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唐代的膠東半島只有兩個“上等縣”,是掖縣和昌陽縣

菜單

唐代的膠東半島只有兩個“上等縣”,是掖縣和昌陽縣

唐代是膠東半島區劃史上的一個關鍵時期。這一時期,登州設立,半島“東登西萊”的格局就此奠定,延續超過千年之久。

州一級的大輪廓雖然確定,但與後世相比,當時縣的區劃卻遠沒有定型。在唐代,曲成、當利、盧鄉、清陽、廓定等縣時設時裁撤,半島區域內建制比較穩定的縣總共只有八個,數量要比明清時期少不少。

唐代的膠東半島只有兩個“上等縣”,是掖縣和昌陽縣

這八個縣分別是萊州下轄的掖縣、膠水縣、即墨縣和昌陽縣,以及登州下轄的蓬萊縣、黃縣、文登縣和牟平縣。此時,招遠、棲霞、福山這些名字,還沒有出現在膠東的土地上。

唐代的膠東半島只有兩個“上等縣”,是掖縣和昌陽縣

根據《新唐書?職官志》的記載,唐代對於縣也有級別的劃分,在京畿之外的普通縣,分為上、中、中下、下四等。上等縣、中等縣、中下等縣和下等縣的長官雖然都是縣令,但級別有差異。上等縣的縣令為從六品上,中等縣的縣令為正七品上,中下等縣的縣令為從七品上,下等縣的縣令為從七品下。

那麼,當時膠東半島區域內的縣都是什麼級別呢?

當時還沒有地區生產總值的概念,縣的級別高低,主要與人口和錢糧的多寡有關。膠東半島在當時屬於邊遠之地,級別評定相對於中原內地沒有優勢。從《新唐書?地理志》的記載來看,登萊八縣的級別多為中等縣,上等縣數量不多,明確提到的只有兩個。

這兩個上等縣分別是掖縣和昌陽縣,都位於萊州境內。

唐代的膠東半島只有兩個“上等縣”,是掖縣和昌陽縣

掖縣為上等縣可以理解。它地處膠東半島西部,境內平原較多,自戰國時期就是膠東的名城大邑。漢代的東萊郡,南北朝時期等我光州,都先後以掖縣為治所,人口和資源自然向此輻輳。

並且,唐代的掖縣,範圍不僅限於明清時期的掖縣。它在唐初合併了曲成和當利等周邊的幾個古縣,大致相當於現在的萊州和招遠兩市,面積要大得多。

另外一個上等縣昌陽,情況與掖縣有些類似,也是地廣人多。唐代的昌陽縣,是明代萊陽縣的前身,五代後唐時期因為避諱“李國昌”而改名。

唐代的膠東半島只有兩個“上等縣”,是掖縣和昌陽縣

昌陽作為縣名,漢已有之,但縣治和範圍多次變更。到了唐初,盧鄉縣併入昌陽,此後昌陽縣的區域才大致確定,包括現在萊陽、萊西的全部,海陽的大部,棲霞的南部,以及牟平和乳山的各一角。也因為這段淵源,後世的萊陽人,時常以盧鄉和昌陽的舊稱來指代家鄉。

從史料的記載來看,昌陽被列為上等縣,可能還有礦產的因素。“(昌陽縣)有銀,有鐵;東百四十里有黃銀坑。”這在古代,都被國家視為戰略資源。

唐代的膠東半島只有兩個“上等縣”,是掖縣和昌陽縣

掖縣和昌陽被列入上等縣,在情理之中。那麼,登州的州治蓬萊,為何沒有入圍呢?《新唐書?地理志》沒有明確提到蓬萊縣的級別,但登州的級別為中,其他的黃縣、文登和牟平也為中縣,想必蓬萊是上等縣的可能性不大。

這主要是建縣時間相對較短的原因。蓬萊在唐貞觀年間,只是黃縣下的鎮,一直到了神龍三年,才升為縣。登州的州治此前也並不在蓬萊,後來才遷入。因此,蓬萊在唐代沒有成為上等縣,也在情理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