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中國通史》第11集:周王室衰落

菜單

《中國通史》第11集:周王室衰落

唐太宗言:

“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

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歷史不僅關乎歷史觀、知識面、談吐氣質,更關乎人生觀、眼界和格局。

學習歷史,就好比行走在悠悠三千年歷史長卷中,讀故事、鑑人物、品智慧,自然能得豐收。

《中國通史》是中國

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一部歷史專題片

第十一集:周王室衰落

周穆王是西周的第五位商王,經過數代的經營,西周王朝在周穆王時期達到了鼎盛,東到大海、北到遼寧,西到甘肅、南到江漢流域,都處在西周的控制之下,國家的各項禮儀制度已然定型,整個社會秩序穩定、國力強大,作為西周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周穆王四處征討、巡遊,肆意炫耀著王朝的武功與實力,然而王朝的危機正是在這強盛繁華之下漸漸生成,其起源顯然與周穆王征討西北部落戎狄有重要的關聯。

在商周時期,中國西北地區,尤其在賀蘭山這個地方也基本上是西戎,各個民族都在這繁衍生息過,他們最主要的一個生活的一個場景就是狩獵,在西方的戎部落與北方的狄部落一樣都被西周王朝視為最落後的民族,在古文獻的一些記載中,戎狄部落世代居住在周朝九州之外的荒遠地區。西周時期見諸史籍的蠻、夷、戎、狄諸族有不下數十種,這些中原地區的周邊族群與華夏族群的關係簡稱為夷夏關係。

西周國力強大、威震四裔,許多周邊族群臣服周朝,他們按照周王朝的規定需要定期向周王室上貢,然而,這種關係在周穆王時正面臨著巨大的破壞,周穆王好大喜功,打算進一步控制戎狄,他以犬戎首領不按時朝見上貢為名征討犬戎、炫耀兵威,這種事不僅引起戎狄部落的普通抵抗,也引起周朝內部有識之士的擔憂。結果破壞了周德,後來遠方就不再來了,覺得他沒有德了,這實際是周人一直宣傳的一個德治思想,就認為周穆王的這種彰顯武功的行為破壞了他們這種德治的思想。

周穆王死後,依次即位了是共王、懿王、孝王、夷王,他們被稱為中期四王,中期四王僅能守成,然而,周穆王西征後,戎狄部落反而更加強大,反過來不斷侵擾周朝,出現了戎狄交侵、暴虐中國的局面,周人深以為苦,更要命的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比外部禍患更具殺傷力的隱患正在不斷加強,周朝的內部出現了危機。

通分封制和宗法制度,西周王朝建立了封建親戚,以藩屏周的格局,依靠著地方諸侯的輔助,周王室實現了對一個領土廣大的王朝的掌控,然而,西周分封制度是一柄雙刃劍,它同時賦予諸侯高度自治權力,諸侯在諸侯國內有其獨立的行政和軍事權力,很容易發展自己的實力,諸侯實力的增強,一方面能夠給西周王室提供更為有力的保障,另一方面,由於缺乏強有力的監管措施,隨著諸侯國實力的增強,它們的離心力也日益加強。

從西周的金文中可以發現,西周時期的時候,周王賜予臣下的往往是一片完整的土地,它們常常有單獨的地名,而到了西周中晚期卻只能看到零碎的土地授予了,這一現象表明,隨著土地的分賞,周王室所能直接控制的土地越來越少,西周中期以後,王室的土地已經變得十分零碎,所以只能以零碎小塊的形式繼續賞賜土地,屬於周王的土地不斷被封賜下去,王室財產的規模不斷減少,逐漸出現貧弱的現象,王朝實力和地位都受到了影響。

西周的王朝本來對於各諸侯國的國內的一些政治問題管得很多,超過人的想象,比方說繼承權是誰來繼承,誰繼承公位等等這種問題都要管的,可以後來越管越不行了,王朝的勢力越來越弱,這樣的話就造成了分裂的一個基礎。

在經過二百多年的統治之後,西周政權開始進入混亂局面,它的第九代天子周夷王是靠著諸侯擁立才從死去的叔叔周孝王手裡奪過政權,正因為如此,周夷王在諸侯面前擺不起架子,按照周朝禮儀,周王接見朝覲的諸侯本來是不下堂的,而到了周夷王諒開始下堂接見諸侯了,這是後人所認為的周天子失禮之始,周夷王死後,他的兒子周厲王即位,這位新君主一反父親柔弱的形象,他意志剛強,決意不惜一切代價改變父親的政治困局,重新樹立周王室的權威。

周厲王向來是以反而形象出現的,他倒行逆施,殘暴不仁,親信小人,剝削人民,是歷史上有名的暴君。周厲王的政策不僅侵犯了普通百姓的利益也深深觸犯了貴族們的利益,公元前841年不堪忍受的周人發動了暴動,衝向王宮要殺死周厲王,厲王聞到風聲倉皇逃跑,一路上無人收留,不得已東渡黃河一直逃到位於今山西霍州的彘地,就這樣執政三十七年的周厲王退出了歷史的舞臺,他本來想靠鐵血政策來振興軟弱的周王室,但沒想到將自己逼上了絕路,在彘地,周厲王默默無聞地隱居了十四年,他無奈地旁觀著周王室繼續衰弱直至鬱鬱而終。

暴動的國人驅逐周厲王後還要處死周厲王的太子靜,緊急關頭召公用自己的兒子換下了太子靜,才使太子靜活了下來,直到周厲王在彘地去世,太子靜即位是為周宣王。相傳,周宣王一生酷愛鬥雞,然而由於從小歷經坎坷,即位後的周宣王並沒有玩物喪志,而是勵精圖治,努力重振朝綱,他曾有效地調動起各種力量,先是依靠附屬周朝的秦人抵禦戎狄,等積蓄力量後周宣王親征,最終迫使戎狄遠去。

周宣王後期,對外戰事一再失利,先後敗於姜氏之戎和亡南國之師,宣王晚年,一個可怕的流言,在王畿地區散佈,流言稱桑木的弓,箕木的箭袋滅亡周國,流言傳到宣王耳朵裡,他下令捕殺一對出售這兩樣東西的夫婦,王室的頹敗這象日益顯露,不安的情緒在王朝中湧動,幾句童謠就使至高無上的周王如驚弓之鳥。

公元前781年,周宣王之子周幽王即位,很多人對這位新君主寄予厚望,然而重大的自然災害連續爆發給周王朝雪上加霜,西周幽王二年關中地區發生了一次大地震,岐山出現了崩坍,岐周、鎬京都受到了震動,涇水、渭水、洛水三條河斷流,周人是這樣描述之場嚴重的自然災害的,燁燁震電,不寧不令,百川沸騰、山冢萃崩,高岸為谷,深谷為陵,在周人眼裡,如果不加以改善,周王朝將面臨滅亡的危險,然而,周幽王完全沒有這種意識,相反他已具備了亡國君主的種種惡習。

他信用阿諛奉承的小人,摒棄賢人,荒廢朝政,他把大臣的勸諫拋諸腦後,一心只想著如何才能讓自己的寵妃褒姒高興,褒姒本是褒國的美女,周幽王攻打褒國時,褒國獻出褒姒乞求投降,幽王對褒姒一見鍾情並立為妃,寵冠周王宮,周幽王四年,褒姒為周幽王生下一子,周幽王對她更是寵愛,不惜代價地滿足褒姒的一切喜好。

烽火臺是中國古代重要軍事防禦設施,是為防止強敵入侵而建的,為了保證王國的安全,軍隊裡有最嚴格的規定,只有外敵入侵時才能點燃,遇有敵情發生,白天施煙,夜間點火,臺臺相連,傳遞訊息,如果犯的敵兵很少,一千人以下, 一般就舉一烽,如果在一千人以上就要舉兩烽,如果來得更多就要舉三烽,就表明情況已經很緊急了,如果敵人傾國而來已經很危險的時候,那麼這三個火堆同時點著以後,還要再合攏,過一會再要分開,就表明已經非常緊急了。

為了博得褒姒一笑,周幽王命人到烽火臺上點燃了這個只有外敵入侵時才能點燃的烽火,烽火臺底部有一個灶口,在此點燃柴草和狼糞會在臺頂形成煙火,用狼糞燒煙,具有孤煙直上雲霄,風吹不斜的特點,如果京都危急,只要一個烽火臺燃煙,其它烽火臺就一刻不能耽誤,連鎖舉火,警報得以迅速傳遞到遠方,按照周朝法令,諸侯們看到煙火後必須馬上率軍趕往,他們趕到驪山腳下一看,上面鼓樂喧天,大王正在上面取樂呢,就問大王邊情怎麼樣了,敵人在哪裡,周幽王說沒有邊情,我們在這玩呢,諸侯們就很生氣,面面相覷,狼狽而回,褒姒看到這個場景覺得很開心就突然開懷大笑,周幽王一看妃子笑了,心裡很高興,後面又舉了幾次烽火,諸侯們知道上當了,慢慢地就不太來了。

為了使褒姒高興,周幽王廢黜正後申後和太子宜臼,王后和太子逃離王宮後,周幽王仍舊不依不饒,為了使褒姒的兒子沒有後患,周幽王完全忘記太子也是自己親生兒子,他決定斬草除根,殺掉已逃到申國的太子,申後是中國國君申侯之女,太子是申侯的外孫,周幽王強迫申侯交出太子,這件事最終使忠心擁護周王室的申侯成為周幽王最大的仇敵。

公元前771年,申侯不僅聯合曾國,而且聯合西北的戎狄部落大舉進攻西周,犬戎部落一直等待這樣的機會,他們發動了最強大的攻擊,很快就兵臨城下,周幽王危在旦夕,他趕緊命人燃起烽火,然而已經完全失信於諸侯的周幽王沒有等來任何救援,繁盛的西周王朝就這樣滅亡了。

公元前770年,登上王位的周平王宜臼在鄭武公、晉文侯和秦襄公的護送下遷都洛邑建立東周,宗周的貴族大臣們都隨同遷往,臨行之時,周平王封護送有功的秦襄公為諸侯,封賜的土地是被犬戎佔據的宗周故地,周平王許諾,秦如果能夠趕走犬戎就領有其地,狼狽而走的周王室已經拿不出真實的土地封立諸侯了,這時的宗周故地,宗廟宮室盡毀,滿目瘡痍。直到二十一年後,秦文公才從犬戎手中收復岐周故地。

另一位護送有功的鄭武公與周王室的關係一直非常親密,鄭桓公、鄭武公和其子鄭莊公被稱為鄭氏三公,是東周初期,周王室最為倚重的諸侯。周平王死後,鄭莊公的勢力迅速擴大,周王的實力卻仍舊在減弱,強大後的鄭莊公試圖挑戰周王的權威,雙方摩擦不斷,周平王的孫子周桓王即位後,剝奪了鄭莊公的權力,鄭莊公因此不再朝見天子,怒不可遏的周桓王引兵討伐鄭國。

公元前707年兩支軍隊在鄭國的城邑繻葛(ru ge)對戰,戰事中,周王率領的聯軍被打得大敗,周桓王還被鄭國的大臣祝聃(dān同“耽”)用箭射傷了肩膀,從此,周王再也不敢發動戰爭。此後,周王所能控制的範圍僅限於洛邑四周,各諸侯國不再定期向周王述職和納貢,周王室的收入日漸減少,不得不經常向諸侯求車、求糧,失去了昔日的尊嚴。

夕陽西下,周王的時代正在結束,而夕陽下的群山則顯出崢嶸的模樣,英雄輩出,群雄逐鹿的時代呼之欲出,從好大喜功的周穆王到不甘沉淪的周桓王,在此期間,週期經歷了近三百年的歲月,最終由盛極一時變得支離破碎。在接下來這個仍然被稱為周的時代,昔日的輝煌已成為永遠的回憶,在勉強的維持中,周王的身影實際上已漸行漸遠,逐漸成為群雄的依附,最終淪為諸侯爭霸的模糊背景。然而,周王室曾經的輝煌,特別是周朝的禮儀制度在中國歷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當孔夫子極力推崇周禮說出吾從周的時候,周朝崇尚禮義的精神也已再次復興,在傳承與發揚中,它為古代中國的歷史照射出一條民族特色鮮明的寬廣道路。

點選以下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