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解讀《石壕吏》引發爭議,並不侮辱智商?怎麼解讀都是反映現實

菜單

解讀《石壕吏》引發爭議,並不侮辱智商?怎麼解讀都是反映現實

杜甫是唐朝的大詩人,他寫作的石壕吏近年來引發了很多爭議,最突出的就是一個叫康震的教授解讀石壕吏引發了爭議被很多網友稱為對自己的智商極具侮辱性,但是康震對於石壕吏的解讀與當下官場上的解讀其實是比較一致的,也算得上是把歷史的東西學以致用,反應現實了。

解讀《石壕吏》引發爭議,並不侮辱智商?怎麼解讀都是反映現實

杜甫是唐朝中期或者說是中晚期的大詩人,既見證了唐朝極度繁華的時期,也見證了極速下落的唐朝中央政府,他更經歷了當時慘絕人寰的安史之亂和為了能夠平定安史之亂,唐朝政府不僅不顧地方經濟和百姓的死活徵兵,同時還向外國乞求援助,並且答應將整個關中地區作為戰利品,財富人口都可以由外國僱傭軍隨意搶掠,作為平定安史之亂的回報,也正是因為這一政策使得關中地區的繁華富庶徹底崩潰,石壕吏就是在這一個大背景之下,透過杜甫對於當時民間慘狀的描寫所創作出的名篇之一。

解讀《石壕吏》引發爭議,並不侮辱智商?怎麼解讀都是反映現實

在杜甫的描寫中,我們看到了一個惡吏,這個老婦人三個兒子,兩個死在了戰場上,還有一個生死微博,家中除了自己之外,只有一個兒媳,養著一個吃奶的兒,但即便如此,石壕吏依然不依不饒,有很多人說唐朝中央政府對於徵兵都是有規定的,石壕吏如此,作為一定是違法的,但是如果我們把這件事情放在安史之亂的大背景當中。

當時的整個社會制度和治理體系都是崩潰的,中央已經喪失理智了,底下的辦事人員如果不完成指標,那是要受罰的,就看看當時的唐明皇李隆基對於安史之亂,各種部署的混亂以及非要強行出兵,結果全軍覆沒,潼關失守,就可以看出當時的唐王朝的頂層決策早已方寸大亂。

解讀《石壕吏》引發爭議,並不侮辱智商?怎麼解讀都是反映現實

甚至到了後期,愈發失去理智,為了能夠自認為平定安史之亂,就連自己的軍隊和自己的家族中央政權都不管不顧,你還指望當時統治天下的唐王朝的機器會依法刑事責,未免也太低智商了。

同時還有另一點,唐朝的官吏制度在當時是極其腐化的,只不過是盛唐盛世之下進行了很好的偽裝,大家一談到唐朝的時候都是繁華,都是巔峰,但是正如長安12時辰所反映出來的那樣,繁華的表象下是無恥與齷齪,舉一個最不恰當的例子,古代的官都是父母官,父母要你的財產,讓你做什麼?你還敢不聽?

解讀《石壕吏》引發爭議,並不侮辱智商?怎麼解讀都是反映現實

作為一個普通的老百姓,千萬不要過度迷信盛世繁華,因為那些繁華是用你的血與淚去積累出來的,去剝削出來的,這種繁華只有當朝皇帝官僚體系,說得好聽一點是你的父母官,地主和商人去享受的,普通人是很難長期在繁華的社會里自認為自己還是國家公民的。

當然,石壕吏如果是好人的話,他也有自己的無奈,但是如果他就是那種父母官的話,趁機斂財也是一個非常不錯,而且非常常見的事情,尤其是主管民政的官僚官吏,什麼時候他們的享受不是把底層民眾的一層皮?

解讀《石壕吏》引發爭議,並不侮辱智商?怎麼解讀都是反映現實

同時在安史之亂的大背景下,老百姓是根本沒有選擇的,要麼被唐朝政府以正當的名義進行財富掠奪,要不然就被安史之亂的叛軍肆意搶掠,即便這兩個你都能夠躲得過去,那麼唐朝邀請來的外國僱傭軍也會在當地擄掠一番,作為一個普通的老百姓,你能躲到哪兒去啊?

這也是為什麼在安史之亂以後,唐朝中央一橛不振,而地方力量突起的原因,因為唐朝的統治中心不論是政治還是經濟,還是人口,還是社會倫理道德和秩序都已經徹底崩潰,能夠逃到南方去的人不是地主富商,就是一些官僚出身的人,最多就有一群跟著她們討生活或者是所屬民的普通民眾,對於大部分生活在當地的老百姓而言,那就是一場人間地獄,人間災難。石壕吏都已經不算什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