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利川:毛壩的三座土司城

菜單

利川:毛壩的三座土司城

施南土司是鄂西土司設立最早,也是勢力最強的土司之一。曾在今湖北利川市毛壩鄉設有三座土司城。有資料表明,施南土司為鄂西土著,始祖為覃汝先。覃汝先祖籍陝西漢中府南鄭,南北朝“五胡亂華”期間(304-431年)隨流民南遷至長江瞿塘關一帶(今重慶奉節、巫山等地)落籍。本姓譚,南北朝時去言為覃。宋寧宗慶元三年(1197年),覃汝先的長子覃伯堅因徵吳曦亂有功,封行軍總管,受命鎮守施州(今湖北恩施州),覃汝先一家遂落籍施州。後覃汝先及其子覃伯堅和覃伯圭(次子)先後卒葬於恩施柳州城。據說覃伯堅後裔居鄂西,覃伯圭後裔居湘西。元明清三代,覃汝先後裔擁有鄂西施南、散毛、唐崖、忠路、建南、東鄉、金峒七個土司、湘西添平千戶所、茅崗兩個土司。施南土司始設於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稱忠義軍民安撫司,至正十七年(1357年)明玉珍改為施南道宣慰使司。明洪武四年(1371年)改為宣慰司。永樂三年(1405年)降為長官司,四年升為宣撫司。轄境約今宣恩、利川和恩施等地。曾領東鄉、忠路、忠孝、忠峒四土司。至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改士歸流,歷18代449年。世系為:覃汝先-覃伯堅-覃普諸-覃耳毛-覃川龍-覃大勝-覃添富-覃進-覃彥升-覃泰-覃興亮-覃珪-覃璋(珪弟,因兄無嗣襲)-覃良臣-覃宜-覃洪道-覃福-覃懋楶-覃肜(懋楶弟懋先之長子)-覃龍光-覃禹鼎施南土司司治變動較大,初設今湖北宣恩珠山鎮(縣城),元至元二年(1343年)至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間先後遷青巖、夾壁(均屬今利川市毛壩鄉),明洪武三年(1390年),土司覃大勝抗明,又徙司治於龍孔(今利川市毛壩鄉共和村)。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明軍敗覃大勝等土司軍隊,龍孔遭摧毀。永樂二年(1404年),司治遷宣恩椒園鎮水田壩,明末遷入宣恩縣城珠山鎮。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末任土司覃禹鼎因“擬罪改流”,不予世職,舉家遷武昌縣(今江夏區)。據清光緒版《利川縣誌》載:“施南土司舊治青巖,徙治夾壁、龍孔,並在縣境”。青巖、夾壁、龍孔均在今唐崖河(重慶稱阿蓬江)源頭利川市毛壩鄉境內。青巖即毛壩鄉青巖村。《利川地名志》載:“青巖是古施南土司治地,原土司城在其東側1公里的覃家灣。”青巖村海拔856。9米,青巖因絕壁岩石呈青色而得名,青巖河就從巖下流出。距青巖500米處是青巖村委會所在地,往駐地右行1千米即為覃家灣。今土司城已不復存在,遺址成為居民點。夾壁即毛壩鄉夾壁村,距毛壩集鎮10千米。據清同治版《利川縣誌》記載:夾壁水,源出車落坪。兩山壁立,中有小溪,上有回龍寺,為明施南土司徙治處。及至土司城遷龍孔後,清乾隆三十六年間,土司城被改建成了回龍寺。後回龍寺被毀又被改建成民居。今僅原寺門上刻有“上夾壁騰飛佛焰悠明萬古照澈三千世界,回龍霞燦神光遠映千秋澄清四大部州”楹聯殘存。龍孔位於毛壩鄉共和村,距毛壩集鎮約5千米。現已改名為張家壩。清同治版《利川縣誌》載:唐崖河支流三灣河水“至兩河口,入施南水。其北十里,曰龍孔,明施南土司自夾壁徙治此。”明洪武二十三年,施南土司覃大勝皆忠建、忠路、忠孝、忠峒、東鄉、高羅諸土司於龍孔結寨反叛。朱元璋遂派涼國公藍玉前來征討。終因力量懸殊太大,土司失敗。覃大勝亂平後,施南土司遷至宣恩。龍孔土司城被改成了張爺廟,文革期間張爺廟被毀,後來建成了共和村茶廠。利川境內除施南宣撫司外,還有沙溪宣撫司(清代改為安撫司)、忠路安撫司、忠孝安撫司、建南長官司以及支羅峒長官司。沙溪土司遺址位於沙溪鄉司城村石龍堡。遺址有司城水井坎,傳為土司官衙正殿遺址。明天啟年間,利川土人黃中和因從貴州陽雀寨有功,授沙溪宣慰司。今遺址後山腰有土司黃天奇(原康熙四年襲)的墓碑。碑為砂石,長方形,高104釐米,寬43釐米,厚9釐米,正中陰刻楷書“皇清誥授沙溪宣撫司黃公諱老大人之墓誌。”左側刻“乾隆四六年歲次丁酉冬月”等字跡。忠路土司遺址位於忠路鎮城池村。忠路土司首治在百戰坡下的馬家壩,初遷於城池壩,明天啟年間,遷到現忠路集鎮。城池壩遺址現存石獅三座,兩尊昂首,一尊為睡獅。忠路鎮遺址又名“後花園”或“衙門”,東西長約400米,南北寬200米,中有大量瓦礫堆積。現存遺物中有 “罰跪石”,直徑約五米,周圍飾刻萬字格圖案,據傳為土司審案專用。建南土司遺址位於建南鎮前進村。明宣德三年五月置,以當地土酋牟酋蠻為劍南長官司,領於忠路安撫司。五年,廢劍南長官司,後改劍南為建南,仍置長官司。建南土司司治位於今建南白龍灘。忠孝土司遺址位於元堡鄉舊司村。明洪武四年,改明玉珍所置忠孝宣撫司為長官司,不久升為安撫司,以田墨施為之。洪武二十三年,廢忠孝安撫司。永樂五年,忠孝土司後人田大英撫徠蠻民三百戶,請求明廷復舊職。明廷即以田大英為忠孝安撫司,受轄於施南宣撫司。司治始為元堡鄉瑞坪村“舊司壩”,後遷徙於元堡鄉漢廟村“老司城”,最後又遷到元堡鄉雙河村徐家院子。老司城遺址東西長約150米,南北寬約100米。老司城有“漢廟”仍存,為明成化年間田自輔建,後改作為漢廟小學。支羅峒位於今利川市謀道鎮船頭寨。支羅峒隸屬於龍潭安撫司。明嘉靖年間,黃俊為龍潭安撫司,其子黃中為支羅峒長。明嘉靖33年,黃中造反。四十四年,明軍平定支羅峒,設支羅百戶所。附:毛壩鄉地處利川市東南,是著名的“壩漆之鄉”。毛壩鄉因昔多茅草,稱茅壩,後諧音為今名。1996年設鄉。知識連結至元二十二年(1285),並清江縣入施州,二十五年復置清江縣,以附都亭鄉蠻洞置施南宣撫司、忠孝安撫司。明玉珍據蜀,置忠路宣撫司。明立施州衛領所及諸土司,境內為都亭裡及施南宣撫司、忠路安撫司、忠孝安撫司、劍南長官司;嘉靖中置上、下支羅二百戶所;天啟中置沙溪宣慰司。清,廢指揮、千百戶,設流衛。康熙四年(1665),改沙溪宣慰司為宣撫司,改劍南長官司為建南長官司,餘都亭裡及施南、忠孝、忠路諸司如故。雍正十三年(1735)改土歸流,以施南、忠孝、忠路、建南、沙溪5土司、上下支羅及原恩施縣之都亭裡地為利川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