信等人,督率民夫三十多萬人,花費數百萬,在武當山大修道觀。修成之後,朱棣賜名武當山為太和太嶽山,還設定了專門的官員留守。武當山果然像張三丰預言的那樣興盛了起來。天順三年,明英宗朱祁鎮封張三丰為通微顯化真人,這時候已經不知道張三丰是否還在人世了。

歷史上真有"張三丰"此人嗎?

《萬曆野獲篇》的記載又有所不同,書中說張三丰原來在福建做獄吏,因為犯了罪,被髮配去四川平越衛(今屬貴州境內)。在發配的路上,張三丰假裝掉進水裡,從水裡出來後,竟然拿到了發配的批文,押解他的人直接拿著批文回去覆命了,張三丰自己去了平越衛。到了平越衛,當地的負責官員是千戶張信,張信聽說了張三丰的事蹟後,對他很是敬重。有一天,張三丰對張信說,為了報答你,我替你父親選了個很好的葬地,你帶著你父親的屍骨進去,看到什麼就放進它嘴裡,將來一定能夠大富大貴。張信按照張三丰的吩咐,鑽進了一處巖穴,裡面有一個大石牛,張信看了感到很害怕,就把父親的屍骨掛在牛角上出來了。出來以後,他對張三丰一說,張三丰嘆息道,這樣最多隻能是封侯了。張三丰還讓張信拿一把金錐,把洞口的石頭敲斷,並且再三囑咐最多敲兩三下,結果張信敲了七下才敲斷,同時看到一隻金魚凌空飛去。張信回去跟張三丰一說,張三丰又嘆氣了,對張信說,你們家八口人本來都得死,你敲幾下就死幾個人,今後只有你自己能享受富貴了。十年以後,張信家另外七口人果然都去世了,只留下了他自己,他跟隨朱棣參與靖難之變,因功被封為隆平侯。永樂十二年,張信奉命去武當山祭祀,還遇到了張三丰。張三丰請他喝茶,還送給他一枚棗。張信從武當山出來後,那枚棗不知怎麼變成了一尺多長。

張信這個人是真實存在的,曾被朱棣派往武當山修道觀,如果他真的遇到了張三丰,怎麼敢不向朱棣報告呢?有人分析朱棣之所以派人到處尋找張三丰,除了想長生不老外,還有一個目的是順便尋找失蹤的建文帝朱允炆。朱棣透過靖難之變奪取皇位以後,為了證明自己的正統性,自稱是真武大帝下凡,而武當山正是真武大帝的道場,這也是朱棣派人在武當山大修道觀的原因。

歷史上真有"張三丰"此人嗎?

我們回過頭再看張三丰的事蹟,並不是個武林宗師(有記載說張三丰是宋朝人,北宋滅亡的時候被金兵擄掠到了胡地,成了沙陀人。一個武林高手會這麼窩囊?),而是一個修道之人,甚至像是個神仙,他的種種神蹟讓人都懷疑其是否真實存在。現在有人分析,張三丰這個形象很可能是很多人的事蹟傳說拼湊在一起形成的。

張三丰與太極拳:那麼神仙張三丰是怎麼成為武林宗師的呢?這與黃宗羲為王徵南撰寫的一篇墓誌銘有關。王徵南是明末的一位武術高手,他習練的拳法屬於內家拳(少林拳法與之相對,為外家拳),講究以靜制動,而這套拳法就傳自張三峰(這裡寫的是這個“峰”)。這位張三峰是宋朝人,本是武當山的道士,被喜歡道教的宋徽宗召見。他走到半路上遇到了強盜,無法前行,晚上睡覺夢見玄帝(也就是真武大帝)傳給他一套拳法。第二天天亮以後,一個人用這套拳法打死了一百多名強盜。後來這套拳法傳到了陝西一個叫王宗的手上,王宗又傳給了河南溫縣(陳家溝的所在地)的陳州同,陳州同回家後教授給同鄉,內家拳因此在溫縣流傳。到了嘉靖年間,有個叫張松溪的拳法最為著名,張松溪有三、四個徒弟,其中浙江四明人葉繼美(字近泉)學得最好,所以拳法又傳到了四明,出了很多高手,其中有一個叫單思南,王徵南的拳法就是跟單思南學的。

王徵南沒讀過書,但與黃宗羲兄弟有交往,因此黃宗羲在王徵南死後為他撰寫了墓誌銘,記錄了其拳法的傳承。黃宗羲是明末大儒,雖然這些記載有些荒誕(宋朝張三峰夜夢玄帝授拳),很可能只是王徵南的一面之詞,但由於黃宗羲的影響力,還是廣泛傳播開來。從此中華武術有了內家拳這一說法,而內家拳的祖師自然就是張三丰。黃宗羲的兒子黃百家曾師從王徵南學習內家拳,他還寫過一篇《內家拳法》,提到張三峰本來精於少林外家拳,又從外家拳中翻創出了內家拳,並且超過了少林拳法。這麼一說好像更合理了,可是跟他爸爸的記載又差得太多。另外王徵南的拳法只傳了黃百家一人,而他後來專注於科舉,拳法練得並不好,因此王徵南這一脈的內家拳就失傳了。根據黃百家《內家拳法》記載,內家拳法包括長拳、點穴還有六路(包括斗門、通臂、仙人朝天勢、抱月、揚鞭和煞錘衝掠兩翅搖)以及十段錦,並沒有太極拳。那麼太極拳又是怎麼和張三丰聯絡起來的呢?

太極拳有一篇重要的理論文章,叫做《太極拳論》,裡面提到了很多太極拳的重要理論,如四兩撥千斤等。這篇《太極拳論》在流傳的時候作者署名為王宗嶽。前面說過《王徵南墓誌銘》中提到張三峰的內家拳後來傳到陝西王嶽手上,不知什麼原因,這個王嶽和王宗嶽搞混了。《清史稿》中有王徵南的傳,其內容與墓誌銘記載的基本一致,只是沒有了張三峰做夢學拳的情節,而這套拳法流傳下來的傳人從王嶽變成了王宗嶽。最後又來了一句,“清中葉,河北有太極拳,雲其法出於山西王宗嶽,其法式論解,與百家之言相出入。”意思是說清中期河北的太極拳傳自山西王宗嶽,但是拳法和黃百家說的內家拳並不一致。就這樣,陝西王嶽成了山西王宗嶽,內家拳也變成了太極拳。雖然現在有人考證這個王宗嶽是清代的,王嶽是明代的,不可能是同一人,但是太極拳來源於張三丰的說法也就此流傳開來。經過武俠小說和影視作品的渲染,太極張三丰的名號早已超過了神仙張三丰。

關於武當七俠:《倚天屠龍記》中,張三丰有七位弟子,他們肝膽相照、行俠仗義,被稱為武當七俠。金庸先生曾說過“據舊籍載,張三丰之七名弟子為宋遠橋、俞蓮舟、俞岱巖、張松溪、張翠山、殷梨亭、莫聲谷七人。殷利亨之名當取義於《易經》‘元亨利貞’,與其餘六人不類,茲就其形似而改名為‘梨亭’。”意思是張三丰真的有這七名弟子,這是真的嗎?

歷史上真有"張三丰"此人嗎?

各類關於張三丰的記載中,張三丰弟子主要有邱玄清、孫碧雲、王道宗、盧秋雲、周真得、劉古泉、楊善登等,這些人都是跟隨張三丰學道的。還有傳說明初著名的富豪沈萬三也是張三丰的徒弟。要想知道武當七俠的來歷,關鍵是找到金庸先生所說的“舊籍”。留史君考證了一下,這本所謂“舊籍”,應該是一本叫做《宋氏家傳太極功源流及支派論》的書,這本書是一個叫吳圖南的太極大師在民國時期公佈出來的,原本是個抄本,號稱是明代宋遠橋著。

書中先說太極拳是唐朝人許宣平傳下來的,總共三十七式,宋遠橋學的就是這套。又說唐朝李道子傳下來的“先天拳”也是太極功,傳到明代就是俞蓮舟練的“俞式太極功”,而且這個李道子到明代還活著,稱為夫子李。有一次宋遠橋和俞蓮舟一起去武當山遊玩,遇到了夫子李,夫子李還傳授給了俞蓮舟功夫,使得俞蓮舟武功大進,得到“全體大用”。宋遠橋、俞蓮舟和其他幾位太極拳愛好者俞岱巖、張松溪(在王徵南的系統裡和張三丰差著好幾輩呢)、張翠山、殷利亨、莫聲谷一起交流,俞蓮舟還把夫子李傳授的秘訣與他們分享。後來七個人想去武當山再次拜訪夫子李,沒有找到,卻在玉虛宮遇到了張三丰。張三丰是張松溪和張翠山的師傅,他們七個就一起跟張三丰討教,集中學習了一個多月。但是隻有張松溪和張翠山學的是張三丰傳授的十三式太極。

難得金庸先生根據上面這些語焉不詳的記載寫出了武當七俠的故事,還把大師兄的位子給了宋遠橋。但是現在研究認為,這本書不可能是明朝流傳下來的,很大可能就是民國時期託名所作。而且這七位也沒有真的都拜張三丰為師,所以這武當七俠的成色頗有些不足。另外這個所謂的作者宋遠橋把太極拳的發明專利給了唐朝人,張三丰老爺子能高興嗎?

歷史上真有"張三丰"此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