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六大門派圍攻明教,張三丰一舉卻暴露劇情漏洞,金庸改書也沒法圓

菜單

六大門派圍攻明教,張三丰一舉卻暴露劇情漏洞,金庸改書也沒法圓

武俠故事中的多數情節都是虛構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它就是一個巨大的謊言,而為了圓一個謊言往往要編造更多的謊言,然而編的越多,也就越容易露出馬腳,對於長篇故事的創作亦是如此,即便是金庸老先生的作品也不例外,金庸先後兩次改書也是最好的證明,最主要是因為金庸的作品都有時代背景設定,各作品之間也就產生了些許關聯,由於成書先後的問題產生了諸多邏輯不通的地方,比如先成書的《射鵰英雄傳》中洪七公補全了降龍十八掌,但當《天龍八部》一書出現後,蕭峰一死,降龍十八掌徹底失傳,洪七公上哪補?即便要補也不是三掌,於是金庸在改版後針對兩本書的情節都進行了修改,完善了這一漏洞,但百密一疏,金庸筆下還是有無法填補的漏洞。

一、歷史背景設定

金庸筆下的故事本身都是比較完整的,雖然稱不上“完美”,卻也都算是武俠小說界巔峰之作了,金庸作品最大的特點就是引入了歷史背景設定,這種做法如同自縛手腳,其他作者通常都會選擇架空歷史背景,便於天馬行空的想象力的發揮,而金庸則反其道行之,並且產生了奇效,令武俠的故事有了歷史的厚重之感。

比如別人筆下的大俠無非就是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人,而金庸則不同,《天龍八部》中蕭峰為了宋遼兩國犧牲自己,“射鵰三部曲”中郭靖為了守衛襄陽而以身殉城,金庸筆下的俠客才配得上“俠之大者”,這正是歷史元素給金庸作品帶來的加持,但歷史元素也容易給作品帶來難以解釋的漏洞。

二、六大門派圍攻光明頂

作為“射鵰三部曲”的最後一部,《倚天屠龍記》的故事背景設定在元末明初之時,書中的矛盾有兩點,一是中原群雄和大元朝廷的矛盾,另一方面則是正道的六大門派和明教之間的矛盾,繼而也有了書中最熱血的橋段“六大門派圍攻光明頂”。

六大門派圍攻明教,張三丰一舉卻暴露劇情漏洞,金庸改書也沒法圓

六大門派與明教的矛盾是如何產生的?答案很簡單,是那混元霹靂手成昆早年間因為陽頂天奪其所愛,因此心生怨恨,繼而對明教中人恨之入骨,後培養了謝遜這個弟子,又將謝遜一家滅門,以至於謝遜從一個文武全才淪為嗜殺的魔頭,盲目的殺死了中原不少正派人士,讓明教也成了正道門派人士眼中的邪派,雙方因此勢如水火,再加上後來成昆化身圓真再背地裡煽風點火,這才有了六大門派圍攻光明頂之事。

之所以要交代這一點,是因為六大門派和明教之間的矛盾並非一開始就有,甚至從《射鵰英雄傳》中周伯通提到黃裳創作《九陰真經》的過程來看,當年的明教與中原其他門派之間關係甚好,所以《倚天屠龍記》中六大門派和明教的仇怨其實只是次要矛盾。

三、張三丰的做法

主要矛盾前文其實也已經提到了,自然就是各大門派和元軍之間的矛盾了,在這一點上明教和其他門派是一致的,甚至在故事的結尾還是明教勢力中的徐達擊敗了元軍,所以中原群雄本該同氣連枝才對。

然而原著中關於張三丰的一個細節則有些難以自圓其說,那是原著第十一回,張三丰救下週芷若之前的一段描述。

六大門派圍攻明教,張三丰一舉卻暴露劇情漏洞,金庸改書也沒法圓

原著道:“張三丰身子稍側,雙掌起處,已託在兩人的背心、喝道:‘去吧!’掌力吐出,兩名武官身子飛起,砰砰兩響,剛好摔入原本乘來的大船。他已數十年未跟人動手過招,此時牛刀小試,大是揮灑如意。那為首的武官張大了口,結結巴巴地道:‘你……你……你莫非……是……’張三丰袍袖揮動,喝道:‘老道生平,專殺韃子!’眾武官番僧但覺疾風撲面,人人氣息閉塞,半晌不能呼吸。張三丰袍袖停揮,眾人面色慘白,齊聲驚呼,爭先恐後地躍回大船,救起落水番僧,掉轉船頭,急劃逃去。”

張三丰說他專門對付元軍,卻又放走了這元軍,這事是小,六大門派圍攻光明頂的時候,武當也派了人,張三丰又如何說自己只殺元軍呢?難道武當眾人不是代表他的意志?其實這還不是真正的漏洞。

六大門派圍攻明教,張三丰一舉卻暴露劇情漏洞,金庸改書也沒法圓

書中最大的漏洞在於武林各大門派與元軍的關係,如果說中原各大門派一直都是與大元朝廷作對的狀態,他們憑什麼能夠一直延續下來?要知道後來趙敏一個小妮子都能夠將六大門派的人給捉起來,元軍要滅了這些門派又有何難?他們可是明著和朝廷作對呀。

六大門派圍攻明教,張三丰一舉卻暴露劇情漏洞,金庸改書也沒法圓

所以原著中張三丰對於元軍的這種態度根本就說不通,六大門派也根本不該因為私人恩怨與明教作對,這時候他們還能窩裡鬥?他們又有什麼資格和大元朝廷叫板?

金庸或許是沒有發現,但即使發現,他也沒法改,這即是武俠的故事融入歷史元素之後的必然結果,一些邏輯問題不是透過改書就能解決的,需要讀者配合腦補才能自圓其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