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只因儒生散佈謠言,秦始皇就焚書坑儒?秦朝當時的局勢容不下儒學

菜單

只因儒生散佈謠言,秦始皇就焚書坑儒?秦朝當時的局勢容不下儒學

歷史上將秦王朝滅亡的原因歸咎在秦始皇的暴虐上,其中修築陵寢和長城已經讓百姓苦不堪言,而焚書坑儒更是讓老百姓直接感受到秦始皇的暴虐。秦朝雖然生產力水平不高,可讀書人照樣在社會上享有崇高的地位,秦始皇與老百姓背道而馳的做法,無疑是向天下人宣戰。

只因儒生散佈謠言,秦始皇就焚書坑儒?秦朝當時的局勢容不下儒學

儒生的存在似乎是秦始皇的逆鱗,按理來說秦始皇滅六國統天下,自然是知曉天下安穩的重要性,即使是不喜儒生也不該明面上宣戰。事出必有因,考慮到當時的情況,儒生的存在或許是阻擋了秦始皇的某些籌謀。

秦始皇坑儒的表面原因

相比於其他六國,秦國所處在的地理位置並不討喜,位於西邊的位置更像是蠻荒地帶,相比於注重禮法的六國,秦國更像是野蠻人居住之地。

只因儒生散佈謠言,秦始皇就焚書坑儒?秦朝當時的局勢容不下儒學

雖然六國在禮法上是循規蹈矩,一舉一動都有貴族之風,可秦國並不注重這些虛的。秦國的目標是一統天下,厲兵秣馬才是秦國的第一要責,至於禮法這一套虛無的東西,秦國並不放在心中。

可在一統天下之後這就完全不一樣了,天下大局已定,禮法、政策這些都是擺在秦始皇面前的頭等大事。既然為君王,要受天下人的尊敬,自然是要與天下的潮流相同,其中就是儒學。即便秦始皇並不喜歡儒生口中虛無的東西,但是也得低頭向儒生詢問泰山封禪的事宜。

秦始皇是務實之人,雖然儒生給出了具體的封禪流程,可這與秦始皇多年來的行事作風完全相悖。既然不滿意儒生給出的東西,秦始皇就自己制定了一套。從西周開始有了禮法到秦朝建立,這其中雖然沒多少年的時間,但禮法的每一個舉止都是有著嚴苛的標準,秦始皇這般胡來,難免被人恥笑。

何況儒學裡面的核心還有“禮”字,儒生在這一方面有著巨大的權威性,秦始皇摒棄儒生給出的見解,自己制定一套,自然相當於完全拋棄了禮法。而且秦始皇在泰山封禪之時還遇上了暴風雨,更加凸顯秦始皇的小丑模樣。

文人的一支筆便可以轉動王朝的風雲,坐了冷板凳的儒生自然是要在天下人面前遊說,散佈關於秦朝和秦始皇不利的流言。秦始皇焉能容忍自己遭到如此屈辱,自然是有了焚書坑儒這麼一個事件。

秦始皇和漢武帝在儒家學說上的利弊

當然表面原因就是因為儒生對秦王朝的羞辱,可深層次原因還在於秦朝多年來的政策。秦朝既然能夠一統天下,就是槍桿子下出政權,儒生的那一套根本不適合秦朝統一後的局勢。秦朝是第一個大一統的朝代,而多年來六國早已經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禮法,若是隻靠儒生的遊說天下,怕是難有安穩之日。

秦朝的天下是一刀一刀砍出來的,儒生口中的仁義禮智信根本不適合秦朝之後政策的執行,相反儒生的存在甚至會壞事,將大一統的天下再次分崩離析,所以焚書坑儒是勢在必行。

但是漢朝之時又不一樣,秦朝存在的時間雖短,可大一統到了後期已經是深入人心,所以漢朝統一天下並無不妥,何況此時昔日能夠鬧出動靜的六國之人早已經不復存在,同時又有秦始皇先前留下的根基,自然思想方面有了天差地別。

於漢武帝來說,法家的思想現如今只能是輔助手段,安撫人心才是第一要事。昔日秦始皇暴虐鎮壓反抗的百姓並不適用,溫和的手段才能安撫住這個蠢蠢欲動的天下。何況相比於武力來說,儒學中的“仁”才能守住這個天下。

所以秦漢兩朝,儒生的社會地位完全是兩個模樣,但是儒生在這個社會上受到的尊重,並非是儒生本身的因素,而是他們背後代表的東西給這個王朝所帶來的利益!秦始皇和漢武帝眼中的儒生,一個是分天下一個是安天下,自然有了不同社會地位的儒生!

所以即便是史料上記載,是因為儒生散步的謠言觸怒了秦始皇,進而導致了焚書坑儒,這也不足為信。秦始皇能統一了六國,還能為後世王朝打下根基,這其中自然是有了他自己的一套道理。他焉能不知“民為貴君為輕社稷次之”的道理,可秦始皇知曉當時需要的真正治國思想是什麼,儒生的一套道理根本不適合分裂多年的天下,唯有武力鎮壓才能勉強維持住和平的局面,儒生的存在只會動搖國家根基,法家才是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