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中國古代官員的佩飾制度(三)腰帶之制

菜單

中國古代官員的佩飾制度(三)腰帶之制

作為中國古代服裝中的一個重要構件,腰帶繫結於人體的中部位置,除了具有實用功能外,也具有很強的裝飾功能,歷來為人們所重視。

在古代官員的官服中,腰帶也是區分官階高下和地位尊卑的重要標誌,歷代史書的《輿服制》,都把“帶”列為官服的一個重要部分加以闡述。

古代官服中的腰帶,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大帶,一種是革帶。

一、大帶

大帶,以絲帛製作而成,主要用於束腰。大帶之制起源很早,商周之時便已有之,上自天子,下及士人,禮見朝會時都需要系大帶。史普君前面介紹過的冕服、玄端等禮服,在穿著時都要用到大帶。

中國古代官員的佩飾制度(三)腰帶之制

天子素帶,朱裡,終闢;(諸侯)而素帶,終闢;大夫素帶,闢垂;士練帶,率,下闢。——《禮記·玉藻》

(鄭玄注:“大夫以上以素,皆廣四寸;士以練,廣二寸。”)

2.大帶是“紳士”之源

大帶的系束方式是由後繞前,於腰前縛結,然後將兩端多餘的部分垂下,下垂的這部分,在古代便稱作“紳”,因此大帶又名“紳帶”。“紳”的長短也是區別身份的重要標誌,一般為腰到腳面長度的三分之二,身份越高,垂紳越長。一般來說,士為三尺,小吏為二尺五寸。

紳長制,士三尺,有司二尺有五寸。——《禮記·玉藻》

紳在古人眼中有著深刻的含義。紳帶不僅僅是一條衣帶,同時也是一個人道德水平的標誌。漢代文獻《白虎通義》中說:“所以必有紳帶者,示謹敬自約整。”意思是說,人之所以系紳帶,是為了表示做人謹慎、對人恭敬、自我約束、自我完善。只有具備了這些道德品質的人才能稱得上是紳士。

二、革帶

革帶,即用皮革製作的腰帶,主要用於系佩。

1.革帶的種類

早期的革帶一般叫鞶帶,以帶鉤相繫結。齊桓公即位前曾經被管仲一箭射中腰上的帶鉤,他咬破舌頭口噴鮮血裝死,騙過管仲,爭取到了回國的先機,後來又不計一箭之仇,任用管伸為相,才成就了霸業。秦始皇陵兵馬俑中就有腰繫革帶計程車兵。

中國古代官員的佩飾制度(三)腰帶之制

中國古代官員的佩飾制度(三)腰帶之制

中國古代官員的佩飾制度(三)腰帶之制

中國古代官員的佩飾制度(三)腰帶之制

中國古代官員的佩飾制度(三)腰帶之制

中國古代官員的佩飾制度(三)腰帶之制

中國古代官員的佩飾制度(三)腰帶之制

中國古代官員的佩飾制度(三)腰帶之制

中國古代官員的佩飾制度(三)腰帶之制

中國古代官員的佩飾制度(三)腰帶之制

中國古代官員的佩飾制度(三)腰帶之制

(唐高祖朝)一品、二品銙以金,六品以上以犀,九品以上以銀,庶人以鐵。

(唐高宗朝)以紫為三品之服,金玉帶銙十三;緋為四品之服,金帶銙十一;淺緋為五品之服,金帶銙十;深綠為六品之服,淺綠為七品之服,皆銀帶銙九;深青為八品之服,淺青為九品之服,皆鍮石帶銙八;黃為流外官及庶人之服,銅鐵帶銙七。——《新唐書·車服志》

兩宋繼承了唐朝的銙帶之制並進一步細化,等級增至20餘種,材料、裝飾、色彩都很講究。宋代革帶的名稱和種類極多,不同的官品佩戴不同的革帶,等級十分嚴明。

帶,古惟用革,自曹魏而下,始有金、銀、銅之飾。宋制尤詳,有玉、有金、有銀、有犀,其下銅、鐵、角、石、墨玉之類,各有等差。玉帶不許施於公服。犀非品官、通犀非特旨皆禁。銅、鐵、角、石、墨玉之類,民庶及郡縣吏、伎(技)術等人,皆得服之。其制有金球路、荔枝、師蠻、海捷、寶藏,金塗天王、八仙、犀牛、寶瓶、荔枝、師蠻、海捷、雙鹿、行虎、窪面。束帶則有金荔枝、師蠻、戲童、海捷、犀牛、胡荽、鳳子、寶相花,金塗犀牛、雙鹿、野馬、胡荽。犀有上等、次等,以牯牸為別。——《宋史·輿服志》

明代的革帶參照唐宋之制而略有損益,仍以金、銀、犀、玉、角等作為區別品官級別的主要標誌。

(文武官公服)腰帶:一品玉,或花或素;二品犀;三品、四品,金荔枝;五品以下烏角。——《明史·輿服志三》

明代的革帶講究“束而不繫”,就是按照制度規定做一個比腰還要粗很多的大圓圈懸掛在身上,像個“呼啦圈”一樣,完全失去了實用性,成為權力和地位的一種象徵。

中國古代官員的佩飾制度(三)腰帶之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