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為何鄭、宋、魯、衛等春秋初期較強大的諸侯國,後來卻成了弱國!

菜單

為何鄭、宋、魯、衛等春秋初期較強大的諸侯國,後來卻成了弱國!

春秋初期有四個中等強國,分別是鄭國、宋國、魯國和衛國,鄭莊公時期的鄭國一度成為春秋初期的第一大國;宋襄公曾和楚國爭奪霸主地位;魯國的地位一直很特殊,魯僖公時期的魯國實力不容小覷;衛武公勤王有功隱隱成為諸侯首領,而衛國更是在平王東遷後晉升為公爵國。可以說,春秋初期的四國是相當有分量的,但是這四個諸侯國幾乎是肩並著肩緊挨在一塊的,彼此實力相當,疆域相當,誰也吞不了誰,誰也兼併不了誰,想要尋求對外的發展幾乎是不可能的,一來四國不佔地緣優勢,處在四戰之地;二來本身四國國內的發展就比較僵化,不僅沒有新東西注入,反而內亂比較嚴重,這在春秋初期似乎還算不得什麼,但等到晉國、楚國、齊國、秦國強勢發展的時候,這四國的劣勢就真的拉來了國與國之間的差距,四國不僅沒有實力爭霸,即便是自保都要拼盡全力,後期更是直接淪為弱國。

為何鄭、宋、魯、衛等春秋初期較強大的諸侯國,後來卻成了弱國!

在這四個諸侯國中,宋國和鄭國都是比較特殊的。宋國是四國中唯一的初封公爵國,初封的時候疆域是方百里,諸侯建國有“方不過百里”的規定,其中公爵國和侯爵國都是方百里,當時的宋國、魯國和衛國疆域上來說都是相同的,只是宋國是殷商遺民建立的諸侯國,因此分封的時候就是公爵國,天然地位是最高的,當然實際地位來說“以屏藩周”的魯國和衛國的地位更高一些,他們是真正護衛周王室的存在。

與宋國、衛國和魯國有專屬封地不同,鄭國一開始只是一個畿內國,鄭國被分封的時候已經是西周晚期,也並沒有獨立建國,而是在京畿之內有采邑,鄭國與周王室共命運,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鄭國的發展。

不過好在鄭國自建國開始連續出現了三位很有作為的國君,即鄭氏三公:鄭桓公、鄭武公和鄭莊公。正是這三位國君的不懈努力,鄭國終於從畿內國中脫離出來,向東遷移,有了自己的地盤,而又因為鄭桓公的犧牲以及鄭武公的勤王之功,鄭武公和鄭莊公都做了周王室的卿士,他們利用這樣的身份不斷為鄭國謀私利,先後吞併了不少的小諸侯國,使得鄭國迅速在春秋初期崛起,成為春秋初期的第一強國,即便是齊國都不能與之爭鋒。

為何鄭、宋、魯、衛等春秋初期較強大的諸侯國,後來卻成了弱國!

同樣在平王東遷過程中收益的就是衛國,當時正好是衛武公當政,衛武公施行衛康叔政令,衛國國富民強,然後周幽王被殺後,衛武公領衛國兵士勤王,與晉國、秦國、鄭國等趕走了犬戎,衛武公儼然成為諸侯之長,衛國從侯爵國升為公爵國。這是衛國最強盛的時候,但無論是衛武公還是鄭莊公,都沒有帶領自己的諸侯國走向真正的霸主地位,反倒是齊國脫穎而出,齊桓公九合諸侯成為真正的霸主。

齊桓公去世後,宋襄公看到了機會,當時晉國還處在內亂中,齊國更因為齊桓公的去世而陷入內亂,宋襄公就帶領幾個諸侯平定了齊國的內亂,他籍此想成為齊桓公之後的霸主,只是宋襄公秉持禮儀,遇到的對手卻是自稱蠻夷的楚國,宋襄公最終還是敗了。實際上宋襄公空有大抱負,但是宋國的綜合實力撐不起宋襄公的野心,不過楚國也沒有得逞,反而是晉文公成為新一任的霸主。

齊桓公在爭霸之前,實際上魯國還曾是齊國稱霸的一個強大的對手,魯國是周公旦的封地,一開始實力不弱,但在與齊國的較量中並沒有佔得上風,不過因為魯國有最完備的周禮,所以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力是很強大的,魯僖公時期的魯國實力很強,雖然沒有稱霸成功,但也曾和當時的爭霸國晉國和楚國正面交鋒過。

為何鄭、宋、魯、衛等春秋初期較強大的諸侯國,後來卻成了弱國!

因此,我們看著四個諸侯國在春秋初期實力都是不弱的,疆域也不算小,算是中等強國,但是這也僅僅是在春秋初期,當時的兼併戰爭還不多,國與國之間的競爭還不夠激烈,爭雄稱霸還沒有成為主旋律,因此這些國家還是挺強的,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情形就發生了改變,他們一步步淪為弱國,不僅在爭雄稱霸中陪跑,甚至只能在夾縫中求生存,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一,這幾個諸侯國沒有地緣優勢,後來更是淪為四戰之地。在最開始,這幾個諸侯國的地理位置是很好的,地處中原的中心,有先進的文化支撐,所以發展的很快,但是發展到一定程度就沒辦法再發展了,因為地就那麼大,你擴張也得有數,吞併點小的諸侯國沒事,一旦想吞併大的,就會引來更大的戰爭,最後得不償失。中原之地就那麼大,人人都在搶,地處中心的諸侯國反而被動,無法對外擴張,北有晉國,南有楚國,西有函谷關以及秦國,東有齊國,所以想要對外擴張難上加難,反而自身因為處在四戰之地,經常接受戰火的洗禮,疲憊不堪,像鄭國,夾在晉楚之間沒少捱打。

其二,這幾個諸侯國發展到一定程度後就開始內亂,內亂消耗國力也是驚人的。鄭國自鄭氏三公之後,即鄭莊公之後就開始內亂,國力迅速衰落,衛國更是如此,衛國似乎一直處在內亂中。魯國的內亂主要起自魯國三桓,等魯國國君終於將魯國三桓打趴下後,外面的世界早就變了樣,魯國已然落後。這幾個國家因為地處中原中心,有先進文化支撐,這本來是好事,但是發展到一定程度後,國家和制度就會僵化,國內就會不思進取,反而容易出現動亂,對國家就是一種大的耗損。

為何鄭、宋、魯、衛等春秋初期較強大的諸侯國,後來卻成了弱國!

其三,戰鬥力不強。四國雖然地處四戰之地,經常有戰事,但是戰鬥力不強,至少和晉國、齊國、楚國、秦國是沒法比的,後面四個諸侯國常年和剽悍的夷狄開戰、爭奪地盤,戰鬥力自然很強悍。而中原之地的宋國、魯國、衛國和鄭國等則繼續秉持禮儀之戰,戰鬥力並不強,無法和晉國等強國爭奪地盤。

第四,沒有變法改革做為支撐。春秋時期諸侯國不斷兼併擴張,最終剩下了十幾個諸侯國,為了更進一步爭霸稱雄,諸侯國們紛紛進行改革變法,比如魏國的李俚變法,秦國的商鞅變法,楚國的吳起變法,齊國的鄒忌變法等,舊有的制度被新的制度取代,本身晉國分裂為韓趙魏三國,呂氏齊國被田氏齊國取代,這過程中就是舊有的制度被打破,再加上後期的改革變法,自然發展更迅猛,而秦國更是進行了徹底的改革。反觀宋國、衛國等,則沒有順應時代的發展在國內進行改革變法,還在堅持原有的東西,自然無法在戰國七雄並立的年代立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