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科技賦能風電運維,華為云為亞洲最高風電塔專案保駕護航

菜單

科技賦能風電運維,華為云為亞洲最高風電塔專案保駕護航

本文轉自:環球網

【環球網科技綜合報道 記者 純鈞】近日,國家統計局公佈資料,2021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為114萬億元,較上一年增長8。1%,2021年作為“十四五”開局之年實現了經濟發展的預期目標,整體經濟增速位居世界主要經濟體前列。在保證穩定經濟發展態勢的同時,我國也在不斷推動能源結構轉型,以求實現“碳中和”的預期目標。

伴隨著經濟的持續復甦,能源需求也隨之增長。如何在經濟增長與“碳中和”之間尋求新的平衡點將會成為2022年經濟發展與能源改革的新議題。對此,全球知名財務管理機構畢馬威在《2022年宏觀經濟十大趨勢展望》中便提到,“企業ESG關注度提高與綠色轉型製造業投資快速增長”將會成為新一年中國經濟發展關注的重點。

當前我國能源結構中火電佔比高達68%,為了完成“3060”中所提到的“碳中和”目標,作為綠色能源中產業化最為成熟的風電發展則勢在必行,尤其在經歷2021年由於動力煤短缺帶來的全國範圍內“限電”後,擴大風電產能更加成為社會共識。根據國家能源局釋出的資料顯示,2021年全國風電併網裝機容量突破3億千瓦,較2016年底實現翻番,風電產業在政策利好與市場需求的雙重推動下,已進入發展的快車道。

在產業快速發展的同時,一些問題也逐漸顯現。眾所周知,風電建設是一個“隨風而落”的工程專案。由於高塔座加上長扇葉可觸及更高空的穩定風力,為了充分利用風能,風力發電塔正往塔座越來越高、扇葉越來越長的方向發展。我國擁有全亞洲最高的風電塔,位於平頂山魯陽風電場,高達170米,葉輪直徑長達155米。面對這類大型風電塔,如何安全高效運維往往成為產業痛點。

風機故障帶來的損失是極高的,有時遇到發電機、齒輪箱等核心部件損壞,可能需要廠家重新生產,耽擱一兩個月的時間,每天最多可能損失8萬度電的收入。而維修時必須要工作人員登塔檢視情況,像上文提到的170米亞洲最高風電塔,電梯可以直達150米的高處,剩下的20米仍需要工作人員手腳並用爬上去。風電塔維修充滿危險,在查詢問題的過程中,維修人員也會面臨墜落、觸電的風險。

如何能夠精準把控風電塔的實時運營情況,以及出現故障精準定位故障發生位置、鎖定相關引數,就成為風電產業進一步最佳化自身發展的關鍵。對此,數字化就成為解決風電產業痛點的最優解決方案,將風電運營引入雲、AI、大資料等數字化技術,讓電力電子技術與數字技術創新融合,實現全鏈路的互聯化、數字化和智慧化協同,才能讓風電運維效率達到最大化。

在數字技術賦能風電產業方面,華為雲近期便進行了一次有益實踐。其合作伙伴雲廬科技依託華為雲技術底座,在170米風電塔上安裝了“風電機組結構狀態診斷系統”,診斷風機及結構的執行情況,同時預測安全隱患,提前預警,實現了對風電塔的遠端實時數字化監測。這套診斷系統不停採集資料,透過模擬、大資料分析及特有的演算法對機組結構進行分析,在隱患剛露苗頭的時候把它遏制住,避免釀成大事故。在這套系統的幫助下,風機執行更為穩定,維修人員現在只需現場巡檢,從在風電塔上爬上爬下的忙碌狀態中解脫了出來,大大減少了工作時墜落、觸電的風險,也無需冒著大雪和酷熱去檢修。華為雲對風電產業的智慧升級,不僅為專案帶來了“降本增效”的經營效果,更為風電運維人員帶來了工作環境及安全性的實質提升,而這也是華為雲“Cloud for Good”理念堅持“為美好,做更好”的體現。

如今已然農曆年末,在這一年中,我們經歷過諸多挑戰,也見證了荊棘風雨中人們為實現美好生活而做出的不懈努力,這讓我們足以相信即便被黑夜籠罩過的地方,也會迎來陽光。就如同2021年的華為雲用實踐向外界發聲:“Cloud for Good”從來都不是一句口號,而是在解決商業問題的同時,賦予技術溫度和感性,為社會創造不凡價值,“為美好,做更好”。

科技賦能風電運維,華為云為亞洲最高風電塔專案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