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浪裡白跳張順的歷史原型:不畏艱險馳援孤城,最終以身殉國

菜單

浪裡白跳張順的歷史原型:不畏艱險馳援孤城,最終以身殉國

在梁山的八位水軍頭領當中,浪裡白跳張順的形象令人印象深刻。他水下功夫了得,“水底下伏得七日七夜,水裡行一似一根白條,更兼一身好武藝”,在多次戰鬥中表現出色,是梁山水軍頭領中戰績最佳的一位。那麼,張順這個人物有沒有歷史原型呢?答案是肯定的。歷史上的張順是南宋末期一位著名的抗元英雄。歷史上張順的主要事蹟,見於《宋史》、《齊東野語》、《西湖二集》等各種史料當中。本文綜合以上資料的記載,對張順的生平做一個簡單的介紹。

浪裡白跳張順的歷史原型:不畏艱險馳援孤城,最終以身殉國

據《宋史》載,張順是南宋末年襄陽地區民間抗擊元軍武裝力量中的一員將領,被稱為“竹園張”。南宋末年,元軍大舉進攻襄陽。由於敵眾我寡,襄陽城陷入元軍重重圍困,時間長達六年之久。到了南宋鹹淳三年(公元1267年),城外的宋軍將領在襄陽城外發現了一條名為“清泥河”的河流和通向襄陽城,便建造了數百條小船並招募青壯從軍參戰,很快便招募了三千多人,張順和張貴被任命為都統,統率這支隊伍。

浪裡白跳張順的歷史原型:不畏艱險馳援孤城,最終以身殉國

戰鬥打響後,張順率領部眾經團山、高頭等地突進至磨洪灘一帶,轉戰一百二十多里,突破了元軍的重重封鎖,最終在黎明時分來到了襄陽城下。城內守軍困守孤城六載,聽說有援軍前來,歡欣鼓舞,士氣高漲。不過,當這支隊伍進入城中並進行人數清點時,卻發現統帥張順不見蹤跡。眾人焦急萬分,前往漢水一帶尋找,但始終沒有發現張順。

浪裡白跳張順的歷史原型:不畏艱險馳援孤城,最終以身殉國

數日後,江面上有一具身著宋軍戰甲、手持弓箭的浮屍出現在襄陽城外的江面上。守軍這才發現,這正是張順的遺骸。眾人在對張順的遺體進行檢查時才發現,張順身上有四處槍傷和六處箭傷,面露憤怒之情。眾將士大哭不已,用隆重的儀禮將其安葬。此後不久,襄陽民眾又為張順建了一座廟宇,以示對這位抗元英雄的崇敬之情。

浪裡白跳張順的歷史原型:不畏艱險馳援孤城,最終以身殉國

據《齊東野語》記載,張順率部增援襄陽前,還說了一段這樣的豪言壯語:“此行有死而已,或非本心,亟去,毋敗吾事!”這段話令在場的數千將士群情激昂。在該書中,還明確指出了張順壯烈殉國的具體時間——南宋鹹淳三年(公元1267年)二月二十二日。

浪裡白跳張順的歷史原型:不畏艱險馳援孤城,最終以身殉國

而在《西湖二集》中,張順的事蹟與《宋史》和《齊東野語》的記載稍有不同。該書並沒有介紹張順的身世,而是直接記載當時的張順已經在宋軍中擔任統制官一職。在戰鬥開始前,張順統率的兵力也與《宋史》和《齊東野語》中三千多人不用,而是數萬之眾。不過,儘管職位和兵力不同,但戰事的經過及張順最後的結局與以上兩書的記載非常接近。

浪裡白跳張順的歷史原型:不畏艱險馳援孤城,最終以身殉國

歷史上的這個張順是不是《水滸傳》浪裡白跳張順的歷史原型呢?這一點可以從早期水滸故事中找到答案。在《宋江三十六人贊》中,有一段張順的讚辭是這樣描述的:“雪浪如山,汝能白跳。願隨忠魂,來駕怒潮。”從這段讚辭中,就能很明顯地看出其與歷史上張順之間的聯絡。

浪裡白跳張順的歷史原型:不畏艱險馳援孤城,最終以身殉國

《水滸傳》中的張順,與歷史上的張順一樣,都是在江面上陣亡,同樣是身中多箭。當宋江奪取杭州後,又在西湖附近的湧金門外建了一座廟宇,專門紀念張順,這一點又與歷史上襄陽軍民建廟紀念張順的情節非常相似。從這兩點來看,歷史上的抗元英雄張順就是小說中的浪裡白跳張順。

參考書籍:《宋史》、《齊東野語》、《西湖二集》、《水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