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膠東歷史故事道光十一年,招遠縣打破了“舉人荒”

菜單

膠東歷史故事道光十一年,招遠縣打破了“舉人荒”

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進士出身的安徽旌德縣人江光,奉命來到山東登州府招遠縣,就任為該縣新一任知縣。

知縣為一縣之長,要負責的事務相當繁雜。不過,大概來說,可以歸納為四類:曰錢糧,曰訴訟,曰治安,曰科考。其中,前三類屬日常事務,相對普通;科考(鄉試及以上規格)則數年才有一次,就顯得特殊一些。

而江光上任的那一年,恰好就有一次鄉試。

膠東歷史故事道光十一年,招遠縣打破了“舉人荒”

當年,正逢道光皇帝的五十大壽,朝廷特開恩科考試,各省的秀才們也就有了一次額外考取舉人的機會。

上任第一年就遇到鄉試,江光對此十分重視。他來到招遠之後,時常召集當地的秀才們對談測試,既是摸底,也是鼓勁。

不過,接觸了幾次之後,江光發現,招遠秀才們的狀態明顯有些不對勁。這個不對勁,指的並不是學識功底,而是信心。對於即將在秋季舉行的恩科鄉試,不少人都底氣不足,認為前景暗淡,不願費力準備。

膠東歷史故事道光十一年,招遠縣打破了“舉人荒”

為何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在詳細查閱了檔案之後,江光才知道了答案。原來,在此之前,招遠縣已經出現了長達十多年的“舉人荒”,在這段時間裡,當地秀才們屢試不中,難免會有出現“破罐子破摔”的心態。

學而優則仕。在古代,透過參加科舉考試而獲取功名,是學子們改變人生命運、實現飛黃騰達的主要出路。不過,由於競爭異常激烈,當時的科考錄取率也低得可憐。且不說最後的進士,就連省一級的舉人,每屆亦不過幾十人的名額,就算平均分配,每個縣也分不上一個(大的省份通常有將近百縣),更何況不同縣之間還有教育強弱的區別。在這種背景下,有的縣就難免會出現“舉人荒”。而當時的招遠縣,就遇到了這一情況。

自從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秀才劉居誠在丙子科鄉試考中舉人之後,一直到江光上任的道光十一年,期間約十五年的時間裡,招遠縣始終無人再在鄉試中榜。實際上,從劉居誠向前推,更上一位舉人還是嘉慶六年(1801年)辛酉科的楊鍾泰。

膠東歷史故事道光十一年,招遠縣打破了“舉人荒”

也就是說,從嘉慶六年至道光十一年辛卯恩科之前,近三十年的時間當中,招遠縣僅僅考了兩名舉人。這個考取率的確是有些低,難怪當地的秀才們都有些心灰意冷了。

瞭解到這一情況之後,心懷一種“使命感”的江光決定全力爭取改變。《招遠縣誌》稱:“(江光)專心文教,月集諸生課試文藝,給予膏火,量加獎嘗,皆自輸官囊,歲費數百金。”

知縣自掏腰包給生員們發獎學金,這一舉動,讓招遠當地的秀才們感動不已。他們就此發奮,積極準備應試。

膠東歷史故事道光十一年,招遠縣打破了“舉人荒”

功夫不負有心人,當年的秋闈(鄉試)放榜之後,招遠生員路藻的名字赫然列在舉人榜單當中。雖然只有一人上榜,但這也畢竟打破了長達十多年的“舉人荒”,成為招遠文壇的一件大喜事。而在其中出力極多的知縣江光,也因此贏得了當地的口碑。

膠東歷史故事道光十一年,招遠縣打破了“舉人荒”

多年後,招遠縣在續修縣誌時仍不忘江光的功績,稱:“先是邑無鄉舉者十餘年,自公為此,舉士鹹知奮,秋闈繼起,於今不絕。”

值得一提的是,在續修縣誌的參與者當中,就有在江光任上考中舉人的路藻。以上文字,不排除出自路藻之手。倘若果真如此,作為親歷者,路藻的心中想必也是感慨萬千了,尤其是在“恩人”江光已經去世的背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