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中國風物|最是清廉方正客

菜單

中國風物|最是清廉方正客

“傳得淮南術最佳,面板退盡見精華。旋轉磨上流瓊液,煮月鐺中滾雪花。瓦罐浸來蟾有影,金刀剖破玉無瑕。箇中滋味誰得知,多在僧家與道家。”這是明朝詩人蘇平為詠豆腐而作,對豆腐的發明、去皮、磨漿、煮漿、點漿、切割等製作過程進行了形象的描繪。

為何說“淮南術最佳”?這還要從豆腐的起源說起。《水經注》記載:“西漢淮南王養方士之徒數十人,多神仙秘法鴻寶之道,燒藥煉丹,偶以石膏點豆汁得成豆腐。”因發明地點在安徽八公山,所以又叫“八公山豆腐”。淮南王煉丹未成卻得食豆腐,之後,他便研究豆腐的各種吃法,久而久之,豆腐便在民間流傳開來。

豆腐有“椒乳”、“黎祁”、“軟玉”等美稱。元末明初學者謝應芳還將豆腐稱為“素醍醐”,將佛家的頓悟與道家的養生融入其中,贊其為“養老之聖物也”。醍醐本是酥酪上的凝脂,豆腐色白嫩滑正好與醍醐特質相符,而在佛家,“醍醐灌頂”意指灌輸智慧,使人徹底覺悟。謝應芳年老時常與高僧參禪悟道,他認為豆腐“雖無肉料之味,卻有肉料之功”,又具有養老的慈悲之心,故給豆腐取了個“素醍醐”的雅稱。

豆腐價廉、物美、利口、又具養生功效,深得文人青睞。相傳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至黃州任團練副使,團練副使其實是一個有職無權的閒官,俸祿微薄,生活過得很是簡樸,但自詡為“老饕”的蘇軾怎可無美食,所以每次待客,他總是親自下廚,想方設法用最簡單的食材做出最美味的食物。豆腐價格低廉,常常成為他的盤中之物。蘇軾本身對做菜頗有研究,經他之手後,平淡無奇的豆腐竟成了舌尖上的美味,久而久之,人們就將之命名為“東坡豆腐”。

豆腐雖尋常,做豆腐的過程卻不簡單。豆腐的製作需要經過浸泡、碾磨、過濾、煮漿、加細、凝固等一系列複雜的工序。不經碾磨,精華難出;不經過濾,渣滓不清;不經凝固,難以成型。從豆子到豆腐,是磨去稜角、清除雜質、提煉精華、固化成型的過程,正如一個人由鋒芒畢露變得柔軟堅韌,由心境蕪雜變得內心澄澈,由鬆散懈怠變得方正有型。難怪清代詩人胡濟蒼說“信知磨礪出精神”,豆子如此,人亦如此。

豆腐外形方正、內心柔軟,它不忌寒熱,飽經錘鍊,永遠以最潔淨的面目示人,不管如何蒸煮,永遠保持自己本來的樣子。革命家瞿秋白在遺書《多餘的話》中寫道:“中國的豆腐也是很好吃的東西,世界第一”,他以豆腐為喻,對清白、方正的人生信念做了最後的告白。

豆腐入口,清白存心。正是這份清白,抵禦了橫流物慾。明末廉吏劉宗周,為官期間“日給不過四分,每日買菜腐一二十文”,雖做官多年,但家中依然清貧,經常“食不加肉,衣不重采”,還時常借貸度日。府庫結餘的錢按慣例應歸府尹所有,他卻用這些錢購置了學田二百多畝,分給了貧窮的學生。

“最是清廉方正客,一生知己屬貧人”,豆腐的清清白白成為中國人的價值期許。立身處世,應當時時念及豆腐,心往方正,清白為人。

【來源: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