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143萬成交的南宋金鋌,"趙宅"兩個字是什麼意思

菜單

143萬成交的南宋金鋌,"趙宅"兩個字是什麼意思

微信又 叒叕改版啦,

不少粉絲反映時常找不到

盛世文玩

為了讓大家能第一時間瀏覽到盛世美文,

請大家不要客氣地置頂吧。

盛世文玩

” →

點選右上角

“...”

點選

“設為星標

這樣就能每天準時相約啦

2020年嘉德秋拍,南宋“趙宅”重二十五兩金鋌以1,437,500元人民幣落錘,比估價80萬超出七成有餘,讓人驚訝於成交高價的同時不免追問:“趙宅”兩個字究竟代表什麼意思呢?

143萬成交的南宋金鋌,"趙宅"兩個字是什麼意思

要回答這一問題,還要從宋代的金銀鋪說起。

金銀鋪在宋代被稱作金銀鹽鈔交引鋪,是在宋代獨特的財政制度下產生的一種具有官方性質的民間金融機構。它的產生和發展是與政府的財賦轉輸政策密切相連的。換言之,宋代的入中制度催生了金銀鹽鈔交引鋪的產生、發展和繁榮。那麼,什麼是“入中”呢?我們知道,宋代河北、河東、陝西三路長期屯駐重兵,軍儲自然不可或缺,但是本地租賦卻不足以供應,而異地調民運糧又擾民太甚。於是,宋代決定充分發揮商人流通有無的作用,以茶、鹽、香藥交引和京師錢鈔等作為支付手段招募商人入納糧草於指定的西北邊沿地區。後來,入中範圍逐漸擴大,無論商人入納糧食、現錢或官府所需之物,也不論是沿邊、京師或其他州軍,只要官府允許的這類貿易都稱為入中。在入中過程中,官府將商人入納的貨價以茶、鹽、香藥等折成現錢支付,叫折中。因而政府在京師設立榷貨務,是為了將“入中”、“折中”的貿易掌握在官府之下,而且還專門設立折中倉,作為行使折中法的糧食屯儲倉庫。

在入中和折中過程中,“交引”作為官府直接發給入中商人的憑證誕生了。榷貨務為了防止冒名領取,規定付給入中商人現金或交引時,必須請京城實力雄厚的鋪戶為其作保,於是在京城裡出現了一種專門從事轉賣交引的交引鋪充作保人。這種交引鋪為在京富賈,他們隸屬於榷貨務,以物產作抵押,才能充作保人,一旦失保,要向官府賠償。因此,交引鋪是北宋入中制度下的產物,成為入中商人和官府之間的媒介。

原本金銀鋪的營業範圍僅限於買賣、打造金銀器皿和鋌牌。隨著交引的出現,金銀鋪的業務進一步拓展到兌換和轉賣交引領域,於是金銀鋪正式升級為金銀鹽鈔交引鋪。曾寓遊臨安的耐得翁在《都城紀勝》記載了寧宗端平年間京城臨安最繁華商業街上有百餘家金銀交引鋪。南宋吳自牧在媲美《東京夢華錄》的《夢粱錄》中也記載了南宋臨安的風俗,包括藝文、建置、山川、市鎮、物產等諸多方面,記錄了臨安城各處的一些著名金銀鋪名,原文如下:“自五間樓北,至官巷南街,兩行多是金銀鹽鈔引交易,鋪前列金銀器皿及現錢,謂之看垛錢,此錢備準榷貨務算清鹽鈔引,並諸作分打爐鞴,紛紜無數。自融和坊北,至市南坊,謂之珠子市,如遇買賣,動以萬數。”由此可知,金銀交引鋪已然是城市中的主要商業店鋪,並逐漸形成了行市。在南宋金銀鋌中,有很大一部分都鏨上金銀鋪名、金銀鋪主人或金銀匠名,有的還鏨上臨安的街巷名、橋名和街區方位,說明該金銀鋪的位置。現發現的金銀交引鋪名有石五鋪、徐趙鋪、顧口鋪、蘇宅、朱鋪、陳曹宅、孫武宅、韓宅、吳宅、丁三郎鋪、陳鋪、趙王家、沈鋪、通泉王家、南銀鋪劉宅、陳李宅、林鋪左部宅、趙宅、聶二郎鋪、聶宅、王宅、孫宅、屠林鋪、蘇孫宅、程二郎鋪、陸宅、丁鋪、顧鋪、宋宅等等。

篇首提到的南宋“趙宅”重二十五兩金鋌,其中“趙宅”二字便是臨安城的金銀鋪名,地位大致相當於我們熟悉的支付寶或微信支付。

編輯:一枚郵幣資訊

宣告:圖文來源頭條號“

一枚郵幣

”,

轉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我們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