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真實的隋唐英雄沒有兄弟,只有利益

菜單

真實的隋唐英雄沒有兄弟,只有利益

小編想要一個關注,有沒有好心人啊

感謝讀者朋友們開啟小編的文章,我將一如既往的和大家開誠佈公的分享一些知識和看法,如果接下來的內容哪怕能對您產生一些小小的快樂,筆者將不勝榮幸!

很多朋友喜愛《說唐》、《隋唐演義》的小說、評書或連環畫。書中為讀者塑造了一個義薄雲天的秦叔寶,千百年來在民間文學中,其義氣可與關羽齊名。

還記得裡面有一段故事讓人看了熱血沸騰,那便是賈柳樓四十六友結義。

隋朝動亂之際,以秦叔寶、單雄信為核心的46名英雄好漢齊聚一堂,燒香結拜,喝酒盟誓。後來,其中大部分英雄成為瓦崗元老,加入反隋大軍。

真實的隋唐英雄沒有兄弟,只有利益

然而,歷史上的瓦崗軍,不僅沒有賈柳樓結義,而且結局更加殘酷,這裡沒有情義,只有利益。

1

瓦崗軍的建立者,是東郡人翟讓。

翟讓出身底層,是個憤青,當過法曹,曾公然抨擊隋煬帝的暴政。那時大隋正在開鑿大運河,北征棒子,帶著民眾奔小康,他翟讓卻整天傳播負能量。

槍打出頭鳥,翟讓被判了死刑。幸虧獄吏看出翟讓是個英雄,開啟枷鎖,放他一條生路。

翟讓感激涕零,哭著道:“放了我,你自己可咋辦啊?”

那獄卒反倒覺得煩,說我看你是個大丈夫,有能力拯救生民性命,才冒死助你逃脫,你怎麼這麼娘炮,哭哭啼啼呢?你走吧,不用管我了。

翟讓越獄,跑到了瓦崗。瓦崗是黃河東南岸的一處山崗,與大運河的通濟渠、永濟渠河段相鄰,地處交通要道。此地沙丘起伏、灌木叢生,在此建城,易守難攻。

大業七年(611年),翟讓在瓦崗屯兵起事,將黃河兩岸的無產者聯合起來。

真實的隋唐英雄沒有兄弟,只有利益

翟讓振臂一呼,他的同鄉單雄信和徐世勣先後率人來投,隨後山西的王伯當也慕名而來。

這幾支小規模的農民武裝,很快在瓦崗匯聚成一支上萬人的軍隊,並攻打滎陽、梁郡二郡。瓦崗軍在當地劫富濟貧,搶掠大運河上的公私船隻,那是相當地布林什維主義。

瓦崗英雄雖不如文學作品中那樣極富傳奇色彩,但也個個堪稱豪傑。

徐世勣,字懋功,是小說中瓦崗軍師徐茂公的原型,也是唐初名將。他投奔瓦崗軍時只有17歲,年紀雖小,人家可好比是銅鑼灣扛把子、石家莊劉華強。

據徐世勣本人回憶:“我年十二三為無賴賊,逢人則殺;十四五為難當賊,有所不快者,無不殺之;十七八為好賊,上陣乃殺人;年二十便為天下大將。”

這是個狠人。

單雄信擅使馬槊,勇冠三軍,號稱“飛將”。這位好漢也是從小混社會的,年輕時不好好讀書,反而把學堂前的一棵棗樹砍下來,作了一杆長槍,名曰“寒骨白”,僅槍刃就重達七十斤。

這也是個猛將。

真實的隋唐英雄沒有兄弟,只有利益

那名獄吏沒看走眼,翟讓果然憑藉個人魅力湊齊了一個全明星陣容,但還缺個教練。

2

直到李密到來,瓦崗軍才由一個打家劫舍的武裝山寨轉變為縱橫天下的軍事集團。

與翟讓出身基層公務員不同,李密是貴族出身。他是北周八柱國之一李弼的曾孫,正宗關隴集團後代,和隋、唐兩朝統治者同出一脈。

李密年輕時在宮中擔任宿衛,一張黑臉讓隋煬帝看了太膈應,就把他趕回家了。

李密被逐出宮,倒是滿心歡喜,當不成公務員就考博士去,於是隱居鄉間,專心讀書。辭官後,李密時常騎著一頭黃牛,並把一套《漢書》掛在牛角上,一邊牽著繩子,一邊翻看書卷。

真實的隋唐英雄沒有兄弟,只有利益

一個文藝青年怎麼淪落到參加農民起義的地步呢?

大業九年(613年),隋煬帝再徵遼東,李密的好友楊玄感在後方舉兵叛亂。李密賦閒在家,得知老朋友創業,正好可施展自己滿腹才華,便前去投靠。

楊玄感一高興,就讓李密出任CEO,請他擬定計劃。李密的戰略眼光著實超群,提出上、中、下三策。

上策是攻佔涿郡,扼臨榆關(今山海關),將隋軍阻擋在關外;中策是佔據關中,與隋軍相抗衡;下策是攻打洛陽,在此處交戰,隋軍“理當固守。引兵攻戰,必延歲月,勝負殊未可知”。

結果楊玄感想都沒想,帶兵打洛陽去,遭到隋軍阻擊,久攻不克,李密這CEO也就白當了。楊玄感的軍隊潰敗後,李密不僅再度失業,還成了通緝犯,輾轉來到了瓦崗。

3

翟讓為人豪爽,一身江湖氣,知道李密是貴族後代,又是個人才,很快將其提拔為二把手。李密又成了瓦崗的CEO,什麼正的副的,一起商量著來。

機遇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李密初到瓦崗,就有機會施展才華。

當時,隋朝將領張須陀在平定各地農民起義的戰鬥中屢戰屢勝,手下一幫精兵強將,包括我們熟悉的秦瓊、羅士信。

秦瓊字叔寶,小說中的他還在隋朝當公務員時,就已“馬踏黃河兩岸,鐧打三州六府,威震山東半邊天”,人稱“小孟嘗”。史書中的他並不像文學作品那般傳奇,但也曾在隋軍中服役,還是一個大規模殺傷性武器。

每次對方陣中有人嘚瑟,秦瓊騎著一匹忽雷駁,快馬殺入敵陣,在萬眾之中刺敵於馬下。晚年他跟人說 “我自年少從軍,經歷戰陣二百多次,在戰場上流的血加起來有幾斛。”

真實的隋唐英雄沒有兄弟,只有利益

秦瓊和羅士信曾助張須陀平定盧明月起義軍,可謂農民軍剋星,讓人聞風喪膽。當張須陀大軍進攻瓦崗,翟讓不禁有些慌。

這時李密站出來說,Take it easy,張須陀有勇無謀,而且驕兵必敗,咱們只需擺好陣勢,且聽我調遣。

張須陀大軍行至大海寺,李密率兵埋伏在北面的密林之中,而翟讓則帶兵從正面佯攻。

張須陀一看是翟讓和一群泥腿子,一臉不屑,帶領手下精銳打得這支瓦崗軍落荒而逃。眼見翟讓不堪一擊,張須陀頓時輕敵,在後面緊追不捨,不小心進入了李密的包圍圈。

李密見隋軍中計,從密林中殺出,一戰將張須陀擊潰。張須陀奮力突圍,本來已經逃出來,可這個好領導實在體恤下屬,為了救部下又殺回去,結果力戰而死。

李密一戰成名,瓦崗軍也因擊敗名將張須陀而威名遠揚。

不久後,翟讓推舉李密為瓦崗軍首領,號稱“魏公”。翟讓自稱自己出身隴畝之間,名望不足以平定天下,只有讓李密擔任一把手,瓦崗才有未來。包括王伯當、徐世勣在內的瓦崗軍元老也一致認為李密是個英雄,服從他的安排,這本是一次和平的權力交接。

李密掌權後,自己兼任HR,招攬了不少人才。

張須陀的部將秦瓊、羅士信在投靠隋將裴仁基後,又與裴仁基父子一同投降了李密。裴仁基的兒子裴行儼也是一員猛將,驍勇善戰,人稱“萬人敵”。在小說中,他叫裴元慶,使兩柄三百斤銀錘,是隋唐第三條好漢。

還有武陽郡丞的“秘書” 魏徵,原本專門為領導寫公文。李密看他文采斐然,就將其召到麾下。但是,魏徵為他獻上計策,李密一概不用。他也絕想不到,這個人日後會成為輔佐唐太宗的宰相。

除此之外,一些自立山頭的豪強也前來投靠瓦崗,如山東的程咬金。

程咬金,後來改名程知節,本是地方豪族出身,不是小說中所說的私鹽販子。他的名字雖然俗氣,卻是正兒八經書香門第出身,其父當過濟州的大中正,相當於當地公務員的面試官。

文學作品中,只會“三板斧”的混世魔王程咬金被推舉為瓦崗寨首領,豎起反隋大旗,和眾兄弟幹革命。事實上,程咬金並非瓦崗軍的原始股東,人家創業時也沒帶他玩。

真實的隋唐英雄沒有兄弟,只有利益

4

起初,李密革命立場堅定,攻下興洛倉、黎陽倉幾個國家糧庫。自隋文帝起,隋朝就開始修建糧庫,儲存了大量糧食。據史書記載,有些糧倉一直到唐貞觀年間還沒吃完。

瓦崗軍攻下這些國家糧庫後,開倉放糧,賑濟災民。

糧倉系國脈,民心定乾坤,百姓對瓦崗軍感恩戴德,自願跟隨李密幹革命,甚至連老人、婦女也揹著孩童前來投奔。瓦崗軍又擴充了二十多萬新兵,成為當時最強大的一支起義軍。

真實的隋唐英雄沒有兄弟,只有利益

可是,李密膨脹了。李密得到風聲,有人鼓動翟讓奪回大權,翟讓的哥哥甚至對他說:“兄弟,皇帝應該由自己當,怎能送給別人!你如果做不了,就該我來做!”

翟讓基層小吏出身,確實沒有稱王稱霸的野心,可從他將權力交給李密的那天起,下場就註定是悲劇。瓦崗軍的權力遊戲,從來就沒有兄弟情義。

大業十三年(617年),瓦崗軍與隋將王世充在洛陽附近對峙。李密還未攻入洛陽,就先對自己人舉起了屠刀。

李密擺下一場鴻門宴,請翟讓和瓦崗軍一眾元老出席。在宴會上,李密命人砍死翟讓,埋伏好的刀斧手又將翟讓的親人、心腹一一刺殺,全場頓時大亂。

就連徐世勣也受牽連,被刀斧手一刀砍在脖子上,身負重傷。幸虧王伯當及時阻止,大喊:“這是徐懋功!”徐世勣這才挽回一命,留下鎮守黎陽倉,表面上是個美差,其實是被李密疏遠,遠離瓦崗中樞。

一場血腥屠殺後,翟讓一黨在一夜之間被肅清,其部下被分給徐世勣、單雄信和王伯當統領,李密取得瓦崗軍的絕對統治權。

一場鴻門宴,兄弟情義不再,經他這麼一折騰,瓦崗軍的人心也就散了,從此開始走下坡路。

5

當初,李密為第一任老闆楊玄感提出戰略方針,攻取洛陽為下策。

楊玄感就是因為採取下策才一敗塗地,可李密這個戰略家如今就像失憶了一樣,也學楊玄感在洛陽和隋軍打得頭破血流。

當關東群雄還在明爭暗鬥時,後來居上的李淵已經在晉陽起兵,長途奔襲,直取長安。

當李淵軍進軍關中時,有人擔心李密會來阻攔。

李世民大膽斷言“李密顧戀倉粟,未遑遠略”。這是說李密守著那千萬石糧食,以及那些為了一口飯而源源不斷湧來的烏合之眾,早就被衝昏頭腦,根本不會先攻取關中,舍小利以謀遠。

李密當局者迷,李世民旁觀者清。不願先取關中已是昏著,與宇文化及鏖戰,更是讓瓦崗軍滿盤皆輸。

大業十四年(618年),宇文化及在江都殺死隋煬帝楊廣,帶著十萬禁衛軍北上,隋朝至此名存實亡。

真實的隋唐英雄沒有兄弟,只有利益

洛陽城中,大臣擁立楊侗為帝,改元“皇泰”,史稱“皇泰主”。

眼看著宇文化及的大軍直奔洛陽而來,隋朝眾臣商量著該咋辦。這時,有人提出,城外不是還有瓦崗軍嗎?不如我們招安李密吧,向他許以高官厚祿,讓瓦崗軍去打宇文化及,等到他們兩敗俱傷,再一起收拾了。

招安招安,招甚鳥安,這招只對梁山管用。可是,李密真的很迷,居然真接受了。

也許李密當時是想,既然已經腹背受敵,相持日久,不如先聯合洛陽的隋軍,剿滅宇文化及的叛軍,隨後再繼續攻打洛陽。這麼一想心裡還有點兒小激動,史書記載其“大喜,遂上表乞降”。

隨後,瓦崗軍與宇文化及展開激戰。這場仗幾乎耗盡了瓦崗軍的全部實力,可謂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在戰場上,李密自己被箭射中,從馬上摔下,差點兒命都丟了。幸虧秦叔寶挺身而出,以一己之力掩護其撤退。

瓦崗軍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宇文化及打敗,早已元氣大傷。洛陽城中的王世充見時機已到,一邊架空皇泰主,一邊準備與瓦崗軍交戰。

瓦崗軍擊敗宇文化及後,李密要求面見皇泰主。當時洛陽城內糧草短缺、人心浮動,還不斷有人逃出城投降瓦崗軍。王世充心生一計,要李密以糧食來換洛陽的布帛,既然要見皇帝,先表示誠意。

李密覺得,以物易物,互通有無,也沒毛病,就把洛口倉的糧食運往洛陽。王世充的將士吃飽,早就要和瓦崗軍幹一架,立馬跟李密翻臉,向瓦崗軍挑戰。

李密知道自己中計,氣不打一處來,不顧部下勸阻,一定要和王世充決一死戰。打仗總得講究戰略,老將裴仁基主張堅壁清野,等敵人兵糧耗盡,再追擊也不遲。而單雄信則主張正面迎戰,反正王世充此前被我們打敗多次,也是手下敗將,不足為懼。

李密一步錯,步步錯,竟然立即與王世充展開決戰。

歷經洛陽城外的長期對峙和同宇文化及大軍的殊死搏鬥,瓦崗軍早已是強弩之末,最終被王世充擊潰。瓦崗軍就此走向覆滅,李密和眾多瓦崗英雄四散奔逃,有的投靠李唐,有的歸王世充。

6

正當世人以為,瓦崗軍兄弟情義早已不在,徐世勣卻讓人刮目相看。

瓦崗軍潰滅時,留守黎陽的徐世勣繼續履行職責,守住瓦崗最後的財產。

一天,瓦崗軍的老同志魏徵前來拜訪。當時,魏徵已隨李密投降李淵,他勸說徐世勣降唐。

徐世勣自然不是不明事理之人,遂決定歸降李唐。但他聲稱,自己所佔的土地都屬於魏公李密,我不能用舊主的土地邀功請賞。於是,他將當地的戶口、州縣名錄全部轉交身在長安的李密,藉由李密之手轉交李淵,自己不要任何封賞。

李淵聽說此事,不由得稱讚徐世勣是“純臣”,封曹國公,賜姓李。後來唐太宗即位,為避諱,徐世勣又改稱李勣。

真實的隋唐英雄沒有兄弟,只有利益

多行不義必自斃,徐世勣如此仗義,李密卻將一手好牌打得稀巴爛。投靠同屬關隴集團的李淵後,李密以為可以得到重用,卻只得到光祿勳這樣一個虛職。

光祿勳總領宮內事務,秩位雖高,可就是個高階管家。惱恨的李密圖謀東山再起,不料東窗事發。曾經的瓦崗軍領袖,最終死於非命,被唐朝的地方官斬殺,傳首長安。

李密死後,徐世勣又做了一件感人的事,他向李淵主動請求,為李密辦喪事。李淵念他們君臣一場,也就同意了。之後徐世勣親自穿上孝服,將李密風光大葬。

這個舊主,曾經將刀架在他的脖子上,可徐世勣似乎早已放下仇恨,反而是將君臣大義貫徹到底。

武德三年(620年),李世民攻破洛陽,擊敗王世充,在王世充帳下效力的瓦崗舊將單雄信被俘。單雄信曾在戰場上險些取下李世民首級,這段經歷給李世民留下很深的心理陰影,他堅決要將單雄信處死。

想當年,徐世勣和單雄信一同起兵響應翟讓,誓同生死,這段情義終生不忘。徐世勣當即跪下向李世民求情,請他免單雄信一死,收為己用。可是,軍令如山,李世民始終不同意。

徐世勣聲淚俱下,自知忠義難兩全,只好到獄中看望故人,並承諾一定會好好照顧單雄信的家人。臨別之時,徐世勣用刀割下自己腿上一塊肉,說自己並沒有忘記當初的誓言,生死永訣,讓我的血肉隨兄長入土。

單雄信毫不遲疑,將這塊肉吞下,慷慨赴死。

真實的隋唐英雄沒有兄弟,只有利益

有這麼一句老話:“寧學桃園三結義,不學瓦崗一爐香。”文學作品中,瓦崗英雄最終沒能兌現同生共死的承諾,而是各奔東西,甚至自相殘殺。

現實也是如此,徐世勣對李密的忠和對單雄信的義,是瓦崗軍僅剩的最後一絲道義。

極盛時期的瓦崗軍,坐擁數十萬大軍,佔據河南糧倉,民心所向,戰無不勝,是最有希望取代隋朝的勢力之一。

可那場宴會上的屠殺,卻暴露了起義軍內部同床異夢的亂局,再加上李密在根本上犯下戰略錯誤,這一支雄師,終究煙消雲散。

革命尚未成功,先砍兄弟一刀,古往今來,多少人在重複瓦崗軍的悲劇。

往事越千年,徒留小說家言,讓瓦崗軍作為後世的英雄,永遠活在故事之中。

參考文獻:

1。(後晉)劉昫等:《舊唐書》,中華書局,1975年版

2。(宋)歐陽修、 宋祁:《新唐書》,中華書局,1975年版

3。(宋)司馬光:《資治通鑑》,中華書局,2009年版