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旗袍由滿族旗人服裝演變而來?不,旗袍是根正苗紅的漢服

菜單

旗袍由滿族旗人服裝演變而來?不,旗袍是根正苗紅的漢服

說起旗袍的歷史和由來,絕大部分人,特別是現在的小自媒體,都不假思索說旗袍是由滿族旗人的服裝演變而來的。一些旗袍愛好者和使用人群也幾乎都這麼認為。

那麼,這個說法到底準不準確,是否靠譜呢?

旗袍由滿族旗人服裝演變而來?不,旗袍是根正苗紅的漢服

氣質優雅的國風旗袍

『旗袍疑雲』

最近,無意間看到一篇講旗袍歷史和由來的文章,作者的知識儲備很顯然嚴重不足,或者說根本就沒有。他/她在文章中說,旗袍是由清朝滿族旗人的服裝演變而來的。

我很肯定,這種說法是錯誤的。雖然,這種說法流傳非常廣泛。

我相信,大家平時在生活中,看到的資料和聽到的說辭絕大多數都是這個論調,甚至在心裡下意識地接受和默認了這個疑點重重的結果。

有時候,推翻這些論調和廣泛存在的謬論很簡單,因為它們存在的基礎是虛無的,嚴重脫離了實際生活和基本常識,空中樓閣當然經不起推敲。

當海水退去,我們就能看到誰在裸泳。

我們需要的,只是多一分求真務實的探索精神和嚴謹細緻的科學態度,多一分對歷史的敬畏和樸素的人文素養。

一些自媒體文章和短影片一本正經地偽科普,說什麼旗袍原來是清朝滿族旗人的專用服裝,以彰顯他們的貴族地位和特權,其他人是不能穿的,否則就要受到懲罰。

他們說,清朝滅亡後,包括服飾規制在內的舊體系被打破,旗人服裝流傳到民間,這才有了旗袍和後來旗袍的大流行。他們的理由是,末代皇后婉容經常穿的衣服就是旗袍。

旗袍由滿族旗人服裝演變而來?不,旗袍是根正苗紅的漢服

婉容格格裝/旗裝,無曲線

這種漏洞百出的論調儼然成了主流聲音,以至於部分立場不堅定的學者和媒體也開始附和,旗袍是滿族旗人服裝竟然漸漸變成一個“社會共識”。

稍加審視,不難發現,婉容穿的是簡化版(改良)格格裝,後來被稱為旗裝,並不是旗袍。

清朝根本就沒有旗袍,現存的清朝末年的照片中,沒有出現旗袍的任何身影。

不過,上述論調有一處觀點是正確和符合史實的,清朝實行的是民族隔離政策,滿族與其他民族,包括漢族是不通婚的(漢族八旗除外),滿族文化,包括服飾,也就不可能在清朝滅亡後短短十年之內,突然在全社會大規模流行開來。

而這一點又間接證明了“旗袍由滿族旗人服裝演變而來”結論的錯誤。

還有一種觀點走到了上述觀點的另一個方向,他們說旗袍是滿族帶入關內並強行推廣開的,就像剃頭令一樣。持有這種觀點的人過於反智和低能,令我忍俊不禁。

旗袍是公認民國初期才出現的,怎麼可能是滿族清軍入關、清朝入主中原帶來的呢?

這些人不學無術,認知膚淺,忽略事實和差異,自以為是地把旗裝與旗袍劃上等號,簡單地望文生義,生搬硬套把旗裝的“旗”和旗袍的“旗”完全等同起來。

於是乎,就得出了“旗袍由滿族旗人服裝演變而來”的錯誤結論。

旗裝的“旗”和旗袍的“旗”可能只是歷史的巧合。

也有一些小眾聲音認為,旗袍是古代妓女服裝,本來只是在小範圍流行,其性感造型是為了突出女性的身材曲線美。至於目的和作用嘛,稍微想像一下就能明白了

這個說法更是荒謬至極、無知至極,沒有任何史料記載和事實依據,簡直是滑天下之大稽。

把這兩種觀點結合起來,我得出了一個可笑得可怕的“結論”。

不管婉容身上的衣服是格格裝/旗裝還是旗袍,堂堂皇后怎麼可能天天穿妓女服裝?

早期民國旗袍與長衫非常像

旗袍由滿族旗人服裝演變而來?不,旗袍是根正苗紅的漢服

不管出於什麼目的,這些人連最基本、最起碼的常識都沒有,張口就來,唯一的解釋和可能性就是,他們受到現代影視劇的影響,看見一些民國時期的妓女的確穿著旗袍,就想當然地認為旗袍是古代妓女的服裝,完完全全是本末倒置、是非不分,邏輯混亂。

好在,旗袍出現的歷史並不久遠,距今不過100年而已,真相還沒有被完全掩蓋,發掘起來並不困難,只需要花一些時間進行整理、比對和歷史背景調查就能找到真相。

可惜,現在的人太過懶惰和浮躁。畢竟,原創很難,而抄襲很簡單。

文化底蘊可以透過沉澱和積累得到增長,但人心浮躁,再想回到正道就難了。

【重點】其實,旗袍是根正苗紅的漢服,與滿族的格格裝或旗裝沒有交集和直接聯絡。

如果實在要“攀親戚”,那就是格格裝/旗裝是受到了明朝服飾的影響,滿族結合自己生產生活需要加以改進的一種民族服裝。

二者走的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路徑,雖然看起來有幾分相似。

這裡所說的漢服,並不是漢朝的服飾,而是漢民族的服飾,包括上自商周、下至明清,各個朝代的主流服飾,是官方頒行法典明確規定的,在重要場合的衣著裝飾標準以及禮儀,不是生產勞作或貧困之家使用的衣物。清朝漢族女性服飾與明朝幾乎完全一樣。

通俗來說,漢服在古代不是常服,更像禮服,以“寬衣博帶、飄逸瀟灑”見長。有服章之美、有禮儀之大,傳承四五千年的“華夏”最初就是形容漢服,後來直接作為漢民族的代稱。

上者為衣,下者為裳,後來有了裙和褲。

旗袍由滿族旗人服裝演變而來?不,旗袍是根正苗紅的漢服

深衣是後世所有漢服的藍本

漢服一脈相承,雖然各朝代都有變化,但是這種變化幅度有限且循序漸進的,最大的變化在春秋戰國和東晉時期。深衣之後的兩千多年間,服飾總體風格和形制被保留下來,這與我們傳統文化的傳承脈絡相一致。

如果溯源上去,採用倒推法,我們可以知道,春秋戰國出現的深衣是第一次比較固定的漢服樣式,流傳了近一千年。東晉時期開始出現裙子,宋朝才有了現代意義上的褲子。

一直到清朝末年,民間服裝,特別是漢族女子服裝,依然保留著明顯的深衣痕跡。

宋朝,士大夫階層崛起,貴族和文人崇尚清逸簡約的道家文化,繼而影響了全體民眾對服飾風格的選擇,由深衣簡化而來的道服成為士人新的常服。

明朝的服飾基本沿襲了宋朝的形制和風格,特別是明朝中後期,道服進階為道袍。

旗袍由滿族旗人服裝演變而來?不,旗袍是根正苗紅的漢服

現代復原的明朝素青色道袍

旗袍由滿族旗人服裝演變而來?不,旗袍是根正苗紅的漢服

清末民初時期的男子長衫

清朝基本沿襲了明朝的服飾,特別是漢族女子衣服與明朝幾乎完全一致,可以說是一種服飾文化的傳承。

當然,清朝的滿族格格裝/旗裝與同時期的漢族女子服裝還是有一些較明顯差異的。

清朝初期,漢族男性以明朝道袍為樣本,按照清朝的服飾制度改造併發明瞭長衫,但並沒有流行開來,直到清朝中後期才成為社會選擇。

清朝末年,興起出國留學熱潮,維新運動和民主革命運動風起雲湧,這些維新派和革命派的人士都需要頻繁與中上層社會以及外國人士(商界、政界、文化界)接觸,為了身份對等和便於從事社會活動,由明朝士大夫的道袍演化而來的長衫走向社會,漸成風尚。

這一時期,長衫與西裝成為民主革命人士的標配。比如,鑑湖女俠秋瑾,在北京和日本留學期間,經常身穿長衫,自比男兒。就連維新派代表人物梁啟超也經常穿著長衫。

同一時期,格格裝/旗裝也開始現代化改良(簡化)之路。

清朝滅亡以後,以同盟會為代表的民主革命人士把長衫作為進步和自由的標誌,加以推廣和宣傳,首先在政界、文化界流行,很快在全社會普及開來,受到人們熱烈歡迎。

清朝長衫採取了束身處理,主要在腰部和袖子兩處,整體高挑挺直,與人的身型更加貼合,因而讓男性看起來玉樹臨風,帥氣瀟灑,至今活躍在相聲舞臺和文化領域。

大中學生群體,特別是年輕女性,他們剛剛經歷了一場“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的社會革命,對新生事物和進步思想充滿嚮往,需要一種新的服飾作為自己的常服,以表明自己支援革命的立場和追求進步(女性權益)的願意。長衫成為了他們中意的改造物件。

在這種情況下,以男性長衫為藍本的兩段式女式“長衫”—民國女學生裝出現了。

這種優雅、簡潔、緊湊、美麗的女學生裝令人耳目一新,一如新開了那個時代的風氣,至今被人津津樂道,反覆回味和追憶。

旗袍由滿族旗人服裝演變而來?不,旗袍是根正苗紅的漢服

這種新女式“長衫”就是後來旗袍的雛形。

但是,這種女學生裝應用的領域較窄,大部分女性依然缺少一種適合自己的日常服裝。

回到服飾制度方面。

很顯然,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為根本綱領的革命派同盟會及其歷經千辛萬苦建立的中華民國,是滿族清朝的絕對對立面,是敵人關係,是以滅亡滿族清朝為主要奮鬥目標的,怎麼可能把滿族旗人的服裝作為自己的主要服裝而加以宣傳推廣呢?

所以,“旗袍由滿族旗人的服裝演變而來”這個說法被徹底排除了。

『旗袍誕生』

“新文化運動”不僅是一場文化運動,也是一場社會運動,包括服飾。

1919年5月4日爆發的“五·四運動”是一場以進步青年學生為主體,學界、工商界、文化界共同參與的一次大規模的愛國運動,是近代中國的第一次真正覺醒。

在這場聲勢浩大的爭取民族獨立自主的社會運動中,女學生裝和男中山裝成為兩道最動人、最靚麗、最具活力的時代風景,讓人們依稀看到了未來中國的之光。

一種新的社會服飾風尚即將到來。

1919年之後數年間,正是中國民族意識大覺醒和國貨迴歸的關鍵期。

一些製衣商家敏銳地捕捉到了這種微妙而充滿潛力的變化,他們將女學生裝的上衣下裙合二為一,成為現代旗袍的最初款式,當時稱呼不一,有叫女式長衫的,有叫女式長袍的,也有叫女式長衣的。

他們打著“支援國貨,抵制洋貨”的旗號,藉助民眾的愛國熱情,很快風靡全國。

這種由女學生裝改造演化而來的新式服裝版型更加緊湊,簡潔幹練,色彩更加鮮豔和多樣,服飾線條更貼合人體,特別是臀部、腰部、胸部和手臂,更加凸顯人的精氣神和身材之美,更加適合女性走出家門,從事社會活動。

可以說,旗袍就是性感化、社會化的民國女學生服。

旗袍由滿族旗人服裝演變而來?不,旗袍是根正苗紅的漢服

旗袍:性感化的民國女學生裝

這種新服裝(旗袍)將東方女性,特別是中國女性的古典氣質、身材曲線和柔情婉約展現得淋漓盡致,被封建禮教束縛兩千多年的女性,第一次發現自己竟然如此之美。

旗袍在展示中國女性魅力的同時,也被中國女性的魅力映照得更加光彩奪目。

旗袍與滿族旗人的格格裝/旗裝根本性區別在於,格格裝/旗裝是上下沒有束腰的筒形,版型寬大,袖口是寬袖,裝飾較為複雜,重在體現主人身份。

而旗袍最大特徵就是全身各處均有極為顯著的束身處理,袖口是窄袖,風格更加簡潔,線條曲率流暢自然,與人的契合度更高,重在體現人的身材。

當然,還有其他方面的區別,在此不作詳述。

其實,當時旗袍的倡導者和推動者並不認可“旗袍”這個稱呼,官方的稱呼是女子禮服。1926年2月27日的上海《民國日報》有短文《袍而不旗》,提議改稱“中華袍”。

從“中華袍”這個名稱就能看出來,旗袍是一種漢服,而不是滿族旗人服裝。

至於旗袍之“旗”究竟所指為何,時至今日尚無定論,更沒有研究成果發表。

如果說,長衫是民族意識覺醒的萌芽和試探,那麼,旗袍就是中國女性自主意識第一次集體大爆發,而隨後的旗袍改良並確立為國家禮服就是現代中國社會形成的重要節點。

大約在此前後,在宋氏三姐妹為代表的社會名流和早期電影聯合示範引領下,旗袍全面進入各行各業,就連青樓女子紛紛以身穿旗袍為驕傲,電影《金陵十三釵》有所描寫。

旗袍因其能夠貼合女性身體,造型時尚,色彩鮮豔,高挑挺拔,自然靈動,優雅別緻,曼妙生姿,將東方女性,特別是中國女性的柔性曲線美和溫婉神態展現得淋漓盡致,給人以極大的想象力和吸引力。

旗袍是一個摻和了多種時代元素和人文情懷的複雜集合體,必然會承載很多故事。

今天,我們經常談論的民國才子佳人的故事主角林徽因、陸小曼等人就喜歡經常身穿旗袍。

也許,徐志摩就是不小心看到身穿旗袍的林徽因和陸小曼才神魂顛倒,文思泉湧。

旗袍並不是傳統服裝,其誕生不過100年的時間,是不是顛覆了你的固有認知呢?

所以,可以說旗袍是民族服飾,但不能說旗袍是傳統服飾哦。一般認為,新文化運動之前的事物才能被稱為傳統。

實事求是地說,旗袍是當時中國為數不多能與西方工業文明相媲美和抗衡的中國文化代表物之一,就像國酒茅臺一樣,為國家爭了光,維護了民族自尊心,因而受到人們的推崇。

民族精神即是文化,而旗袍就是民族文化的載體。

可以說,旗袍的出現是“天時地利人和”的巧合和偶然,其流行則是中華民族覺醒的必然。

宋慶齡發起了一場旗袍運動

1929年,南京國民政府正式頒發行文,將旗袍和中山裝定為國家禮服,旗袍走上了巔峰。

此後二十年,是旗袍的黃金時代,也是民國景象的文化標誌之一。

旗袍,成為中國女性交際衣著的標配。如民國才女張愛玲,當看到上海女人身穿旗袍,就把賺夠錢買一件屬於自己的旗袍作為奮鬥的“小目標”,從此暗暗發奮。

可見旗袍無與倫比的強大號召力。

旗袍:讓東方女性的優雅盡顯

在沉寂30多年後,1984年,旗袍再次被定為女性外交人員禮服。

1990年北京亞運會起,中國曆次舉行的奧運會、亞運會以及國際會議、博覽會多選擇旗袍作為禮儀服裝。

2011年5月23日,旗袍手工製作工藝成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2014年11月,第22屆APEC會議上,中國政府將旗袍作為與會各國領導人夫人指定服裝。

張愛玲是旗袍的鐵粉擁躉

旗袍由滿族旗人服裝演變而來?不,旗袍是根正苗紅的漢服

張愛玲曾說:對於不會說話的人衣服是一種言語隨身帶著一種袖珍劇願歲月靜好旗袍傾城,故人依舊。

旗袍的身世還在爭論,它的傳奇還在繼續。隨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旗袍必將成為一種世界文化景象。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